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 CEO 馮思翰: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該如何決策?

極客公園 發佈 2019-12-30T09:33:48+00:00

80多歲的大眾汽車,按照人類的年齡判斷,已經是一位遲暮的老人。在 21 世紀 20 年代,出行工具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這是載入史冊的好機會。


摘要:巨頭轉身,不盲從,用獨立思考的能力實現與行業發展的共振。

80 多歲的大眾汽車,按照人類的年齡判斷,已經是一位遲暮的老人。不過站在汽車工業的長河裡回看,此刻的大眾正值當年,裹挾在變革的潮水中,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搏擊著、前進著。

汽車產業的變革已是必然趨勢,但大眾汽車集團的特殊性在於,作為歐洲最大的汽車公司以及世界汽車行業中最具實力的跨國公司之一,身量足夠龐大,但對新四化(AECS)的戰略路徑轉變也足夠篤定迅速。

那麼理應保守的巨頭,對我們還在爭論的電動化、數字化、移動出行等技術路線,不斷強調 All-in 的邏輯是什麼?

在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迪斯博士看來,作為傳統汽車製造商,大眾對電動化的態度不是在跟風,不是當做一件「試試看」的小事。在我們看不見的背後,大眾已經在推動涉及電池、技術、供應商等整套體系的大系統的建立,目的是成為電動領域的「頂層設計者」。

而大眾對電動化這件事的判斷,從更宏觀的維度看,All-in 是緣於他們對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認可:相信未來可持續發展將會從今天一個精英群體倡導的、理念性的東西,變成整個人類社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

即便如今電動車的市場份額還很小,未來十年也不會有超越燃油車的可能,但大眾這個體量的公司,每一次「打方向盤」都會面臨巨大的成本和時間周期,並不能說變就變。而在面對無數不確定的時候,儘早做好全面布局才能在未來十年,甚至三十年開啟「拐大彎」的過程。

所以,和電動化一樣,大眾在數字化以及未來出行領域不斷加大投資力度亦是如此。數字化被大眾視為人和汽車關係的一次重構—從原來的工具關係變為夥伴關係,它扮演的是為未來出行構建基礎的角色。最後所有的努力成果都將導向消費市場,只有獲得用戶親睞的變革方向才是值得推崇和遵循的。

前路茫茫,充滿了未知和不確定性,像大眾這樣的巨頭公司順應時代潮流的同時,更應該注重獨立思考,在對產品重新定義的能力上,實現與整個行業發展趨勢的共振。

以下是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 馮思翰在 GeekPark IF X 上發表的演講,主題為「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該如何決策?」(經極客公園編輯整理):


大家上午好。

非常開心來到極客公園。我的同事告訴我 GeekPark IF X 是一個非常炫酷的舞台,對這樣炫酷的舞台,我相信也有很多很酷的朋友會來,所以今天早晨我非常糾結怎麼穿衣服。

通常來自於傳統產業的朋友,像汽車產業,像我基本人到中年了,能穿得像史蒂夫•賈伯斯嗎?所以我今天也試了一下我的黑色高領毛衣,我自己看了一下,心想「這是不是真的我」。後來我又想今天早上可以像樊登先生一樣,穿上紅色的衛衣,但我覺得這都不是真實的自己,所以我最終決定穿上我的商務正裝。當然我也不會完全自由發揮,此前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想告訴大家傳統產業是什麼樣的。希望通過我的演講,大家能夠知道,哪怕像大眾集團這樣來自傳統行業的公司,我們也會做出改變。


當然「改變」對中國而言也是一個標誌。我剛來中國是 2004 年,當時我還帶著自己的大女兒,2004 年的時候她 6 歲,剛剛上小學。我 2004 年剛來到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的時候正是 12 月,當時全中國的汽車產量在 260 萬輛左右。15 年後的今天,僅僅是大眾汽車單一品牌,在中國一年就可以交付 300 萬輛汽車,還不包括集團的其他品牌,而且經過 15 年的發展,中國已經超過了眾多其他市場,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之一。這是在我到中國 15 年間發生的事情。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2004 年的時候,我們使用的都是內燃機,但現在我們討論的都是新能源汽車。2004 年的時候,我們一直都在傳統的機械硬體上發力,但現在我們不僅在做硬體,同時也在平行進行相關軟體技術的研發。

