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芬蘭教育,這個拿走了22%諾貝爾獎的國家,更值得推崇

毛媽carol講繪本故事 發佈 2019-12-28T10:15:15+00:00

寫在前面如果說芬蘭的「快樂教育」讓我看到了教育的曙光,那以色列的「失敗教育」就讓我看到了教育的關鍵。人口只占全球的0.

寫在前面

如果說芬蘭的「快樂教育」讓我看到了教育的曙光,那以色列的「失敗教育」就讓我看到了教育的關鍵。

人口只占全球的0.3%,卻拿走了22%的諾貝爾獎;

人均專利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包括U盤、滴管技術、語音信箱和小番茄;

人口中擁有大學學位的比例世界第一;

納斯達克上僅次於美國的創業大國

……

小小的國家卻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和可能,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每個以色列人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點:失敗。

人生最大的光榮,不在於從不失敗,而在於每次失敗仍然能站起來。

無論能力多強的人只有學會面對失敗,才能站上更高的巔峰。

以色列的失敗教育非常獨特,它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完整體系:

保留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不否認孩子的負面情緒,更不會把失敗定義為孩子的最終結局。

「沒有壞小孩,只有需要幫忙的小孩。」

如果孩子調皮搗蛋,一天到晚就知道把東西丟來丟去,還會坐在別人身上,動不動就哭怎麼止都止不住,你罰他他也只會對著你笑。

光是看這樣的描述就頭疼,覺得他們是故意這樣做的。

以色列人認為孩子的負面行為,不是他故意使壞,而是出於天生的反應。

如果只是因為天生的反應,就被大人說是個壞孩子,他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壞,自己一定有不好的地方,才會受到如此對待,進而漸漸內化,相信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別人愛。

缺乏了自信的孩子,拿什麼來面對失敗呢?

所以,對於孩子的負面行為以色列人會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天生氣質和感官統合。

孩子的天生氣質分成三種類型:好養型、難養型、慢熱型

好養型的孩子:有規律適應性好,不用花太多的時間,一般而言性情很好。

慢熱型的孩子:活動量低,對第一次接觸的事物接受度低,常會因為抗拒或不願面對新挑戰而哭泣。

難養型的孩子:沒有規律性,調整飲食和睡眠作息很花時間,醒著不太能安靜下來。一整天下來負面情緒比較多,對事情的堅持度很高,難改變想法。

如果是難養型的孩子,他的一切行為就合理多了,為什麼他總是和別的孩子不一樣,為什麼他需要花費我們那麼多的力氣。

一旦清楚了孩子在哪方面是弱項,對於孩子很多「無理」的行為我們都能更坦然面對。

其次,不同的孩子對於噪音、光線、觸覺都有不同的反應,這些稱之為感覺統合問題。

足夠了解我們的孩子後,我們會更容易找到方式幫助他們:

一到多人的地方就會打人的孩子,可能需要到蹦蹦床上跳上十分鐘,或者去打沙袋。

聽到別的孩子哭就打人的孩子,可能需要把他帶離噪音場所,讓他冷靜下來。

總是惹是生非的孩子幫他按摩、緊緊地抱住他甚至讓他咬冰塊都能讓他冷靜。

強行讓孩子改過來是一件浪費時間、浪費精力並且無效的做法,大多父母也感覺只會越做越吃力。

了解清楚我們的孩子,稍稍調整對他們的期待與教育方式,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和對他們的教育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那你就好好哭一場吧」

以色列執業認證幼教教師吳維寧就曾在書中分享過一個故事,一天去逛商場,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跑著跑著突然摔倒在了地上,接著就是一頓哭。

孩子的爸爸就一把抱起孩子問他哪裡痛,先檢查有沒有受傷,接著跟他說:「跌倒很痛喔,我親一下。」

爸爸自始至終都沒有要求孩子別再哭泣,但孩子漸漸停下嚎啼,一邊哽咽,一邊和爸爸講起話來。

後來和朋友聊起這件事,朋友很好奇為什麼不阻止他大哭,要解決問題,哄孩子、教孩子控制情緒啊。

孩子是不存在「控制」情緒一說的,大腦中負責理性思考,壓制衝動思緒的前額葉皮質,差不多要到二十五歲才會成熟。

那孩子發脾氣或者哭到停不下來怎麼辦呢?

