今日三年展 | 在美術館翻牆是怎樣一種體驗?

北京今日美術館 發佈 2019-12-30T13:46:29+00:00

牆,有很多種存在形式比如夜王大部隊翻了七季才成功的「牆」......比如迷牆再比如中國長城和蘇格蘭哈德良長城▲ 溫普林,《包紮長城》,1988年不止中國和羅馬人修城牆美國人其實也差點......牆,象徵著邊界、隔絕、盡頭...

牆,有很多種存在形式

比如

夜王大部隊翻了七季才成功的「牆」......

比如

迷牆

再比如

中國長城和蘇格蘭哈德良長城

▲ 溫普林,《包紮長城》,1988年

不止中國和羅馬人修城牆

美國人其實也差點......

,象徵著邊界、隔絕、盡頭...

保護的同時也意味著某種保守

在第四屆今日文獻展「縫合」展覽現場

有這樣一堵特別的「牆」

它以占領參觀必經之路的強制性

半高不矮的微妙高度

無法繞過的整體長度

讓前來參觀的觀眾集體犯了難

(尤其是免票進場的小朋友

穿裙子、高跟鞋的女士)

本館一位凈身高173,

腿長驚人的女士吐露:

「唉,我邁著也費勁!」

不過據我們觀察

現場觀眾們一旦做好心理建設

做好熱身運動

翻起牆來不僅身手矯健

甚至還翻出了快樂

翻出了集體參與感

當然,並不是今日美術館正在裝修

這堵「牆」實際上出自

本次一位參展藝術家施勇之手

▲ 施勇,一切皆有可能 ,磚,水泥 ,1570cm x 110cm x 70cm,2019

施勇根據展覽現場空間實施的作品《一切皆有可能》,通過在現場砌一道長約16米,高1.1米的紅磚牆,為觀眾設下一道待解的選擇題。

問及施勇希望這堵「牆」產生怎樣的展覽效果,藝術家是這樣回答的:

「 我試圖將這堵牆設定在一種不確定的曖昧狀態中:它們是要繼續往上砌?還是準備停止?抑或決定拆除?並且通過設置一個正好處於常人跨越臨界點的高度使『跨還是不跨?』這個緊迫性的問題被凸顯出來。觀眾將不得不面臨判斷與選擇的問題。我想它在一個作為意識形態邊界的現實維度里回應了展覽的結構與主題。」

在牆的那頭,施勇的單路視頻作品《默片》循環展示,作為提醒、引誘觀眾跨過磚牆的誘餌。通過影像,施勇的藝術家朋友,正試圖與一位中國小女孩交流。這位美國藝術家來到上海,參與名為「身體邊界」的藝術項目。在語言完全不通的情況下與建築工地的所有工人們共同吃、住、工作並持續一周。

▲ 施勇,默片,單路視頻 ,11 分 9 秒,2011

只是,藝術家與工人們語言缺席的交流,並沒有想像中順利。實際上,只有小女孩試圖接近他,視頻記錄下了他們之間試探的、微弱的交流。語言和文化就像一種「邊界」,將人與人的交流變得複雜,甚至幾乎難以實現。

▲ 施勇,默片,單路視頻 ,11 分 9 秒,2011

跨,還是不跨,需要一點勇氣

更難跨越的可能是內心的邊境

當然,展覽並不會強迫您跨越牆頭,實在不方便的朋友只要稍作繞路,仍可順利參觀全部作品。只是,難免就錯過由藝術家架設,頑皮但是敏銳的體驗場景啦!


展覽信息

第四屆今日文獻展

「 縫合 」

- 展覽名稱 -

第四屆今日文獻展:「縫合」

- 主辦機構 -

今日美術館

- 支持機構 -

- 總策劃 -

高鵬

- 策展人 -

黃篤、喬納森·哈里斯

- 展覽地點 -

今日美術館一號館、二號館

(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蘋果社區4號樓 )

- 展覽時間 -

2019.12.13 - 2020.3.15

(每周一閉館,在關門前45分鐘之後不再入場)

- 設備支持 -

更多資訊請關注今日美術館微博公眾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