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蝗色變|唐太宗李世民竟生吃蝗蟲!且看我國古代唐朝如何治蝗

歷史朝代說 發佈 2020-03-06T08:35:23+00:00

人們為何「談蝗」而色變蝗蟲,又叫螞蚱,喜歡吃甘蔗、棉花等農作物,擁有一對彈跳力驚人的後腿,並以此順利躲避天敵,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外表的顏色,在綠色和褐色之間切換。

最近,非洲爆發了25年難遇的蝗災,根據最新報導,蝗蟲群已經飛到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的邊界地帶,漫天的蝗蟲飛過,茁壯的農作物只剩下光杆子,地里一片狼藉,老百姓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莊稼被糟蹋殆盡……2020,這個無數人想重啟的一年。

人們為何「談蝗」而色變

蝗蟲,又叫螞蚱,喜歡吃甘蔗、棉花等農作物,擁有一對彈跳力驚人的後腿,並以此順利躲避天敵,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外表的顏色,在綠色和褐色之間切換。蝗蟲有一萬兩千多種,但沙漠蝗蟲是其中破壞力最大、生命力也是最頑強的一種,目前在巴基斯坦等地區肆虐迫害農作物的就是它們。

蝗蟲之所以令人談之色變,一是它的食物是玉米等糧食作物以及一些綠植,且食量大,一隻蝗蟲每天可以消化掉等於自身重量的食物;二是它的繁殖能力頗強,雌性蝗蟲每隻的產卵量在300左右,短短兩個月就可以從若蟲蛻變成成蟲,只要周圍的環境適宜,一年繁衍個3代4代沒有問題;三是它的遷徙能力強,順著風飛,別看它小小一隻,一天就可以飛100-200公里。

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幾次重要蝗災概覽

如果暫且忽略災情近年的情況,縱觀我國古代歷史,可謂是蝗災頻繁。比如,僅在秦漢兩代一共440年中,蝗災就發生了50次,幾乎是平均每8.8年就發生一次。而且,此時不僅蝗災發生頻率高,其影響範圍也比較大。

比如,東漢光武帝建武22年,其受災範圍已經達到九十郡國。再看看後來的隋朝,僅在短短29年,蝗災就發生了一次。再看之後開啟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唐朝,在289年之間,蝗災一共發生了34次,平均每8.5年出現一次蝗蟲危機......這足以見得,我國自古就是蝗災比較嚴重的國家,而古代一旦爆發蝗災,大多農作物將顆粒無收,致使饑荒遍地,民不聊生。

既然蝗災危害這麼大,那麼我國古代的人們有沒有採取一些相應的防治措施呢?下面,我們以唐朝為歷史背景,看看唐朝人是如何應對蝗災的。

發生在唐朝的兩次因蝗災而起的「人相食」。

唐朝蝗災主要還是發生在初期和晚期,最嚴重的兩次是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第一次,發生在永淳元年,也就是唐高宗李治去世的前一年。公元682年。三月初,京畿發生蝗災,麥苗全部被啃食殆盡,同年六月,蝗蟲到達雍州、隴州等地區,百姓餓到啃樹皮、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情況。

《新唐書》載:

「大蝗,人相食。」

第二次因蝗災而出現「食人」的情況是在光啟二年,即第唐朝19位皇帝唐僖宗去世的前兩年。這位皇帝登基前,國家便頻繁發生蝗災,青苗剛破開土地便又被成群的蝗蟲吃掉,無論是百姓還是土地都被弄的疲憊不堪,而老百姓家裡的米缸從來就沒有裝滿過。

光啟元年,東邊飛來一群蝗蟲,幾乎遮蔽了天空,讓人心生恐懼,地里的莊稼被折騰的半死不活,百姓們知道,這一年的收成是好不了了,只是仍心裡想著能收多少是多少。

然而,光啟二年,蝗災依舊,糧食價格奇高不下,官員、富戶咬咬牙還買得起,將田地當成自己的命根子的老百姓如何拿的出那麼多錢財,絕望之下為了活命,將剛餓死的人刨出來吃掉類似的事情時有發生。大地之上到處是餓死的人,暫且不提後續掩埋安葬工作不到位有可能會引發的瘟疫問題。

而早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候,也曾發生過蝗災,而且是4次。可以這麼說,在唐王朝的21位皇帝裡面,幾乎76%的皇帝在位期間都面臨過蝗災的問題,只是具體災情大小不一樣罷了。

唐朝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 生吃活吞

《貞觀政要·卷八·論務農》載: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話說貞觀二年,李世民去查看地里的糧食損失狀況,突然看到一隻蝗蟲落在葉子上,當即出手捉了下來,他說「百姓沒了糧食怎麼能活的下去,你卻要啃食糧食,如果百姓們哪裡做的不對,那這些後果便全都由我一個人來承擔吧,你要真的靈驗無比,大可過來啃食我的心臟。」說著,便在左右大臣驚慌的眼神中生吞了蝗蟲。

古時候的人們崇尚迷信,往往災情發生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或者帝王犯錯了,老天爺降下了懲罰,就像水災發生時,人們恐懼惹怒了河伯水神,於是進行祭祀告罪。作為一位剛登基的皇帝,唐太宗首先做出表率,「我身先士卒且願意擋下這份懲罰!」

  • 人力撲殺,先燒後埋

在古代,百姓多以為蝗蟲是老天降下的懲罰,於是眼睜睜看著地里的糧食被糟蹋。唐玄宗時期,中原地區深受蝗災所累,時任宰相的姚崇認為,那遮天蔽日的蝗蟲也不過是一群害蟲而已,與平常的害蟲一般,只是數量看著多了許多罷了,他說:我們要像拔除地里的雜草一樣滅掉它們。

於是宰相命人在晚上的時候點起一個個火堆,只要看到被光亮吸引而飛起來的蝗蟲便使勁打,雖然方法吃力但尚有效果,又讓人就地在旁邊挖一個大坑,將蝗蟲全部埋進去保證它們完全死亡。

事實上,古人在防治蝗災中採取了很多種辦法,具體可參見《捕蝗考》,這裡簡單說一種,比如《捕蝗考》裡面記載的先燒後埋這種方法。

《捕蝗考》載:

「以亁草發火焚之,然其下終是不死,須以土壓之,過宿方死。

其大意是說,捕捉蝗蟲後,用火燒它們還不一定能全部將蝗蟲燒死,為了保險起見,還須挖一個大土坑,再將它們埋進去。

此外,在科技水平不高的古代,人們治理蝗災還用到過「據蟲除卵法」,即農人在卵孵化出來之前滅掉卵。而憤怒且飢餓的大唐農民甚至將蝗蟲煎炸後吃掉......可以說,在我國古代,堅強的大唐人民依靠著頑強不屈的精神,傳揚了一段段動人的滅蝗故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