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雲看穆夏展

博物館看展覽 發佈 2020-03-14T02:51:03+00:00

往期珍賞· 珍品目錄 最值得種草的 11 本 2020 年文博日曆庚子年極簡史足不出戶,在家看遍全國100個博物館1910東北鼠疫歷屆奧運會會徽簡史當世界名畫里的女人們試圖減肥…

前言:大家好,我是一位喜歡逛展,嚮往藝術的非專業愛好者。去年年末,穆夏特展的最後一站設在我的家鄉天津,這才有幸親眼目睹了藝術家的原作。


每次觀展前後,我都會做些功課,讓觀展更有意義和收穫,這次也不例外。由於疫情的緣故,一場本應在春節大熱的特展只能暫告段落,於是我便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筆記,希望能和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們分享……


1


世紀伊始,時光流轉,20世紀的巴洛克風格隨著時間的推移沉澱出真實模樣,機緣巧合下,這位偉大的捷克藝術家憑藉一雙最具洞察力的眼睛,成為那個時代與高更和土魯斯-洛特雷克比肩的畫家……對我而言,他的成就舉世無雙,他創造了一種代表那個時代的繪畫風格……」

——路易·阿拉貢《巴塞爾的鐘聲》(1964年)



01


阿爾豐斯•穆夏(Alphonse Maria Mucha,1860-1939)出生於南摩拉維亞(今位於捷克,當時正處於奧匈帝國統治下),被認為是捷克國寶級藝術家,「新藝術運動」代表人物。



《大眾生活》封面(1890.8.14)

致敬泰奧菲勒•戈蒂埃


1871年,穆夏成為了布魯諾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的唱詩班成員,這座教堂保存著豐富的巴洛克風格的藝術品,每次穆夏進入這所教堂,都會被這些美妙的藝術深深感染(穆夏對巴洛克風格的沉迷便可追溯至此)。


在完成高中學業後,穆夏沒有按照他父親的意願在本地的法庭工作,而是決心要成為一個畫家。


夏洛特夫人經營的小餐館「小飯店」樓上

(穆夏1890年開始定居於此,後在這裡與高更相識)


1878年,18歲的穆夏被布拉格藝術學院拒絕之後,開始為雜誌創作插圖,並為劇院繪製裝飾畫。


之後的近十年間,穆夏輾轉於維也納、慕尼黑求學、謀生,當過布景助理畫師,也做過肖像畫家。


庫恩•百拉斯伯爵的贊助讓他得以前往巴黎深造,但幾年後資助中斷,他再次陷入窘境。


直到1894年,他坎坷起伏的藝術生涯終於有了轉機。我的觀展也由此開啟……



02


穆夏的創作涉及插畫、海報、繪畫、劇院設計、珠寶設計、裝飾藝術等諸多領域,既有鮮明的新藝術運動特徵,又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這次展覽共展出了一百多件(組)展品,主要來自捷克共和國布拉格市藝術博物館布拉格國家工藝美術博物館



