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管理哲學!向古人學管理,學領導力

管理的智慧 發佈 2020-03-02T17:00:24+00:00

文:宮玉振向古人學管理,學領導力,距離最近的清朝有一個繞不開的人,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國藩。「重」也是這樣。作為領導者,平時可以很隨性,很張揚,可以跟下屬打成一片,可以有自己鮮明的個性,這些都是下屬所追捧的品質。但是,關鍵的時候,領導者依然要體現出一言九鼎的分量出來。因為這是對

文:宮玉振

向古人學管理,學領導力,距離最近的清朝有一個繞不開的人,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國藩。

不管是企業的管理,還是領導者個人的修養,幾乎都可以在曾國藩身上找到正解。

穩重從容,可當大事

重,就是穩重、厚重、端重、負重、自重。

領導力要與時俱進。「重」也是這樣。作為領導者,平時可以很隨性,很張揚,可以跟下屬打成一片,可以有自己鮮明的個性,這些都是下屬所追捧的品質。

但是,關鍵的時候,領導者依然要體現出一言九鼎的分量出來。

因為這是對領導者最基本的要求。如何在張揚自我的個性與穩重可靠的內涵之間找到平衡點,是今天的領導者必須面對的挑戰。

尤其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領導者的決策節奏也必須大大加快,否則就會被時代和對手拋下。

領導者不能因為一味強調「重」而陷入保守,失去對環境變化的應對能力。

當社會處於整體浮躁的時候,組織反而需要戰略定力,需要領導者靜下心來思考決定組織命運的那些根本、長遠和不變的要素,從而在戰術層面快速應變的同時,從戰略層面把握組織的根基和未來,做到居重馭輕,守正出奇。

所以「重」在今天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對領導者來說,反而是更稀缺而可貴的品質。

「重」的形式在不斷變化,但「重」的內涵,依然值得體會。

「耐煩」為第一要義

耐得住煩躁,控制好情緒,調整好心態,就是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是職場人士尤其是領導者的基本功。

作為領導者,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話你不想說,有些事你不想做,有些人你不想見,有些場合你不想出席。但是你必須說,必須做,必須見,必須出席。

人生不如意時常八九,領導者尤是。所以曾國藩說領導者一定要以「耐煩」為第一要義。

遇到事情不順的時候、焦躁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須從「耐煩」二字上痛下工夫。

曾國藩給別人寫信說:我做了這麼多年的官,但是我也要常常在「耐勞、忍氣」四個字上下功夫。

管理者最忌諱的是什麼?耐不住!輕易地發牢騷,怨天尤人,情緒化。

你身邊如果有這樣的朋友,天天抱怨,天天怪罪不公平、不公正、整個社會一片黑暗,憤憤不平之氣太重,最後傷害的一定是他自己。沒有人願意跟這樣一個人相處。

社會上難免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這些問題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原因;你得接受現實,你才有機會去改變現實。

「耐」就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看待這個世界。情緒化的反應一定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領導者的成長過程,就是「耐」的工夫不斷提升的過程。

渾厚而非精明

精明其實是小聰明,渾厚才是大智慧。精明是領導的第一層面,渾厚才是更高的境界。

職場上不乏精明之人,但限制精明之人職場發展的,往往就是缺了渾厚的資質和修養。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些朋友,口才極好,辯才無礙,跟人相處時,鋒芒畢露,咄咄逼人,往往卻因此傷人於無形之中,自己還不知道。而傷人的同時一定會傷害自己。

領導者的成功,取決於能否讓更多的、更優秀的人都心甘情願地為你所用。

「渾」其實是一種領導者的格局,一種胸懷,一種氣度。

你有天下的格局,你就可以用盡天下的人才,成就天下的事業;

你只有三流的格局,你就只能用三流的人才,成就三流的事業。

別人有成績、有優點,要在公開的場合隆重地去表達它;別人有過失、有問題、有錯誤,要在私下場合去提醒他。

中國人最重視的是什麼?面子。你在公眾場合去表揚他,是給他面子;你在私下場合提醒他,是保全他的面子。

今天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告訴你在中國文化環境下如何去把握人心、人性。管理的核心就是人性。

