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臨摹,很多人不知「摹」

戲墨公社 發佈 2020-01-27T16:58:22+00:00

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論臨摹二法》云:「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薄紙復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榻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臨之與摹二者迥殊,不可亂也。」

臨與摹有別:摹是以薄紙蒙在範本或影本上照著書寫,通常稱為「寫仿影」;臨是置選帖、範本在一旁,看著字的點畫、結體和氣勢,仿照書寫。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論臨摹二法》云:「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薄紙復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榻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臨之與摹二者迥殊,不可亂也。」



宋代著名書論家姜夔在《續書譜·臨摹》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


這是對臨、摹的利弊和得失的經驗總結。摹寫,因為下邊有影格依託,筆隨影走,容易得原帖字的點畫位置和形體結構。也正因為有這種依託,摹寫時往往會忽略筆意的表達。摹了之後,容易忘卻,不易鞏固。臨,是靠自己的目力心力去書寫,較易體現原帖字的筆意,但因為無依託,往往易將原帖字的間架位置寫走形。



因此,臨、摹都應「經意」,認真對待,先摹後臨,臨中亦可再摹,臨摹交錯,互相結合,興利去弊,取長補短。如此不斷努力,就可化古為我,兼得帖字之形神。

一、臨寫字帖,大腦要有兩個意識

手拿一本字帖,眼有所觀,心有所想,凝神靜思,須知兩個要點。

第一,看得見的點畫形態。

第二,看不見的動作過程。

看得見的點畫形態是手持毛筆書寫漢字動作的結果;看不見的動作過程是形成點畫的根本。動作是因,點畫是果;動作是本,點畫是末。溯本求源,方得真傳。

二、臨寫字帖,要還原點畫形成的動作過程

溯本求源,方得真傳。臨寫字帖,學習書法,必須還點畫書寫的動作過程。

在利用毛筆書寫漢字的發展進程中,掌握便捷、順手、簡單、實用的書寫動作,充分發揮毛筆的功能,是古今書寫者、書法家自發的、自然而然的選擇和取捨,也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規律。在這自然選擇的規律中,便捷、順手的使用毛筆的動作,就是筆法。還原動作,操練動作,就得筆法。既得筆法,就會寫字,即為書法。

在自然選擇中,使用毛筆書寫漢字的動作主要有以下兩個關鍵環節。

第一,起筆動作,最根本的就是「側筆取勢」,是指手持毛筆凌空側旋而下觸紙寫字的起筆動作。如秋鷹搏兔,先於空際盤旋,然後側翅一掠,翩然下攫。持筆下落,不可垂直而下,而是斜傾殺入,故曰「側筆。

第二、行筆動作,即,左右轉筆。主要是指手驅使毛筆左轉或者右轉行進。左轉就是平常說的「外拓」筆勢,左轉就是「內擫」筆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