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乎上:看趙孟頫如何臨摹《十七帖》丨私享藝術

私享藝術 發佈 2020-03-22T00:14:19+00:00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

此帖為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

《十七帖》風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續,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真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筆方圓並用,寓方於圓,藏折於轉,而圓轉處,含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外標沖融而內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可以說是習草者必須領略的境界與法門。

趙子昂臨寫《十七帖》不止一卷,亦有補書唐人《十七帖》流傳於世,草書的書學來歷相對明確。據卷末落款知為六十三歲所作,然其用筆和趙書晚年典型略有出入,脫字以及帖序更動等現象,亦與宋拓《十七帖》不同,不知臨帖的範本自何而來。本套作品為王世傑先生寄存,上方鈐有吳廷、項元汴等人的收藏印記,可謂流傳有緒。

趙孟頫

臨十七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