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得於「適」

於教授談免疫 發佈 2019-12-28T08:50:14+00:00

有利於人體健康的核心指導在於「適」,那就是關於人體健康的事項都應該是適時、適中、適度、適量、適宜、適合、適當、適可,既無不及,又無過度,恰在好處,才利於人體健康。

有利於人體健康的核心指導在於「適」,那就是關於人體健康的事項都應該是適時、適中、適度、適量、適宜、適合、適當、適可,既無不及,又無過度,恰在好處,才利於人體健康。

「適」不是一道槓,不是一條線;不是槓上槓下,不是線里線外的苛刻之差;「適」是一個界限,一個範圍,從下限到上限,謂之「閾」。這就像人體檢查時的化驗單上的結果,(正常)參考值是從多少到多少那樣的。「適」也承認差別,差別是在合理度量之內的。

這樣的觀點與認識,是基於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特徵之一「平衡穩定」。當然,「平衡穩定」是動態中的平衡穩定,是調節中的平衡穩定,都是相對的平衡穩定。比如,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即血糖。人們在吃飯以後,經過消化吸收,血糖含量升高,一方面是輸送給各組織細胞內進行氧化,產生能量,供人體活動的需要;另一方面,血糖被儲存在肝臟,以備不足時之需。這些都是通過胰腺分泌的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來調節著的。因此,人體的血糖總是穩定在一定範圍內的適量水平。比如,人體的免疫功能,通過免疫調節機制,保持各項免疫成分協調穩定,發揮充足的免疫抗病能力。否則,將會使免疫力降低,或是某一單項免疫成分升高或缺失,導致免疫功能紊亂,或免疫功能不全,都容易損害健康,發生疾病。所以說,動態中是過程,調節中是手段,都是為了達到新的平衡穩定,保持「適」的健康。

在日常,人們也體驗到,每天咳嗽一兩次,每次輕咳兩三聲是正常現象。因為,從空氣中或吸菸進入支氣管和肺泡的污物,經氣管粘膜表面的纖毛向上推動,把污物與粘液混成的痰,一步步向上推至咽部,有了刺激感隨即咳嗽,把痰吐出體外,避免了沉積為害,這是人體的一種「適」的自我防衛功能。如果超出這樣,咳嗽次數增多,又不是輕咳,甚至有黃綠色痰、帶血絲痰,那就不再是「適」,而是發生了疾病的表現了。

健康得於「適」,其實,人類的生存之道也是如此。人們在工作與生活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有勞有逸,勞逸結合。社會的進步與文明,有了每天八小時工作制,有了每周五天工作日,已經形成常態,也謂之「適」。當然,在工作與生活中,有時也需要不顧「適」的繁忙與突擊,這是難免的,卻應是短時的偶態。然後,又重回「適」的常態,才符合人體的生理功能,才有利於人體健康,才有利於效率,才有利於長遠功業。然而,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確有長期不顧「適」者,把偶態為常態,結果導致健康損害,重病臨身,放棄了工作,失去了生活,終生遺憾。

類似的不「適」現象,也比較廣泛的表現在中老人中間,尤其反映在生活的各方面。比如,運動鍛鍊。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提出「適量運動」。我國提出每天步行6000步。但是卻有些人的運動鍛鍊走了極端,早晨晨練,下午午煉,飯後晚煉,過量運動,並未從運動中獲益。比如,少食益壽的說法,沒有少食的量化,有些人就儘量少吃,結果導致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症。這些,都有害於不「適」。

造成這樣不「適」的原因,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有些所謂「專家」在講座中或媒體上,違反醫學科學的基本原則,而不負責任的亂說誤導。比如,最常見的是錯誤的提「多吃什麼」、「少吃什麼」的保健生活,不提適時、適中、適度、適量、適合、適當、適可,更無具體的量化指導,結果多的過量了,少的又不足,都不在「適」上,走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營養不均衡,乃至發生疾病。其實,我國在居民膳食中,對各種食物都有量化的具體數據,每種食物每人每天攝入多少克,都是在專家們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有科學依據提出制定的。

人們應該懂得,健康得於「適」,拒絕那些不「適」之說,不為所惑,堅定的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