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清明」?如何過一個文明的清明節?

族譜號 發佈 2020-03-10T15:55:23+00:00

什麼是「清明」?《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清潔;明,明凈。在當下,明的內涵,還可以外延為文明。文明祭祀,就是不放炮竹、不燒紙錢、不點香燭,提倡低碳祭祀、環保祭祀、節儉祭祀、安全祭祀。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什麼是「清明」?

《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清潔;明,明凈。在當下,明的內涵,還可以外延為文明。

文明祭祀,就是不放炮竹、不燒紙錢、不點香燭,提倡低碳祭祀、環保祭祀、節儉祭祀、安全祭祀。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而祭拜祖先更是清明節的一項重大傳統,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會在清明節掃墓祭祖。

然而新冠病毒如今已在全球肆虐,作為防疫的最關鍵最重要的時期,在即將到來的清明節期間,我們一定要以大局為重,以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為重,絕對不能顧此失彼,得不償失。

近期,因祭祖祈福等聚集性活動產生的疫情教訓已然深刻,但鑒於部分國人傳統祭掃觀念依舊難以輕易扭轉,所以防疫工作是當前乃至以後一個相當長時間內不變的話題,防疫任重而道遠。

作為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按照以往風俗,在3月15日左右,各大公墓、陵園就將迎來清明節的第一波祭掃人流高峰。而在今年這個特殊情況下,為了阻斷病毒傳播,有效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多地政府已發文嚴禁祭祀等現場活動。取而代之的,是「網上祭掃」被大力提倡。

實際上,在網際網路風潮的帶動下,清明節掃墓祭祀早就被披上了「網際網路+」的外衣。網上祭掃、網絡祭拜等概念早在好多年前就被提及,民政部曾多次發出通知,提倡大家在清明期間移風易俗,其中就包括推廣網上祭掃。

只是今年受到疫情嚴重影響,才讓人們真正肯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並體驗網上祭掃的特色與便捷。

我們在手機上打開一款名為「族譜」的應用,作為領先的親情檔案存儲平台和網上祭拜平台,已有60多萬用戶在這裡創建逝者的紀念館並進行祭拜。

不同於市面上其他產品,「族譜」在為逝者創建紀念館時可以選擇單人或者雙人館,而且可以進行合館操作,這在設計上就非常人性化,也可見平台的運營之用心。

在簡單的逝者信息輸入等常規操作步驟之後,一個網上紀念館就創建完成了。在紀念館頁面,人們可以自行留言及選擇物品進行祭拜,只需要用福幣購買即可。平時,1個福幣摺合1元。但在我們進入這款應用軟體時,已經有30福幣在我們的帳戶里,而且每天登錄,以及完成一些其他任務都會有福幣贈送,所以這款產品並不需要強制消費,這也打消了很多用戶的顧慮。

紀念館的祭拜物品種類眾多,既有香燭、水果、鮮花等,也有家電、交通工具、服飾等,滿足了用戶對於祭品的選擇,也提升了紀念的價值。用戶供奉祭品以後,可以為自己及家族增加親情值、榮耀值,提升自己乃至整個家族在網站的等級和排行。

此外,這款產品還提供高級選項,可將紀念館付費升級為中級館、高級館或豪華館,體驗更加真實的720°VR全景網絡祭拜。

有用戶在體驗過後就反饋說,「如今網上祭奠先人已經成為一種時髦,這種形式更有意義,也更能表達對先人的思念,設立網上靈堂,將先人的生平、照片置於網上,將自己的思念、祭語寫在網上。這種祭奠形式既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又能永久存在。」

也有用戶稱,因自己常年生活在國外,曾在去年找人代祭去世的父母,從社會整體的發展方向來看,推出「代客掃墓」不如倡導「網上祭奠」。與傳統的上墳掃墓相比,網上祭奠文明健康,沒有了嗆人的煙霧,沒有了震耳的爆竹。只需手指輕輕一點,就可進入為親人創建的「網上公墓」。在催人淚下的音樂和感人肺腑的留言下,思念的情感擁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深的內涵。

今年,「網上祭掃」作為清明傳統習俗在網絡時代的延續和升華,終於得到國家有關部門和各地方的廣泛支持。祭祀理念的轉變,就是弘揚文明新風的基礎。

相信隨著健康環保的低碳生活理念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這股網絡祭祀之風必將越來越強勁。再過幾年,我們不再扶老攜幼、熙熙攘攘地去墓地憑弔,而是通過網際網路,獻一束鮮花,贈送一段旋律,點一支跳動的蠟燭,記下自己的追思和感懷……

總之,今年清明節即將來臨,在防疫之年,千萬要理性參加各種民俗祭祀活動,以阻隔疫情的傳播和感染為主要目的,儘量不聚會,不聚餐,既要團結友愛,表達親情友情和愛情,又要以安全可靠無隱患為度,過好文明、健康、有意義的清明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