按照作品類別,展廳被劃分為7個章節——穆夏海報;裝飾版畫;飾品及人物設計;穆夏劇相;穆夏風尚;主禱文;斯拉夫民族讚歌。


觀眾們圍在作品前,聽志願者講解


海報和招貼畫,在19世紀後期成為城市公共區域中一個非常顯眼的特徵。


作為一種特殊的現代視覺媒介,海報藝術吸引了眾多藝術家的關注,為他們提供了在這一領域中藝術表達的機會。

《吉斯蒙達》

1894年 216cm*74.2cm


這幅《吉斯蒙達》是穆夏的成名作。


1894年的聖誕節前夕,默默無聞的穆夏終於得到了命運之神的眷顧——為大明星莎拉·伯恩哈特的首演戲劇製作一幅海報……


與當時諸多的廣告畫設計師們追求奪目的鮮艷色調不同,穆夏鍾愛淡而柔和的色粉。


隨後,他與莎拉簽訂了六年合約,「穆夏風格」登上藝術舞台,巴黎新藝術運動的序幕由此開啟。


瑪格麗特·戈蒂埃是小仲馬《茶花女》中的主人公,她總是隨身佩戴一朵山茶花。穆夏也沉迷於花朵的芬芳,經常用花朵裝飾招貼畫和海報。

《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

1897年


在這幅《山茶花》中,有很多細節吸引著我。


從下往上看畫面,一隻左手(穆夏是一位「左撇子」)握著一支潔白的山茶花,動作好像是握著一支羽毛筆,正在書寫著招貼畫上的文字。


山茶花是瑪格麗特出現的標誌,她側著身,倚在一個欄杆旁,身後是布滿閃爍星光的天穹,感覺她在思考、回憶、期待……


左上角和右上角有兩顆被荊棘纏繞、刺破的心臟,既暗示了瑪格麗特曲折悲慘的經歷,又能給人一種死後重生的希望。

《四季》系列

1896年


遇到伯樂和機遇後,在1896年-1902年間,穆夏製作了《四季》《一日時序》《藝術》《寶石》和《月亮與星星》等四版面系列聯畫以及《拜占庭頭像》《鮮花》《水果》《黎明與黃昏》等兩版面系列聯畫。


這些版畫經常被用來為來自各國的客戶們製作廣告和日曆。

《一日時序:夢境般的傍晚》系列

1899年


在這組聯畫中,穆夏選用了明快通透的色調,還有盛開的花卉圖案作為環境的烘托,不管是晨、晝、昏、夜都顯得很有呼吸感。


四位婀娜多姿的少女,與背後的自然環境完美的融合為一體,給我們呈現出一副現實與夢幻相交融的意境。

《寶石》系列

1900年


這四聯畫分別代表了黃、紅、綠、紫四種寶石,畫中的鮮花、頭髮和眼睛都是相呼應的。

《水果》《鮮花》

1897年

《報春花》《羽毛》

1899年

《拜占庭頭像》

1897年


兩位人物的頭像相向而置,她們的發色一深一淺,髮絲垂落於圓形畫框之外,營造出一種畫面景深,這種將人物擺脫畫框束縛的方式,讓畫像如浮雕般展現在觀者眼前。


從背景花紋到精巧的首飾,其中描繪的裝飾圖案均流露出濃郁的拜占庭風格,往往會讓人聯想到另一幅作品《黃道十二宮》。

《黃道十二宮》(《羽毛》雜誌年曆設計)

1896年 65cm*48cm


黃道十二宮的十二個符號組成一個光輪,映襯著畫中女神的面龐。月桂樹象徵著純潔、永恆和不朽,經常與太陽聯繫在一起,因此它又寓意著光明和學識。


這位畫中女神擁著著典型的穆夏風格的濃密長發,如同藤蔓般生長彎曲。女神所佩戴的飾品,也充分展現拜占庭裝飾藝術風格。

《遐想》

1897年 63cm*47cm



03


1902年,穆夏在巴黎出版了《裝飾資料畫集》,收錄了他創作的72幅插畫。


書中的插圖是穆夏對大自然研究的成果,表達出他對自然的迷戀。因為這部畫冊,穆夏收穫了眾多好評,到達了巴黎創作時期的巔峰。


隨後,穆夏於1905年又出版了一本《裝飾人物畫集》,介紹了人物姿態和人物類型,這是第一本介紹如何構思人物形象的手冊,同時展示了穆夏的後期繪畫作品中所使用的一整套人物形象。



到了19世紀末,攝影已成為了呈現圖像的一種主要工具。


穆夏也將相機作為自己生活和創作中不可或缺的裝備之一,他記錄了很多風景,與朋友聚會的場景,工作室場景,以及用於繪畫創作的模特照片等。



但穆夏並不認為攝影是一種藝術創作手段,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非常有用的手繪替代品,讓他可以精確地比較各種不同的布置、表達方式、姿勢和情景。


這些大量的底片,就是穆夏的攝影「草圖」,即使如此,藝術家的獨特風格和創作靈感同樣在攝影成果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同樣具有藝術作品的特徵。



穆夏的海報、裝飾版畫等作品以韻律化的裝飾線條、簡潔的輪廓線和柔和明快的水彩效果為特點,所描繪的女性形象甜美婀娜、柔媚動人,與人物周圍流暢的植物花紋曲線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但在某種程度中,個人認為,由於受到了複製技術的「束縛」,這些作品有時會缺乏那種「放鬆的」筆觸。



