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網的央視紀錄片《鏡子》,給了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初九的爹地 發佈 2020-05-22T19:54:34+00:00

《鏡子》是央視社會與法頻道10年醞釀、2年攝製,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最近它火遍全網,讓很多家庭陷入深思!

《鏡子》是央視社會與法頻道10年醞釀、2年攝製,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最近它火遍全網,讓很多家庭陷入深思!

紀錄片只有三集,每集30分鐘,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有人說,這部紀錄片「給了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愛,為何有時變成傷害?到底何為理想的教育?這篇文章,有點「戳心」,為的是更多家庭的教育能「走心」……

央視紀錄片:鏡子(一)

「我是一面鏡子,我要把父母喚醒」

澤清,初二,輟學2個月。

外公外婆是大學教授,父母也有體面的職業,但卻沒有龍生龍、鳳生鳳。

澤清沉迷於網上軍棋,面對母親的關心,竟然罵她「賤」,甚至動手、動刀。

母親在描述時,淚如雨下。

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本應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變得如此頹廢和瘋狂?

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孩子竟然對最愛他的母親,拿起了刀子?

在節目裡,澤清有些沉重地說:「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將用我的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在他眼裡「我媽脾氣暴躁,講到最後都是她對。我爸在一邊躺著,受不了了,就會使用暴力」。

冷漠、暴力、互相埋怨,就是這個家庭的標籤。

甚至有一次澤清把母親逼到牆角毆打時,父親就躺在一旁的床上一動不動,直到兒子暴力行為升級才起身制止。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全部。

當父母關係出現問題時,孩子總會「幻想性」歸因到自己身上,拚命地用一些辦法來解決。

澤清在牆上貼著撕心裂肺的吶喊,暴躁得把家裡的門狠狠地踢到破爛。

他不上學、上網、毆打母親,甚至拿起刀子。

其實,都是想讓父母改變,只是得不到任何回應。

更可怕的是,他像父親一樣厭煩母親的暴躁和嘮叨,也學會了用父親的方式對待母親。

他一邊厭煩這種家庭關係,一邊卻又在無意識中認同了這種文化。

最後,他終於發現: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誠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這部由央視花費十年時間打磨的紀錄片《鏡子》,選材於武漢一家心理輔導培訓學校,針對的都是問題孩子。

你將看到的不僅僅是孩子們如何一點點變好,你更能看到的是父母對於自我的反思和對於內心的審視。

問題孩子的背後,必然是問題家庭。

問題孩子的背後,必然是問題父母。

原來,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長。

央視紀錄片:鏡子(二)

尊重孩子,是父母一生的教養。

父母在教育小孩時,最容易犯的第一個錯誤,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想一想,假如我們只剩下十分鐘要離開這個世界,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會怎麼樣?有什麼樣的人生?

家明爸爸說,我想把我自己這一生的人生信條教給他,就是永不放棄,永不言敗。希望他這一輩子過得比我這一輩子要好。

十幾年來,他一直在做著這件事,拚命想讓孩子讀書,想讓孩子在他認為正確的道路上行走。

這像極了很多中國父母,一直在為孩子好。

「玩什麼玩,現在你最重要的就是學習。」

「踢什麼球,你看看成績落下多少了。」

「不要報這個專業,前景不好,你喜歡也不行,聽我的。」

「在外面瞎混什麼,趕緊回來考公務員,還是體制內靠譜。」

我們把成人世界的功利強加在孩子身上,不僅剝奪了他童年的價值,更剝奪了他們生而為人的權利。

而片中,父子幾乎成仇。

他越拚命地想讓家明幹什麼,家明就越不想幹什麼,最後連高中都沒去讀,窩在家裡,拚命地給自己製造困難,甚至是自殘。

他所有的離經叛道,其實都是想給父親證明,我可以過另一種人生。

沒有誰願意過一輩子,別人的生活,哪怕這個別人是自己的爸爸。

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靈魂,討厭被壓抑、被控制、被抹殺。

而強迫和控制下,也在上演一部部中國式的悲劇。

據統計,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

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發布《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其中數據讓人心頭一顫——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

而造成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學業壓力。

這個壓力,是父母給的。

父母總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總是給孩子規劃好了所有的路,總告訴孩子成績差就沒有未來。

但父母可曾想過,壓力和心裡的鬱悶,真的會殺死孩子。

每個父母都應該反思,到底什麼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

前不久,奇葩大會上,蔡康永問俞敏洪:「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沒有遠大志向嗎?」

俞敏洪的回答讓人很感動:「偉大志向不是必需品,首先是他有沒有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獲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在這基礎之上,才能去談偉大志向。」

尊重孩子,接受孩子的平凡,讓他們擁有幸福和快樂的能力,才是每個父母最應該做的事。

央視紀錄片:鏡子(三)

學會溝通,是父母一輩子的必修課。

父母最容易犯的第二個錯誤,是沒有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片中,隨著鏡頭的切換,家長與孩子隔著時空進行著坦誠的對話。

老師問:孩子,因為什麼不上學?

