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發現奇怪山洞,用途居然是「自死」,背後故事讓人心酸

歷史的視界 發佈 2020-05-18T09:34:59+00:00

導讀:中國的喪葬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演化,出現了很多奇怪,甚至讓我們無法理解的喪葬習俗。不過,這些喪葬文化好歹還是在人去世之後,搞出的一些文化習俗,再奇怪也能接受。

導讀:中國的喪葬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演化,出現了很多奇怪,甚至讓我們無法理解的喪葬習俗。不過,這些喪葬文化好歹還是在人去世之後,搞出的一些文化習俗,再奇怪也能接受。但是,您聽說過,人還沒死就自己進入墳墓等死的習俗嗎?

在湖北省西北部的大山深處,發現了很多奇怪的石洞。它們大小不一,位置有高有低,但洞口基本上都很規整。很明顯,這些石頭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開鑿的。

那這是幹什麼用的呢?這些洞尺寸都差不多,都是長方形,高九十厘米,寬75厘米,長兩米四,顯然都是人工開鑿的。那不用說,石洞是用來住人的。

但這樣的空間,除了睡覺,人根本沒法活動,腰都直不起來。還有,這些石洞都在崖壁上,怎麼進去呢?難道,這裡住的都是武林高手?個個輕功了得?這可能嗎?顯然不現實,那麼,這些石洞不是住人的嗎?

可是,這些石洞裡有油燈熏過的痕跡,甚至有的石洞還明顯裝過門。奇怪了,石洞的位置和高度,這些的都明顯不適合人的活動。可燈熏的痕跡,還裝了門,這些又說明石洞確實是用來住人的。該怎麼解釋呢?

專家開始走訪山裡的住戶,從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口中得知了這些石洞的用途,這叫「自死窯」。當地古時候有個風俗,老年人到了六十歲,不管是病入膏肓還是健健康康,都要到這些洞裡面來等死。

據說老人到了六十歲生日這一天,兒子就背著老人來到了山洞,把他放下。不管老人身體怎麼樣,走得動也好,走不動也好,都得兒子背著。兒子會用木板封住洞口,這是防野獸,當然會留個窗口,幹嘛呢?送飯。

一連三天,兒子都會通過這窗口送飯。但是三天一過,這窗口立馬封死,老人只有在洞裡面自生自滅了。這個說法很難讓人相信。因為尊老敬老是咱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這個觀念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

比如說周朝每年的秋分,會舉行專門的祭拜活動祭拜壽星,這是中國人敬老的開始。孔孟那就不用說了,經典著作《孝經》,講的就是怎麼孝敬老人。到後來,哪怕兒子在朝廷當官當宰相,父母去世了,那他也得丁憂三年,回家守孝。

正是因為幾千年的傳承,那敬老的觀念才會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可湖北怎麼會有這種習俗呢?可這石洞的設計又怎麼解釋呢?這完全印證了這個傳說啊?

就在專家們糾結的時候,一個新的觀點出現了,那就是洞棺葬。人死之後把棺材放到山洞裡,而這些山洞在懸崖峭壁上。福建武夷山,江西龍虎山,四川,貴州,這樣的洞棺葬發現過不少。尤其是陝西商洛,非常盛行這種洞棺葬。

而商洛離湖北北部山區並不遠。所以,從風俗上來說,兩地的可能更接近,這是其一。其二,商洛洞棺葬的山洞那也是人工開鑿的,和湖北當地的情況也很像。

還有,這些石洞的造型看起來和棺材很像。經過測量,山洞剛好能夠放進棺材,這些正是專家做出洞棺葬推測的理由。那麼,湖北深山裡的這些山洞那真是洞棺葬嗎?

不能肯定,因為專家們在山洞居然找不到一絲半點棺木的痕跡,這又不太像是洞棺葬。難道,這真是自死窯?那麼,如果這些石洞真是自死窯,那裡面就應該有骸骨,可是前後查看過六十多個自死窯,為什麼裡面全是空的呢?