04


從1904年起,穆夏開啟了一段旅美經歷,在這裡,他結識了一位美國富商查爾斯·理察·克蘭,富商被藝術家夢想創作一系列講述斯拉夫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作品的想法打動,並於1909年給予穆夏藝術資助。

1910年,穆夏返回摩拉維亞,開始著手於布拉格市政廳的市長大廳的裝飾工作。但重返故土的藝術家,在當時並沒有受到本國人民的喜愛和歡迎,直到20世紀末,捷克人才重新發現這位藝術大師留下的瑰寶。

《斯拉夫大團結》(市長大廳天頂壁畫)

1910-1911年


這幅《斯拉夫大團結》象徵奧匈帝國的雄鷹展翅高飛,暗喻1918年帝國將不復存在,解放即將到來。


圍繞在四周的斯拉夫人高舉著雙臂,生命之樹的環形樹冠蔓延在他們頭頂,樹根盤踞背景中庇護著斯拉夫民族。

市長大廳內部照片(照片來源於網絡)


分隔半圓形牆面的穹隅里裝飾著8幅穹隅壁畫,上面分別描繪著8位象徵公民美德的人物,揚·胡斯代表正義;艾麗斯卡·普雷米斯洛夫娜是14世紀初的波西米亞女王,又稱「波西米亞的伊莉莎白」,她代表著智慧……

正義--揚·胡斯

1911年 101cm*73cm

油畫,帆布

「斯拉夫史詩」畫展海報

1928年 184cm*21cm


此作是1928年秋天舉辦的「斯拉夫史詩」首展及後續相關畫展的海報,正值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十周年,20幅場面壯觀的系列作品首次於布拉格貿易博覽會宮大廳展出。

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十周年

1928年 121cm*84cm


作品上面繪有組成捷克斯洛伐克的五大族群的紋章:黃鷹代表西里西亞,熊代表羅塞尼亞,獅子代表波西米亞,十字代表斯洛伐克,雙色鷹代表摩拉維亞。在女神身後的女人的頭巾上,點綴著捷克聖樹——椴樹的葉片。

教堂彩窗實拍圖(來源於網絡)


1931年,71歲的穆夏創作了這面坐落於布拉格城堡聖徒大教堂的大主教禮拜堂內的彩繪玻璃窗。


這面花窗由36塊彩繪玻璃組成,謳歌了斯拉夫聖徒聖西里爾和聖美多德的傳奇人生。



穆夏晚期風格開始多樣化,更加自由奔放,晚年更是向巨幅油畫創作轉型,將自己和國家、時代的命運相融合,使作品富有永恆的生命力。


斯拉夫史詩:斯拉夫人的無上榮光

布面蛋彩畫 1926年 480cm*405cm

斯拉夫史詩:廢除俄羅斯農奴制

布面蛋彩畫 1914年 610cm*810cm


畫面中的場景是克里姆林宮前的聖巴西爾大教堂廣場,克里姆林宮曾是沙皇的宮殿,象徵著強權統治,而教堂則暗示著是上帝施以援手解放了農奴的悲慘命運。


05


到這裡,我的觀展體驗也基本結束了。


展覽依循穆夏的生活變遷與藝術發展脈絡,全面詮釋了穆夏的美學風格與新藝術運動帶來的影響,令觀眾能夠了解藝術融入生活的多元化方式,感受寄托在精美設計背後的華麗夢想。

最後,分享一段天津美術館館長的展覽前言,對於我們理解穆夏的作品,會有很大的啟發!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點擊標題 即可閱讀)




多稜鏡遊學:長按識別左圖二維碼關注,收穫最全面的文化遊學信息與最有趣的歷史、文化知識



文 博 / 歷 史 / 文 化 / 展 訊 / 館 舍 推 薦


後台回復關鍵詞「投稿」

可查看約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館的那些事兒

微信群: 掃下方二維碼即可


(人已滿員,小編正在開拓新號,

若好友申請未通過請過幾天再嘗試)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再走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