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遭到列強瓜分,為何還能留下1100萬領土,是憑藉什麼?

百曉生侃中國史 發佈 2020-03-02T16:43:50+00:00

在割地方面,清政府先後簽訂了多個不平等條約,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1842年簽《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8年簽《璦琿條約》,割讓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1860年簽《北京條約》,割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1864年簽《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讓巴爾喀什

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清王朝便開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屈辱歷史,中國歷史也從此步入近代階段。清王朝落後挨打最直接的表現便是割地賠款以及各類主權的喪失。在割地方面,清政府先後簽訂了多個不平等條約,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

1842年簽《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1858年簽《璦琿條約》,割讓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

1860年簽《北京條約》,割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

1864年簽《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讓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淖爾南北44萬平方公里;

1881年簽《伊犁條約》割讓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里;

1895年簽《馬關條約》割讓包括台灣及澎湖列島在內的3.6萬平方公里……

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彙聚起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清政府割讓出去的土地多達一百多萬平方公里。這是一個什麼概念?英國國土面積只有24.5萬、法國67.3萬、西班牙加葡萄牙也只有60萬,半個東歐的面積清政府說丟就丟了。但是讓人驚奇的是,一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時,交到民國政府手中的居然還有1100萬的國土!在那個落後挨打、各國欲瓜分中國的時代,清政府還能夠留下這麼大面紀的國土,的確實屬不易。那麼清王朝是怎麼做到的呢?說出來你別不信。

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到1759年乾隆平定天山南北,清王朝前期的歷代帝王一直在立即開疆拓土。相較於大明的漢地十八省,清朝入關後東北地區相當於「嫁妝」和傳統漢地融為一體。此外,清王朝通過聯姻的方式,解決了終大明一朝也沒能解決的蒙古問題,將廣闊的蒙古草原納入了中國的版圖。至於青藏高原,也是在清朝才得到中央朝廷的實際管控。甚至在後世看來平庸無能的道光帝,在位期間也在嘗試開拓疆土。

清朝皇帝們積極開疆拓土,除了康熙帝留下的「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靈位」的祖訓之外,還與遊牧民族骨子裡的開拓精神密不可分。在歷代帝王的不斷開拓之下,清王朝版圖在1759年達到了峰值——1316萬平方公里。對比漢朝的609萬、唐朝的1237萬、明朝的997萬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只比元朝的1372萬少了56萬而已。說出來你別不信,單就國土面積來講,清朝這頭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這一點或許讓人難以想到,所以能夠保留下1100萬的國土面積也不足為奇。

當然,除了前期所開拓的版圖基礎之外,一個相對有利的時代環境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分明是落後挨打的時代,為何還是相對有利?這裡是相對古代的王朝而言的,例如漢唐,對西域的控制時有時無,而決定這一切的因素是國力的消長。換言之,當中原王朝喪失了對邊陲地區的實際控制權,不再有兵力駐紮,那麼這塊領土就成為了他人的地盤。然而到了近代,西方在壓迫清王朝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一些理念,比對邊界線的認同。

自1689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後,中國便與西方有了正式的邊界條約,而這份條約也在極大的程度上被西方列強所默認。即便是清王朝在部分邊境地區喪失了實際控制權,但在列強的潛意識裡,這些地方的主權仍然屬於清王朝。當然,也有二虎相持不下讓獵物活命的道理在裡面。正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名義上」,在各路帝國主義集體入侵清朝的時候,給了清王朝以便利。畢竟列強之間除了合作也有競爭關係,誰也不願意其他國家在中國獲利比自己多。

除了以上兩點,清政府的委曲求全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作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在面對龐大的清帝國時,為何最開始只要了一個小小的香港島?那是因為清政府用其他的讓利抵消了英國的領土要求,比如賠款和給予一些特權。在封建地主階級看來,銀子沒了還能再賺,祖宗留下來的土地搞丟了才是最丟臉的。清政府的委曲求全的確很屈辱,但不得不承認,正是這種委曲求全,在最大程度上遏制了國土的丟失。所以清王朝能夠留下1100萬的國土,並非是偶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