張釗的父親說:早戀的問題。

而張釗告訴老師的答案是,學習上的痛苦,不是不想讀書,他想上學,想讀大學。

張釗的父親又說,可能是源於學習跟不上了,找很多理由說學校壓力大。

老師接著問,他想跳樓,你們相信麼。

張釗的父親並不相信,他不認為孩子有那個膽,覺得只是嚇唬他們。

而在鏡頭的另一端,張釗說:「其實他們只要每次說這句話,「你讓他跳下去,你看他敢嗎」,每次說完這句話,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我不上學不是因為我搞了一個女朋友,是因為那個學校,很壓抑,已經壓得我受不了。」

而每次他痛苦地說著這些話時,母親總是質問他,好幾千人都受得了,為什麼你受不了?

張釗說:「我感覺我不是受不了,但是我把心裡已經壓了很久的情緒全放出來了。」

他釋放的方式,就是父母不讓幹的事全乾,帶手機、搞對象,還有打架。

家長課堂上,父母看著孩子的敘述,沉默了,流淚了。

父母們往往是習慣去指責而不去傾聽,習慣去命令而不去溝通,但有多久沒有聽孩子說話了?

你真的懂孩子承受的壓力麼,真的明白孩子的痛苦麼,真的理解那些行為乖張的背後,是怎麼樣的一個靈魂在顫抖麼?

給各位父母介紹這樣一套《正面管教》書籍這套圖書一共分為四冊分別為《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教育孩子要懂得心理學》《媽媽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未來》《正面管教》,分別從的心理,語言,情緒,正面管教四個方面來教父母如何與正在叛逆的孩子相處

到底該如何真正地「愛」孩子?

事實上,我們在上文中也說了:片中的家長都很愛孩子,但愛的能力沒有提升,愛的方式沒有改變,愛就成了傷害。

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家長到底怎樣愛孩子,才能真正給孩子心靈以溫暖、力量、向上的動力呢?

初九的爹地結合紀錄片幾個家庭的情形,給家長們3點建議:

  • 1、親情連接,是愛和教育的第一步

父母通過陪伴、傾聽,與孩子建立充滿安全感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位於家庭教育的首位。

因為孩子有了愛和安全感,一切事情都好解決;失去了愛的連接,再簡單事情也會變得困難。

很多家長愛子心切,再加上社會巨大的競爭壓力,更是急切地推動孩子成長,無數「應該」應運而生。

這些「應該」未必不好,但教給孩子的前提是:家長與孩子之間,親情和愛的連接足夠。

沒有親情連接,再好的「教育」,只會讓孩子感受到壓力、否定和絕望。

孩子出現任何「問題」,都記得:要先從親子之間的情感連接上做改變和突破。

  • 2、先關注情緒、感受,再關注事情

當孩子們出現某些「問題」,家長們之所以焦慮,因為始終關注事情:怎麼讓他去學校?怎麼讓他願意工作?

張釗在訓練營期間,接到爸爸的一封信,反覆囑咐他:好好訓練,出來後好好學習。

張釗說:看完信我徹底絕望了。

情緒是人最真實的心靈窗口,當孩子出現煩躁、沮喪、挫敗等情緒時,其實是在傳遞一個信息:我感覺自己不被認可、沒有價值。

不把強烈的情緒視為洪水猛獸,而是嘗試理解情緒背後的需求,做好心靈連接之後,再尋求正向推動事情的方案。

  • 3、允許自己和孩子慢慢來

太多家長忙於拼事業,而忽略了精神和心靈層面的關注。

當家長意識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需要更新時,允許自己慢慢來。

同樣,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很多信念和行為模式已經形成,改變不是一朝一夕,也要允許孩子慢慢來。

家明的爸爸在學習之後,積極做出改變:允許孩子嘗試背包客、請假陪孩子玩、讓孩子養寵物......

做出改變後,父子之間距離拉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兒子還會沉迷遊戲,爸爸有了深深的無力感:做了這麼多努力,還是沒能改變他。

在孩子的成長中,曾經缺失了多少情感的連接,就需要花費同等甚至加倍的時間和精力彌補。

  • 4、家庭教育,永遠沒有速效藥。

不管孩子在做什麼,看書也好,玩耍也好,他們自己做這件事,和父母站在一旁的感覺是不同的。很多時候,他們都渴望有獨立空間,而不是被父母監督。

後記

看完《鏡子》,我們知道了,與其說是探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說是教會雙方如何去和解,就像孩子們在培訓結束時,為父母朗誦的詩:

「我是一面鏡子,我將用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