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周要上的課少了,教師卻感到更累?

中青評論 發佈 2019-12-19T03:54:45+00:00

摘要中青評論只有通過切實的改革,精簡掉那些不必要的無用功,同時讓一些不該由老師完成的工作由更專業的人去完成,才能讓老師把精力重新聚焦於培育人才。

摘要

中青評論

只有通過切實的改革,精簡掉那些不必要的無用功,同時讓一些不該由老師完成的工作由更專業的人去完成,才能讓老師把精力重新聚焦於培育人才。

關於減負的話題,我們常常在輿論場上見到大量的討論,但多數情況下,人們談到的都是如何為學生減負,為家長減負,卻很少有人會想到,一線教師其實同樣面對著過重的負擔,因此同樣需要一次切實的減負。

針對教師減負,我專門拜訪了我的小學老師,在與他的交談中,我了解到:原來教師群體所要面對的負擔,一點也不比那些看起來負擔最重的學生與家長要少。而在某種意義上,也正是因為教師承擔了太多與教學工作無關的雜務,影響了他們正常完成教學任務,才使得部分教學任務被迫從課堂上「外溢」到了家庭之中,既給家長添加了額外的負擔,又造成家校雙方的「雙輸」局面。

在我的老師眼裡,《意見》中提到的數種造成教師負擔的典型現象,他都深有體會。其中,最「磨人」的一件事,就是各種各樣的課程評比活動,或曰「賽課」。由於「賽課」的結果與教師的職稱評審密切相關,因此,每個學期都要來上三五次的「賽課」,是老師們必須要全力應對的重要挑戰。

儘管「賽課」對教師的事業發展意義重大,但究其本質,卻並不能給教學工作帶來太多積極影響。每當「賽課」臨近,教師們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都不得不將大量時間用在備課、試講、撰寫相關材料上,而這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正常教學規劃的落實與展開。對教師而言,「賽課」的成果,與其說是他們想要主動爭取的目標,不如說是他們不得不去爭取的「負擔」。倘若有選擇,他們其實更願意多花些時間落實自己原本的教學計劃,對學生因材施教,而不是把大把的時間投入到一場競爭性的「表演」當中。

與此同時,對教師群體而言,形式主義也是一件令人厭煩的事。我的老師在日常工作中感受最深的形式主義現象,便是似乎永遠開不完的「工作會議」。沒有人會否認工作會議本身的必要性,但是,在他所供職的學校,這種會議的數量實在太多,而這也不僅是一所學校的個別現象。儘管這些會議各有其名目:譬如年級會、骨幹會、教學組會,等等,但實際上,許多會議的內容都是高度重疊的,根本沒必要在多個會議中反覆討論。這些層出不窮的會議,不僅沒能起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反而演變成教師們的「垃圾時間」。

另外,還有一種新的形式主義,那就是所謂的「網絡研修」。依照規定,每個學期,教師都必須完成一定的網絡研修學時,而完成學時的方式,便是觀看網絡視頻課程。由於教師的日常工作已經非常忙碌,大多數人沒有餘暇去觀看這些視頻課程,於是大家往往都是把頁面點開放在一旁,然後去做別的工作,根本不會認真聽課。這造成的結果就是:教師其實並沒有學到什麼東西,而只是額外完成了一項麻煩的工作。倘若如此,何必不乾脆取消這種自欺欺人的線上課程,找時間把教師集中起來,讓他們真真正正、實實在在地研修學習呢?

以上種種,不過是我的老師所面對的諸多雜務負擔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維護學生檔案材料、為學生製作影像材料、為有關部門統計學生信息、被抽調借用……這些影響教師教學工作的額外事務還有很多。儘管細細想來,這些事務似乎也確實有其意義,值得去做,而且每一項工作單拿出來,都不算特別沉重,但是,當十幾項任務同時壓在一名教師身上的時候,就算是最具熱忱、最有能力的教師也難以在有限的工作時間裡將其完美完成。

我的老師說,儘管現在每周要上的課從近20節減少到了15節左右,但日益膨脹的職責範圍,卻常常讓他感到無所適從。對學校而言,教學方式日益多元,管理工作日益精細是一個積極的趨勢,但在這個趨勢里,老師不能成為那個無限承擔責任的人,只有通過切實的改革,精簡掉那些不必要的無用功,同時讓一些不該由老師完成的工作由更專業的人去完成,才能讓老師把精力重新聚焦於培育人才。

撰文/楊鑫宇

微信編輯/黃帥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