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戎苗寨:苗族銀飾手工鍛制技藝,非遺傳承,延續經典

大眾生活報 發佈 2020-03-05T23:20:20+00:00

在我國不少地方,都有著少數民族聚集地,在我們湖南地區,比較特色的就是湘西區域。湘西是湖南地區苗族同胞居多的苗族聚集地,這裡的苗族同胞在此生活了數年,由此這裡也有著大大小小的苗寨,墨戎苗寨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意義的寨子之一。

在我國不少地方,都有著少數民族聚集地,在我們湖南地區,比較特色的就是湘西區域。湘西是湖南地區苗族同胞居多的苗族聚集地,這裡的苗族同胞在此生活了數年,由此這裡也有著大大小小的苗寨,墨戎苗寨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意義的寨子之一。

墨戎苗寨即龍鼻嘴村,全村由13個苗寨組成,寨子位於吉首、古丈、保靖三縣(市)交界處,正處於張家界至鳳凰這一「黃金通道」上。「墨戎」為苗語,意為「有龍的地方」。墨戎苗寨被湖南省有關廳局和國家有關部委分別授予「苗族花鼓之鄉」「民族團結示範點」「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特色旅遊名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等稱號,歷史文化濃郁,不少旅客周末閒暇的時候喜歡來此一游,以享清靜。

寨子內較為特色的一項可觀點就是銀飾製品,對於苗族同胞們來說,銀飾品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追溯歷史,苗人佩戴銀飾品已有千年,寨子內的銀匠們用自己的雙手打造出精美無比的銀飾品,帶有民族特色的苗銀飾品受到不少人的青睞。苗族銀飾手工鍛制技藝是一項在苗族民間傳承數千年的頻臨消失的古老手工技藝,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手工銀飾以其富有民族美好的精美圖案,傳承著整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

苗族銀飾的加工工序複雜,全是手工操作完成。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除了在錘砧勞作上是行家裡手,在造型設計上苗族銀匠也堪稱高手。苗族銀匠善於從婦女的刺繡及蠟染紋樣中汲取創作靈感,他們根據本系的傳統習慣、審美情趣,對細節或局部的刻畫注重推陳出新。工藝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銀飾日臻完美。

苗族銀飾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從品種、圖案設計、花紋構建到製作組裝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一些對外交往的過程中,苗族同胞們會將銀飾作為禮品贈送友人,和藏族的哈達、漢族的珠寶一樣珍貴。

墨戎苗寨的手工銀飾製作流程包括熔銀、鍛打、下料、做鉛托、雕花、焊接、洗銀等七大工序,其中又可細分為幾十道小的工藝流程。一塊粗銀經過銀匠師傅千千萬萬次的反覆敲打錘鍊,做出世人喜愛的精美銀器飾品,這考驗的不僅是師傅們的耐力,對他們的技術要求也極高,所以「手藝難,守藝更難」,要將這份獨特的手工藝傳承下去,每一個匠人都有著自己的堅守和責任。對於我們,更有義務將這種非遺傳承延續下去,延續經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