伴隨著整個汽車行業的轉型,大眾汽車集團也正努力從汽車生產逐步轉型成為出行服務提供商。我們目睹了很多變化,不光是大眾汽車集團的變化,還有很多產業的變遷。

今年 11 月,我和張鵬總在廣州見過面。我們當時討論了近一個小時,他也問了我很多問題,比如公司策略的正確性等等。幾周前,張鵬總也在德國與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迪斯博士進行了對話,那時候他就邀請我來極客公園,借著極客公園創新大會十周年活動的機會,聊聊作為傳統產業的領導者是如何應對整個產業面臨的挑戰的。

之前我們討論過三個問題,今天我也藉此機會用事實來解釋下這三個問題:

一、電動汽車出行肯定會實現嗎?

這是張鵬總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我的答案是「電動汽車出行是肯定會實現的」。或許我們的想法和大家不完全一樣,但是大眾汽車還是下定決心做出變化;

上周,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了 2019 氣候變化大會。我們其實很清楚,氣侯變化仍在不斷加劇,我們需要為此做出努力。大眾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商之一,也是這麼想的。

在全球範圍內由交通出行產生的碳足跡當中,大眾占了 1%。大家可能會說 1% 誰會在乎呢?但對一家體量如此之大的汽車製造商而言,如果我們不在乎這 1% 的話,別人肯定都不會在意了。

所以,我們希望可以最晚在 2050 年實現全面碳中和,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生產銷售電動汽車,還要確保整個供應商體系、工廠都使用綠色能源。希望在座的各位在未來出行的時候都能實現零碳足跡。

今年,大眾中國已經陸續推出了 14 款新能源車型,10 月份位於上海安亭的上汽大眾 MEB 平台工廠開始了新能源車型的試生產,2020 年下半年將投產首款 ID 家族純電動車型。

除此之外,我們還在安徽省合肥市打造「智慧城市項目」。螢幕上展示的這些數據,代表了大眾汽車在電動化上的決心。未來一年,我們計劃投資 40 億歐元來實現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重點投向電動出行領域。


大家可能會問,電動汽車是唯一選擇嗎?是不是還有其它選項呢?其實我們知道電動汽車是可預見的未來,是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當然,還有很多原因,比如電動出行也是更加經濟,更加有趣的。而且現在中國的交通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對商用車也十分友好。

同時,我們知道燃料電池的能源效率可能並不如電池好,因為我們要有相應的設施去生產氫氣,把氫氣儲存起來作為能源,然後再把氫氣放在汽車當中進行能源轉換作為汽車動力,這樣汽車才可以行駛,所以它的能源效率要比鋰電池低 2.5-3 倍。而且如果想要減少溫室氣體,我們需要尋找最高效的方法,我們是不能失敗的。

還有一點是,以前中國主要是跟著全球趨勢在走,但是在電動出行上,中國實際是扮演著領跑角色的。大眾汽車進入中國迄今已經有 35 年的歷史了,我們希望和中國消費者一起做出這樣的改變,就像我們之前說的,我們沒有其它選擇,我們不希望失敗,我們有決心實現這個目標。

二、將來誰引領汽車行業的未來,是軟體公司還是汽車公司?

現在看來未來的創新會由技術或者軟體來引領,因此會不會有很多軟體公司逐漸威脅汽車生產製造商的位置呢?我也可以告訴大家,事實並非如此。

對初創公司而言,作為一個汽車生產商,我們是為人們提供出行服務的。所以我們對故障是持零容忍態度的。大家可能會覺得在軟體方面,作為一家傳統工業公司,我們沒有見長的軟體優勢,但是我可以給大家做一個比較。

現在一輛汽車上各種軟體代碼量可以達到 1 億行,在未來隨著自動駕駛的不斷普及,可能需要的軟體代碼行數可以達到 10 億行。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對一台聯網汽車而言,所需要代碼、軟體的數量是非常龐大的,遠比戰鬥機的代碼量更大。


另外作為一家大公司,我們要承擔好自己的責任,就像大家都聽說過的「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能力這個概念實際上是由四大能力組成的:

第一,責任力。

大眾汽車現在已經有超過 80 多年歷史了,我們在全世界有超過 60 萬多名工作人員,很多人和他們的家庭都要依靠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承擔好自己的這份責任。還有比如說供應商等也要依賴我們,這是很大一份責任;