說的話再對,如果被下屬或者其他人認為是一種惡意的、公開的羞辱,同樣會導致管理失敗。所以管理者要有「明」的眼光,更要有「寬」的胸懷。這就叫修為。

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渾」是難得糊塗,但不是真糊塗;領導者要擔當大事業,一定要「看得明白,行得倔強」。

在曾國藩看來,一個人想做大事,見識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

為什麼呢?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在環境和大勢之下去做的。

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時運來了以後,天地都給你助力,把你推到頂峰;但是大勢已去,再大的英雄也無可奈何。

我們個人是無力改變大勢的;你非要跟大勢相抗衡,你被砸得頭破血流,你就是能活下來,戰略上已經是失敗了。

要想做大事,一定要借大勢,借大勢才能成大事。

要想借個勢,首先要知道這個勢從哪來、到哪去,靠什麼呢?——識!識時務者為俊傑。

了解大勢趨向以後,順勢而為,借勢而上,發揮你的才能,把事做成。

一件事該不該做,這是第一位的。把該做的事情做漂亮了,這是第二位的。

不管官場還是職場,如果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做得越漂亮,可能死越快。

知道什麼事情該做,靠的是識。

把該做的事情做漂亮,靠的是才。

識為主,才為輔。

曾國藩經常說自己是很愚的一個人,其實他很多事情看得非常透徹。

明有兩種,一種叫高明,一種叫精明。

同一個地方,只有登上高山的人才看得遙遠,只有登上城牆的人才覺得空曠,這就是高明;

同一件東西,憑空估計不如用秤稱的準確,用眼打量不如用尺量的準確,這就是精明。

我們給領導者的「好評」,往往用的詞是:高瞻遠矚、審時度勢。

一個組織的領軍人物,給組織能夠提供的最大價值究竟是什麼?看清大勢,看清大局,把資源果斷投進去。因為這是別人代替不了的,領導者一定要高明。

但是光有高明還不行,世界上眼高手低的人太多,還要精明,精準計算。

高明是一種戰略的眼光,精明是在戰術和執行層面精確,二者缺一不可。

光高明不精明,也成不了事;光精明不高明,局部看得很清楚,但沒有大局觀,也成不了大事。

內方外圓

在大的價值體系之下,要學會「內方外圓」,「內方」是「外圓」的前提。

曾國藩打造核心團隊的第一條就是價值觀:衛道,保衛孔子道統、保衛孔子價值體系。

曾國藩作為整個大體系中的一個分子,要想做成事,前提是要學會妥協。沒有妥協是不能成事的。

曾國藩早期是一片忠心,但是直來直去,非常失敗。

後來,他學習道家理念「柔弱勝剛強」,得到了所有資源的支持,處理好了所有的關係,反而實現了他偉大的理想。

到了一定年齡以後,你會發現實際上有些東西你可以要,有些東西你也可以不要。進和退,得和失,取和舍就變成人生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王陽明、曾國藩,如何選擇?

有人會問:今天的企業領導者,到底應該學習王陽明,還是曾國藩?

有了王陽明的精神,加上曾國藩具有操作性的實踐指導,會更好。

王陽明是心學,曾國藩是理學。理學和心學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

王陽明和曾國藩有個最大區別:王陽明極為聰明天才,一通百通,從來沒有學過軍事,打仗神出鬼沒、各種各樣的奇招,很厲害。所以如果你很聰明,你可以去學王陽明。

但是問題是很多人不像他那樣聰明,只能學到一個空的東西,落不了地。怎麼辦?

曾國藩沒那麼聰明,就是一個普通人。他的特點是從下往上走。

曾國藩更適合於我們一些相對普通的人,他的操作性、實踐性要比王陽明要好一些。

文化深處必是謀略,謀略深處就是哲學。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只有不斷的精進自己,才能為自己贏得發展的契機。

點擊下面的"了解更多" ,從知識中提升個人修養、處事經驗,幫你利用碎片時間學習!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