1. 同理孩子的負面情緒

吳維寧的二女兒有一天回來後就一直捉弄姐姐和妹妹,她就問女兒你怎麼了,今天為什麼一直在生氣?我可愛的瑪雅去哪裡了?

瑪雅聽了之後更生氣,哼大家都說我可愛、討人喜歡,今天我就要做一個不可愛的瑪雅!討人厭的瑪雅!

吳維寧聽了之後猜想可能幼兒園發生了什麼事,就說好啊,那你今天就做個不可愛、討人厭的瑪雅吧。

同理孩子的負面情緒,是疏通心結和不滿的第一步。

2. 找出讓孩子冷靜下來的方式

「怎麼樣可以讓你好一點呢?去公園走一走?還是一起撕一張紙?」

當幼兒每次承受壓力釋放出「壓力荷爾蒙」時,如果可以得到照顧和滿足,此時大腦就會釋出抗壓力荷爾蒙——催產素,讓幼兒的情緒獲得紓解和放鬆。

當這個過程一再重複,幼兒的大腦會建立起「困難終究可以克服」的連接。長大後,身體能夠產生調節壓力的機制,面對艱難更有克服的勇氣,並生出抗壓性。

不少家長會想這要試到什麼時候,但其實可能一個又大又久的擁抱就能讓孩子的感覺好很多。

如果孩子一直處於失控無法溝通的狀態,就把他帶到安全的地方,靜靜在一旁守護,直到他的情緒平穩下來。

3. 尋找補救之道或轉移注意力

孩子很多時候即便理智接受了,情緒還是沒接受。

這時,可以問問孩子想不想去公園盪鞦韆,回家一起玩遊戲……如果孩子不想,父母也不需要強迫孩子開心起來,陪著他們或讓他們靜一靜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著如何與情緒和平共處,家中的小孩子才剛開始認識情緒,了解自己面對什麼樣的事情,會引起什麼樣的情緒,才能讓他們慢慢看懂情緒的模樣。

只有在情緒被接納和同理之後,「控制情緒」的力量才會生長出來。

「失敗里也有喜悅」



在很多國家,留級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這意味著你沒有跟上進度。

以色列的留級制度卻與別人的不一樣,只要是你或者你的孩子或者孩子的老師覺得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還沒有到位,就可以主動選擇留級。

在以色列教育的大原則是看到孩子個人特質和學習速度,不給過多的不必要期待,要讓孩子贏在未來,就要先打好基礎,慢慢來比較重要。

不跟別的孩子比快、比早,孩子的進步才能更快、更早。

以色列人面對失敗,他們的重點從來不在失敗這個「末」上,而是你能從失敗中學到點什麼,才是失敗的「本」。

為什麼我說以色列的失敗教育是特別的,因為他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失敗,是成功之母」「下次努力一點就行了」。

他能讓孩子真正地接受失敗,學會從失敗中找到解決的辦法。

失敗總會對我們的孩子造成影響,失敗教育就是將失敗的消極影響,轉化為解決問題的積極影響。

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知道自己的長短處在哪裡,自信的孩子才不會被輕易地被失敗影響到。

學會面對那些憤怒、傷心、失望、恐懼的情緒,更快地從失敗中站起來。

想想從這次的失敗中學會了什麼,領悟到了什麼,下次要避免什麼,這才是我們應該教會孩子面對失敗的態度。


最 後

之前有個新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一個高考狀元因為大學掛科了,流浪十年不敢回家。

失敗真的很容易將我們的孩子踩在腳下。

想想多少孩子因為一次兩次的考試失敗,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因為偶爾的失誤,就覺得自己不擅長做這些事。因為一時的失利,就永遠不再嘗試。因為摔倒了,就放棄了自己喜歡的興趣。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容易失敗了就放棄,不是他們懦弱不是他們沒本事,是他們被失敗定義了自己。

我們給孩子進行失敗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反敗為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