第二,靠譜力。

我們絕對不能出現任何故障。想像一下,大家在京承高速上開車,天氣很好,你甚至可以看到長城,行駛的速度是每小時 120 公里,但突然間自動駕駛汽車出了故障,系統告訴你無法正常運行,如果要更新要等到第二天,你這個時候肯定希望自己沒有在車裡。

所以,對我們主機廠而言,我們絕對要有非常高的靠譜力,一定要確保從乘客上車一直到駕駛過程中都是安全可靠的。

第三,盈利力。

很多初創公司可以創造出非常好的客戶價值,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還需要考慮一個公司的消耗投資的程度,就是我們能從風投的手裡可以拿到多少錢讓公司發展。我要告訴投資人我需要多少錢,投資人把錢給我,然後公司才有可以運營下去的資本。但是像大眾這樣規模的公司來說,我們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比如說「我們的投資人說有一億歐元給你,你們公司可以隨便試錯」,這個是不可以的。

對於我們全球 60 多萬名工作人員來說,我們作為一個公司,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商業計劃。

第四,可持續力。

大眾汽車集團已經有超過 80 年的歷史了,我們當然希望可以發展 100 年,甚至更久。當公司 100 歲的時候,我們還是希望可以在這個世界上持續存在,繼續為在座各位、我的孩子、我的孫子輩們提供出行服務。

所以,作為一家大型公司,我們需要承擔好對於社會的責任。當然我們需要更快的發展,而且我們也需要去打造一些現在公司還沒有的能力,所以我們正在不斷構建自己的軟體能力。不久的將來,我們的車上就會有 10 億行代碼,因此我們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讓供應商幫助我們,在座的各位也都可能會成為我們的供應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公司還需要自己在這方面進行發力。

所以大眾汽車集團的計劃是希望可以尋找到 10000 名軟體專家,幫助我們開發自己的軟體能力。我們希望在中國的市場上尋找到 3000-4000 名優秀的技術專家幫助我們,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更多地和合作夥伴一起攜手共進。

三、出行服務提供商會顛覆傳統汽車製造商的角色嗎?

很多人說,大眾是造車的,現在類似滴滴、Uber、Lyft 等出行服務提供商雄起,造車已經是非常傳統的理念了,將來大家會減少購車,只想訂車、叫車,因為這樣會非常方便,而且更便宜。


我認為這個趨勢的確如此。但這並不是一道簡單的是非題,相反這是一道多選題,就像我的女兒跟我從德國一起來到中國,一起去三里屯吃飯,但是有誰敢在周六晚上自己開車去三里屯呢?可能有些人開著蘭博基尼或者其它跑車願意去秀一秀,但是一般沒有人敢周六晚上開車去三里屯,大家都會選擇叫滴滴。如果我周末想要去張家口崇禮滑雪,我還是想要開自己的車。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大家會擁有一輛車,哪怕大家現在沒有車,也會在未來想要擁有車,同時我們還想要去享受出行的服務。所以說我們的出行服務既可以提供給消費者,同時可以確保消費者是擁有汽車的。

說到出行服務之前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數據。現在中國汽車的密度基本上是每千人 139 輛車,這是中國的汽車密度。但是,在德國是每千人 562 輛車,而美國是每千人 822 輛車。當然中國肯定不會變成美國,但是我們認為在中國我們可能在未來每千人的車輛保有量可以達到 200 輛或者是更高。這也為我們創造了很多更好的商業機遇,也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出行需求。

所以,我們也正在尋找更多的合作夥伴,也在和滴滴等出行服務商一起合作。從汽車共享服務公司當中我們學到了很多,而且我們現在知道,在中國很多地方,包括合肥都在打造智慧城市,我們也在和政府合作,希望一些城市地區,可以試點利用無人駕駛汽車來提供更先進的出行服務。

所以,我們看到了這個機會也希望抓住這個機會,以上就是我和張鵬總討論過的大眾汽車目前面臨的三大挑戰。作為一家大型的傳統汽車製造商,我們如何應對這樣新的業界動態,該如何做?我們有沒有專屬於大眾自己的「秘密算法」呢?

