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的安史之亂搞得唐朝元氣大傷,唐朝怎麼還能撐150年?

抽根煙去 發佈 2020-03-10T10:15:10+00:00

史學界把唐朝歷史分為4個階段,即初唐618年—712年,盛唐712年—766年,中唐766年—836年,晚唐836年—907年。

  史學界把唐朝歷史分為4個階段,即初唐618年—712年,盛唐712年—766年,中唐766年—836年,晚唐836年—907年。其中,盛唐與中唐的分界點就是「安史之亂」。從唐朝國祚來看,安史之亂前的150年是唐朝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到極盛的輝煌階段;而經過安史之亂的巨大打擊後,唐朝居然又延續統治了150年之久,這確實值得我們去思考。

  長達十餘年的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打擊是巨大的。安史之亂後,唐朝一度出現了「雙懸日月照乾坤」——即唐玄宗和唐肅宗同時在位的混亂局面,可見安史之亂對唐朝統治集團有些顧頭不顧腚。然而,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何況安史之亂並沒有完成對唐朝根基的致命打擊,在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者痛定思痛,對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從而使得唐朝壽命又延長了150年。以下筆者從這三個領域分別分析。

  

  一、安史之亂後的政治改革:藩鎮政治體制的重建與鞏固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就是唐朝政府形同虛設的藩鎮管理體制,放縱地方節度使不斷坐大,最終形成了尾大不掉、起兵謀反的局面。因此,在安史之亂後,喘過氣的唐朝統治者,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削弱和奪取地方節度使的控制力。

  779年,吐蕃、南詔入侵四川,以往這種事都是由中央政府指揮地方節度使出兵平亂,但唐德宗卻派出中央神策軍,在平亂的同時,滲入到藩鎮軍隊中,從巧妙的解體了藩鎮勢力。

  此後,藩鎮數量也在不斷減少,中央控制的藩鎮數也遠遠多於地方獨立的藩鎮數。唐憲宗時期(807年),據《資治通鑑.卷237》載:

  

「是歲,李吉甫撰《元和國計簿》上之,總計天下方鎮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縣千四百五十三。其鳳翔、鄜坊、邠寧、振武、涇原、銀夏、靈鹽、河東、易定、魏博、鎮冀、范陽、滄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戶口外,每歲賦稅倚辦止於浙江東、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萬戶,比天寶稅戶四分減三」。


  從以上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完全臣服於中央政府下納稅的州郡有49個,而此時,完全獨立的藩鎮才僅僅只有5個(即淄青鎮,范陽鎮、魏博鎮、成德鎮、淮西鎮),況且這著藩鎮名義上還臣服於唐朝。

  因此,安史之亂後,唐朝政府行之有效的藩鎮制度和管理思路,使得藩鎮勢力的不斷削弱,中央政府管理範圍的因此而不斷擴大,是唐朝得以延續150年國祚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安史之亂後,江南地區為中央政府提供了強大的經濟財力支撐。

  安史之亂之所有沒有取得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打擊到唐王朝的經濟基礎。古語有言:蘇湖熟天下足。唐朝時期,江南地區已經成為全國的經濟重鎮,僅僅蘇杭二地每年為唐朝政府納稅的數額就超過了西北諸鎮。安史之亂爆發後,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中原地區因戰亂人口大量銳減,經濟慘遭破壞,正是江南地區持續雄厚的經濟供給才給了唐王朝平亂的基礎。

  因此,在安史之亂後,唐朝政府得不到北方地區有效的經濟納稅供給,但是卻穩穩的控制住了江淮地區這一片沃土,依靠江南地區穩定的小農經濟和繁榮的商業貿易,贏得了持續供血、延長唐王朝壽命的機會。值得一提的是,隋煬帝楊廣時期開鑿的大運河,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了作用。


  

  三、思想領域的儒學復興運動,為唐朝王延續壽命起到了致命的作用

  經歷過社會動亂的人,都是渴望和平的。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動盪,人民都渴望過上穩定的生活,同時經歷了唐朝的盛世和安史之亂的杜甫有詩云: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憶昔》


  唐朝統治者們當然也知道,統一思想對於一個大一統帝國的重要性。在安史之亂前,佛道盛行,人民思想領域混亂,十分不利於帝國的統治。因此,在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者就進行了儒學復興運動,利用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期望,「獨尊儒術」,大肆傳播儒家的封建忠君、三綱五常思想,強調自身政權的統治合法性,從而為延續唐朝的壽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在唐武宗時期,為了突出儒家的統治地位,打擊其他異教思想,甚至出現了滅佛毀道的「會昌法難」事件,從根本上講,這一事件的根源就在於封建王朝統一思想的需要。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唐朝能夠在安史之亂後又延續了150年的壽命,除了其適時的改變統治思路,巧妙的解決了藩鎮格局這個面前棘手的難題外,還成功地維繫了江南地區的長期穩定和賦稅徵收,從而為帝國的正常運轉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思想領域的儒學復興運動則為唐王朝統治的合法性提供了長期有效的支持,為延續了唐朝的壽命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