再次詳細調查後發現,原來這裡的自死窯不是某個老人單獨使用的墳,而是同族老人自死的一個公用空間。難怪石洞裡面既沒有棺木,也沒有屍體。

當地的習俗是,人死以後一段時間,把這屍骨遷出去重新埋葬,那這叫什麼呢?二次葬。二次葬的習俗在中國雖然不是很普遍,但史書上那還是有據可查的。所以,從二次葬就可以推測出自死窯出現的大概時間。

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說,自死窯最早不會超過這個時期。但是現在的問題來了,之前在他們說了中國的敬老傳統,他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西周。

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孟的儒家學派已經推出了經典著作《孝經》,敬老已經成為社會風氣。那麼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之下,那為什麼西北還會出現這種六十歲老人自死的棄老習俗?

咱們知道,戰國時期,中國歷史上的出現過戰國七雄,其中最強的當屬秦楚兩國。那楚國強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富庶有錢。湖北當年基本是屬於楚國,所以專家認為,雖然大山裡的人可能比平原一帶要窮點,但還不至於需要老人以死來節省糧食的地步。

那麼,當時西北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恐怖的習俗呢?而且,埋葬活人,世界上有這種民間習俗嗎?據說還真有。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深山裡的一個偏僻村落就有一種習俗。男人一到70歲,女人一到69歲,就得有兒子背著,就送到村後的梄山上去,在那裡靜靜等死。

據說這叫參拜梄山神,讓祖祖輩輩的靈魂在梄山上相會,這是日本人的習俗。而主流的中國人那是敬老的,但是中國一些地方民間也有過一種「六十換甲子」的說法,也很恐怖,這事據說跟暴君秦始皇有關。

眾所周知,秦始皇搞過「焚書坑儒」。據說之後還是不放心,又下旨,「無論仕庶男女,活到六十歲不死者,一律活埋。」為什麼呢?因為他認為,老人最念舊,他擔心老人懷念先朝舊制,於是就把這老人都殺掉。

不過,據說這道聖旨執行不久,大臣徐福就用了一招妙計,讓秦始皇把這道聖旨給撤銷了。具體咱就不說了,考古人員在山東曾發現很多造型很特別的墳墓,名叫「模子墳」。

它們用磚石壘砌而成,墓壁漸漸的向上收攏,做成一個圓圓的穹窿頂,形狀跟自死窯石洞還真像。據說模子墳就是當年「六十換甲子」說法的證據。那麼,自死窯和模子墳如此相似,會不會也是當年秦始皇暴政,殘害六十歲老人的又一個證據呢?

專家認為不大可能,模子墳是不是秦始皇當年暴政留下的,其實還是個傳說。因為無論地方志還是史書,都找不出任何相關記錄。更何況,模子墳和自死窯雖然形狀挺像,但還是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模子墳裡面有人骨,但是自死窯沒有。

那麼,歷史上還有沒有其他相似的習俗呢?有。解放前,貴州鎮寧縣的蒙正村,還真的有老人被活埋,而活埋的地點就是個山洞,當地人稱活人墳。村子裡的老人,只要過了六十,兒女們就會把他們送進去,而且是直接把這墓門封死,相當殘忍。

據說這個習俗流傳了幾百年。那麼,活生生的人為什麼要被送進墳墓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糧食是有限的,老人死了,那就可以節省口糧。

那麼,西北大山里出現自死窯,那會不會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呢?很有可能。專家認為,自死窯習俗最開始應該不是春秋戰國時期,應該更早,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當時人們獲取生活資料的能力比較低下,食物資源短缺,為了保證族群的繁衍。導致老人在失去勞動力之後,自動的死去,被遺棄,並逐漸形成的一種風俗。

而這種風俗一旦傳承太久,它就會變成一種信仰,一種人人遵從的習慣。湖北的自死窯,可能正是某個古代部族傳承的特殊信仰。

按照這種解讀,我們可以想像,當夜幕降臨,老人點亮了油燈。這個時候,可能他的兒女,他的族人就在不遠的地方,看著那塊木門板透出的燈光,為他祈禱為他送行。而他認為,這正是對他生命最高的禮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