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動力電池解禁將重塑產業格局

新能源汽車新聞ev 發佈 2019-12-21T05:30:45+00:00

12月6日,在工信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中,配裝松下、LG電池的國產特斯拉Model3榜上有名。

搭載外資動力電池的新能源汽車也能獲得補貼了!這一政策的變化,近日被「刷屏」。12月6日,在工信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19年第11批)》(以下簡稱《目錄》)中,配裝松下、LG電池的國產特斯拉Model 3榜上有名。據悉,《目錄》上北京奔馳和廣汽豐田的兩款新能源汽車配裝的也並非國產電池。這些上《目錄》的車型,即將獲得新能源汽車補貼,這標誌著我國動力電池市場正式向外資企業開放。

《目錄》體現了我國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的思路。未來,本土動力電池企業將直面外資競爭,我國動力電池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在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增速滑坡、外資動力電池搶攤中國市場的情況下,也有業內人士擔憂本土動力電池企業能否應對。筆者認為這種擔心沒有必要。

首先,近年來的行業洗牌讓國內企業加速成長。雖然前些年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風口期,我國湧現出了數百家動力電池企業,造成產能過剩,但隨著市場的發展、補貼等政策的調整,尤其是在車市下滑的大環境下,很多實力不濟的動力電池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能夠勝出的佼佼者已經具備了與外資企業抗衡的實力,如寧德時代已成為極具全球競爭力的動力電池企業。

其次,外資企業的全面進入有利於激發市場活力。過去,在政策的庇護下,部分動力電池企業囿於現有小格局,不思進取,只想著如何獲取訂單,卻在技術研發方面缺少動力。外資企業的進入,將倒逼本土企業提高危機意識、激發活力,進行技術升級,真正走向市場。隨著有競爭力企業數量的增加,整個市場才會迸發出活力,從而加快動力電池產品降低成本、提升性能,進而促進新能源汽車性能升級。

再則,充分競爭才能提升企業實力。渾水摸魚者早該成為淘汰落後產能的對象,未來市場的充分競爭將加速這一進程,在這一過程中,真正有實力的企業自然會脫穎而出,也能在市場的風浪中練就真本事。一味地保護不能真正做大做強產業,與外資企業同台競爭雖有挑戰,但對於我國動力電池行業發展更為有利。

回顧動力電池領域近年來的政策調整,不難發現開放是「進行時」。2015年3月,工信部發布《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將配裝獲批企業生產的電池作為拿到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基礎性條件;此後,工信部先後發布四批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目錄(即「白名單」),其間入選的57家電池廠家均為本土企業,為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快速崛起提供了「窗口期」,也使寧德時代這樣的企業異軍突起。不過,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對高性能動力電池的需求與日俱增,再加上汽車行業是對外放開的排頭兵,動力電池領域全面放開勢在必行。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也是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去年開始,政策已有所鬆動,外資動力電池企業開始在中國加大布局。今年6月下旬,動力電池「白名單」正式廢止。此次《目錄》的出台,正是動力電池領域進一步擴大開放之舉。

無疑,外資動力電池的解禁將重塑產業格局,加劇市場競爭。對此,國內動力電池企業不可掉以輕心,要深刻思考如何更好地取長補短、揚長避短,應對新的環境。

第一,技術創新始終是市場競爭力的根基。不斷創新才是提升競爭力的最佳捷徑,在這方面,不少企業一直在行動,如國內動力電池的頭部企業比亞迪和寧德時代都在研發CTP(無模組動力電池包)技術,以不斷提升電池性能。第二,加強管理是不二法門。企業管理涉及從人、財、物到產、供、銷,動力電池企業全流程、全環節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實力。如近年來億緯鋰能等企業正在提升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以達到節能降耗、降本增效的目的。第三,高質量發展是必由之路。隨著市場的成熟,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如果企業還是像過去那樣只重數量不顧質量,遲早會被淘汰出局。在技術創新基礎上抓好產品質量,才能讓銷量節節攀升。市場對動力電池企業的檢驗,重心就是技術和質量。當前,動力電池市場資源逐步向頭部企業集中,也正體現了這一趨勢。

文:趙建國 編輯:李卿 版式:藺天子

爆料熱線:

010-56002742;qcb010@163.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