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視野下戲曲傳承發展的「三並舉」

文化藝術報 發佈 2019-12-23T09:51:22+00:00

劇目是戲曲藝術得以生成與發展的根本條件,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只有出現了具體劇目,才能將演員、觀眾「召喚」至劇場中實現人類「演」與「觀」的社會活動,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戲曲藝術並實現其認知、審美、娛樂等各項功能。這就不難理解,劇目工作是我們討論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的關鍵。

劇目是戲曲藝術得以生成與發展的根本條件,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只有出現了具體劇目,才能將演員、觀眾「召喚」至劇場中實現人類「演」與「觀」的社會活動,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戲曲藝術並實現其認知、審美、娛樂等各項功能。這就不難理解,劇目工作是我們討論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的關鍵。新中國成立後召開了三次全國劇目工作會議,反映出主管部門和戲曲藝術工作者對劇目問題的高度重視。當傳統戲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也主要體現在劇目工作中。如何通過劇目工作來推動戲曲的遺產保護和當代發展,就成為理論界和實踐者必須認真思考和探索的話題,筆者以為以下三個方面是劇目工作應該遵循的規則。

第一,必須把對傳統經典劇目「原汁原味式」傳承放在首位。傳統經典劇目是世代藝人口傳心授、不斷打磨出的藝術精品,每個劇種都有自己的傳統經典劇目,在這些經典劇目中體現出獨特的精神價值追求,獨有的表演技藝和音樂、唱腔、化妝特色。沒有這些經典劇目的賡續傳承,戲曲遺產早已不復存在。因此,經典劇目是戲曲藝術得以活態傳承的依據。與之前過度強調新創劇目不同,近十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經典劇目「原汁原味」傳承的重要性。剛剛舉辦的「粵劇世遺十年」紀念活動中,有關部門介紹廣東粵劇通過搶救錄製珍貴的粵劇傳統視頻和《玉皇登殿》《香花山大賀壽》等例戲,舉辦「傳統經典,青春呈現」「粵劇傳統行當專場」「名家傳戲」等多種活動,強化經典劇目的口傳心授成果,以此來培養青年一代藝術人才。最近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凈行、醜行暨武戲展演」,同樣也是展示經典劇目傳承的成果,這都表明傳統經典劇目「原汁原味式」傳承已成為人們從事非遺劇種保護傳承的共識。

第二,對傳統劇目「微調式」的發展。傳統劇目,包括其中最為經典的劇目,誕生於特定歷史文化土壤中,其思想主旨、審美情趣的表達,表演技藝以及音樂、舞蹈、舞美的呈現,不一定完全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要求。因此,對傳統劇目進行「微調」,以適應當代觀眾就是題中應有之義,符合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這與「原汁原味式」傳承經典劇目並不矛盾,「原汁原味式」傳承主要是在演員的學習階段,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演員需要通過一招一式、一絲不苟地學習前輩口傳心授的劇目,體認和獲得戲曲藝術的精髓。但在為當代觀眾演出傳統劇目時,進行微調就是必須採取的藝術策略。歷史上戲曲藝術大師們,都是通過這種方式處理傳統劇目的繼承和發展關係。譚鑫培對劇目詞句聲腔、身段做工的不斷微調、修改是京劇史上常識。梅蘭芳在青少年時代通過傳統劇目的學習夯實了京劇旦行藝術的基礎,其藝術成熟後則對傳統劇目進行不斷的微調修改。《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多次談到他根據自己演出的體會,因應時代的發展,對《貴妃醉酒》和《宇宙鋒》等劇目進行了不間斷的微調,以臻於完善。這些藝術大師對待傳統劇目學習和演出時的辯證考量,是值得今天我們進行非遺戲曲傳承發展時學習的,目前少數傳統深厚的劇種發展中片面強調「守舊」、一絲不能更改的觀念,並不利於傳統劇目的當代發展和傳播,也遏制了演員的藝術創造力。

第三,加強創新式劇目的發展。傳統劇目的微調式發展,其主要還是為了保護和繼承傳統,展現非遺劇種表演藝術特色,創新劇目則是「非遺」戲曲融入現代社會,與當代觀眾產生精神、思想和審美上共鳴,進入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如果沒有新劇目的產生,戲曲藝術將缺乏繼續向前發展的活力,日漸僵化而失去生機。所謂創新式發展,既表現在對題材的選擇、開掘和思想表達上,反映當代人的人生思索和價值觀念,也表現在藝術呈現上通過發展戲曲藝術表演技藝、音樂和舞美等各項要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要求。創新式發展沒有禁區,只要是本著真誠的藝術態度,都是值得贊成和鼓勵的。還以進入「世遺」十年的粵劇為例,粵劇本是包容性很強、不斷嬗變的戲曲劇種,其發展歷史上就出現過結合聲光電趨新求異的各種嘗試。而各種流行音樂、小調,常為粵劇所吸納,一點沒有違和感。粵劇這樣的特點對於其創新式發展極為有利,可以說這就是粵劇本身發展之道。近年來《白蛇傳·情》《夢·紅船》《還金記》《刑場上的婚禮》,在新編古裝戲和現代戲發展上都有新的突破,這既體現在對人情、人性的開掘上,也體現在藝術風格多樣化發展上。甚至有走得更遠的《決戰天策府》,2015年廣東粵劇院將網遊《劍網3》搬上舞台,不啻一聲驚雷,在青年觀眾群體中產生了巨大反響。這也給粵劇發展,包括其他劇種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戲曲劇目創新式發展沒有禁區,一切皆有可能,貼近時代、貼近青年一代是傳統戲曲藝術創新式發展的基本準則。

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劇目創作「三並舉」原則,是為了推進戲曲改革,推陳出新。非遺視野下的劇目工作,需要「經典劇目原汁原味式傳承」「傳統劇目微調式發展」「創新劇目發展」三者之間互相補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也可以說是「三並舉」。對傳統經典「原汁原味」的繼承,是保護戲曲藝術本真的前提,是培養戲曲人才的正道,只有後繼者熟練掌握前輩心口相傳的經典劇目,其所從事的劇種藝術、行當藝術才會「上身」,凝成身體的記憶。沒有對經典劇目深入的學習,對經典劇目中所包含的各種基本工法、技巧的刻苦練習,戲曲文化遺產就會在傳承中逐漸流失、變形。「傳統劇目微調式發展」,是傳統劇目在今天呈現的重要模式,演員需要通過不斷演出傳統劇目,強化身體記憶,保護活態傳承的成果,但面對一代代觀眾演出時,演員需要進行微調,以便於觀眾接受,也有利於培養演員自身藝術創造力,形成各自表演風格。創新劇目發展建立在前二者基礎之上,如果沒有傳統劇目的涵育,演員沒有形成「身體的記憶」,泛無依規的創新就會導致戲曲藝術變異。因為有前兩者為基礎,創新式發展才能夠於變中有不變,保持住戲曲藝術本質;即使在個別嘗試中走得過遠,因為根基還在,不會動搖其根本。「三並舉」為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形成穩定的三角,構成傳統與創新的平衡,戲曲藝術從而得以在兩者之間形成的張力中穩健地前行。(吳新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