這裡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數據和事實是勝於一切的。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公司我們有非常多的數據,我們可以去計算數據然後去尋找到合適的分析、結論,可能有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非常好的去預測未來,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去嘗試。

有的時候通過對消費者的洞察或者是分析,我們可以為自己提供非常好的決策依據,比如說大家都知道朗逸車型,一直都是中國的暢銷車之一,這個是專門針對於中國消費者量身定做的。

大家在世界其它地方都沒有辦法找到我們的朗逸,因為這就是專門為中國市場推出的。這輛車就是基於我們從中國消費者身上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之後做出來的。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有全局視角,之前我也提到過,我們不能僅僅看到某個單一趨勢,不要太衝動去決策。

有的時候看到趨勢的時候我們要先放鬆,放鬆不代表我們在懶惰。我們知道放鬆和懶惰之間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們首先要自信,但是又不能自負,我們要看一看自己周邊的狀況,全盤考慮。

第二,我們也需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區。比如之前捷達車型我相信大家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但我們今年秋季的時候決定將這個品牌獨立出來,而僅僅三個月的時間我們就收到了近 3 萬份訂單。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中國更多不同規模的城市推出這樣的品牌。中國的城市情況各不相同,在超大城市當中,共享出行更加發達,因此我們也會感覺到大家對擁有汽車的熱情在下降,但如果僅憑這個來做判斷的話,就不會有面向年輕一代的捷達品牌推出了。

所以說,我們作為大型公司也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從而找到更多的機遇。

第三,我們在這裡畫了一個 X,它背後代表的是什麼呢?這個 X 可以換成 U,而 U 就是你們,是人的因素,我們這裡所說的就是企業家精神。今天早上我之前的兩位發言人都提到了企業家精神,的確我們總是說要給自己的團隊足夠的自有空間,把一些好的想法貫穿到整個組織當中。

一家好的公司應該具備企業家精神,讓團隊成員擁有自由空間,將好的想法貫穿到組織中 | 現場拍攝

但最終我們需要的是「個人」,有時候是我們一些普通的工作人員,不一定是 CEO 或者總裁,我們需要公司有人能夠做出勇敢的決定,這個並不總是意味著我們要做市場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可以做第一個進入市場的人,有的時候這個是成功的秘訣,但是有的時候我們做一個快速跟隨者也是很好的,因為這樣我們有兩個優勢:

第一,可以全面了解情況,知道當前的趨勢如何。如果說有機會,像大眾汽車可以實現規模化的話,我們就算是作為快速的跟隨者也可以通過規模化來彌補沒有作為先鋒者的遺憾。

所以,快速的跟隨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尤其對一些初創公司而言。首先你要確保自己不會太晚,但是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且一定要非常大膽、勇敢,要敢於邁出第一步。

我還記得 35 年前,當時有中國代表團來到了我們這裡,我們打開門迎接他們進來了,所以 35 年之後大眾汽車已經在中國出售了 4200 萬輛的汽車,我們當時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決定。

而且,電動出行是一個未來非常重要的趨勢,我們可能並沒有創造出電動汽車出行的方式,但是很有可能在未來讓電動出行成為全世界的一個新常態。

作為一家傳統汽車製造商,我們大膽地決定要加碼提升自身的軟體能力。我們公司需要超過 1 萬名工作人員,為我們的汽車專門生產軟體或者編寫代碼,這是一個大膽的決定,我們並不會僅僅依賴於外部合作夥伴,我們在公司內部也會做很多優秀的投資。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合作,我們現在的合作量比以前大很多,而且我們也和很多中國企業合作,所以我們對合作是持開放態度的,而且我們希望更多年輕人跟我們合作,進入我們的公司。

剛才阿里的同事也為自己的公司做了一個廣告,我這裡也為大眾汽車做一個廣告。如果在座各位有興趣跟我們一起把大眾從一個汽車公司轉型成為一個軟體公司的話,可以掃描二維碼,或者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跟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旅程,我們都要大膽一點。

再過幾天,一個嶄新十年又將開始,既充滿了不確定性,也具有諸多的可能性。

在 21 世紀 20 年代,出行工具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這是載入史冊的好機會。

在這個大變革的新世界裡,我們不能孤軍作戰,我們需要新思想、新觀點,更需要你們的助力!

讓我們一同定義出行新時代!

謝謝大家!


本文作者:於本一

圖片來源:VPHOTO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