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的來歷和發展過程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2020 發佈 2019-12-23T03:41:46+00:00

聖誕節,又稱耶誕節,原來是沒有這個節日,聖經上也沒有記載,是基督信信徒為了紀念耶穌降生而後來創造的節日。基督教將這個節日作為一個重要的節日。

聖誕節,又稱耶誕節,原來是沒有這個節日,聖經上也沒有記載,是基督信信徒為了紀念耶穌降生而後來創造的節日。基督教將這個節日作為一個重要的節日。由於耶穌的誕生日期無法確定,聖經上也無相關記載,所以在學術界認為聖誕節是以聖母領報的日期來推算,或者是在基督教發展初期將古羅馬的農神節轉化而來,當時社會上(如古羅馬的冬至)以該節日慶祝日照時間由短變長。根據考古研究耶穌的實際生日一般認為應該是在公元前四年6月17日才對,對於現在西方民眾而言不再重要,普遍來說並不講究,而是定在約定俗成的日子。

西方教會在發展初期至4世紀前中期開始將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東方正教會稍晚以儒略曆定於1月7日,亞美尼亞教會則定在1月6日或1月19日。天主教派系則稱為降臨期或者待降節,是天主教教會的重要節期,是為了慶祝耶穌聖誕前的準備期與等待期,意思就是為了慶祝耶穌聖誕前的準備期與等待期,相當於我們的過春節。將臨期起自聖誕節前四周,由最接近11月30日之主日算起直到聖誕節。西方基督教教會歷一年始於將臨期的第一主日。

將臨期的節慶,主要為羅馬天主教所遵守。整個將臨期一般採用的禮儀顏色是紫色或藍色。但降臨第三主日,俗稱「喜樂主日」,可用粉紅色。天主教教會在將臨期時會擺飾一個花環,稱為將臨花環(又稱將臨環或將臨圈),裡面共有四支蠟燭,依照傳統應該是三枝紫色蠟燭,一枝粉紅色或白色蠟燭,每一主日燃點一枝蠟燭。第一個主日(使用紫色蠟燭):醒悟。第二個主日(使用紫色蠟燭):悔改。第三個主日(使用粉紅色蠟燭):喜樂。第四個主日(使用紫色蠟燭):平安,

聖誕節以八日慶典與禮儀節期延續慶祝。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在教會以外的場合,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聖誕及新年季」。在基督教國家,聖誕節同時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的雙重功能,除了參與教會儀式與活動外,家戶、行號與街頭上也可見相關布置,更是重要的商業活動時令;而過聖誕節的習慣,亦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擴展到全世界。但在基督教並非主流的地區(如東亞),除了當地的教會團體外,聖誕節經常與消費活動掛鈎,且如同西方國家的「聖誕及新年季」與公曆新年結合,過節時間拉長到數周,成為全年重要的購物季之一。

聖誕節期最早的記載來自公元200年的亞歷山太,其時亞歷山太的革利免稱,有些埃及神學家不僅對基督的生年,同時也對他的生日過分好奇,並把這個生日定在奧古斯都在朝的第二十八年 5月25日。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時亞歷山太的教會確定了(聖誕節和主顯節的日期)。在12月慶祝的聖誕於五世紀時傳入埃及。在耶路撒冷,來自波爾多的朝聖者見證聖燭節(聖誕後四十日)是在1月6日後的四十日,而當地聖誕應為一月六日。在安提阿,公元386年前後金口聖若望呼籲教會統一在12月25日慶祝基督誕辰,其中一部分人在其他日子慶祝這一節期至少已經十年。

我們中國有句俗語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全球的聖誕節也是五花八門,各地區也都不一樣。各個派系都是不一樣的規定和風氣。表達的意思大致相同,說白了都是想讓上帝給他點什麼,全球幾十億人,幾時才能輪得到你啊,發展到現在,也就是一種精神寄託,商人就利用這些節日來實現他們的個人夢想,19世紀聖誕節才流入中國,那個時候只有信徒們去慶祝,如今改革開放四十年了,特別是這十年,很多不是基督信徒都在慶祝。商家慶祝那是為了掙錢。那些沒有一點關係去慶祝的人又是什麼原因?跟風嗎?自己的春節越來越冷,反觀聖誕節越來越火,這是什麼原因?隔鍋飯香?別人家的老公媳婦最好的? 我們崇拜是他們的技術,這才是重點,民俗這塊中華有幾千年的文化,他們得跟我們學習,我們有端午節,中秋節,教他們使用筷子,怎麼把中文寫好,書法練好,我們傳承應該這些東西。用中華文化征服他們,而不是被他們征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