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秀石疏林圖》

秦風漢韻 發佈 2020-03-11T17:06:09+00:00

趙孟頫,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秀石疏林圖》是趙孟頫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書法用筆的筆墨意趣已被推向全面成熟階段。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書法篆、隸、真、行、草書俱佳,早年學宋高宗,後取則王羲之、王獻之,末後復學李邕,以完全唯美的風格見稱。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繪竹石,強調「以書法入畫」,此幅繪枯木新篁生於平坡秀石之間,以飛白法畫石,以篆書法繪樹,純用水墨表現,是其「書畫同源」之理論在繪畫實踐中的具體體現,也是元代文人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尾紙自題七言絕句:「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這是趙孟頫關於繪畫與書法筆墨相通之理論的名句,對後世文人畫的影響至深。

《秀石疏林圖》是趙孟頫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書法用筆的筆墨意趣已被推向全面成熟階段。畫中幾乎每條線、每個點都包涵著書法的用筆,正如他在跋上所題的那樣,以「飛白」畫石、「籀筆」寫木、「八法」寫竹,濃、淡、干、濕、方圓、使轉、快慢、疾馳,無不體現著畫家的文學、書法修養和用「寫意」抒發胸中之情的豪邁氣概。對元代以後的竹石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也是元代以後諸多書法家擅長蘭竹類繪畫題材創作的重要原因。

如果說唐代王維的「援詩入畫」、「水墨渲淡」開啟了文人畫的先聲,那麼元代趙孟頫的「畫貴有古意」、「雲山是我師」、「書畫本來同」則完善了文人畫的組成要素。「畫貴有古意」,就是珍惜歷史上的優秀傳統,加上「畫中有詩」的文化內涵,「雲山是我師」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書畫本來同」的筆墨情趣,以及北宋米氏的「寄興游心」,中國文人畫的基本要素趨於完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