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古羅馬人飲食文化的轉變,對政治影響的意義

文史人生 發佈 2020-03-01T11:42:05+00:00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一項關乎民生大計的事情,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飲食文化,我們可以通過飲食文化窺見一個國家的生存現狀。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一項關乎民生大計的事情,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飲食文化,我們可以通過飲食文化窺見一個國家的生存現狀。古羅馬時期的羅馬人也有著自己的飲食文化。他們的飲食文化隨著古羅馬政治發展和強化,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一、古羅馬人的飲食文化轉變——由節儉到奢侈。

(1)古羅馬共和前期:節儉階段。

剛剛建城的羅馬:「是向另一民族尋求法律和神祗的,弱小的,不開化的民族」,摘自伏爾泰《風俗論》。羅馬初期的國王也被伏爾泰稱作「強盜頭子」,羅馬四處征戰,四處搶來的財物要分配給全體成員,這一時期的羅馬人的飲食,或許用「有什麼吃什麼」來形容比較妥當。

羅馬作為一個尚未鞏固的小國,生存環境是比較惡劣的,經濟處於復甦階段,農業生產力低。食物的種類較少,製作簡單。據記載,羅馬共和前期,可供人們選擇的食物種類非常有限,每個人每個月只能夠領到幾斗小麥。

由於物質條件和社會環境的限制,羅馬人的一日三餐是維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對於早餐他們並不是很重視,一般都是吃前天剩下的食物。一天之中,最豐盛的則是晚餐,晚餐是對於忙碌的一天的羅馬人最重要的放鬆時刻。

在富人家庭,可以見到大魚大肉,而一般的平民依舊是簡樸的飯菜。在飯點時,羅馬人還會喝上一些兌水的葡萄酒,如果有人喝純葡萄酒會遭到指責,這也是他們飲食節儉的一種表現。整個社會階層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倡導節儉。

羅馬建城到共和前期的這一段時間,古羅馬人簡樸的飲食習慣還和當時的外部環境有關,羅馬人在建城之後,就和周邊的民族打了數百年的戰爭,常年征戰的羅馬人沒有時間精力花費在飲食上。當時的羅馬人認為,想要身強力壯,就必須要吃堅硬的食物,所以當時的羅馬士兵很少喝水,蔬菜吃的也不多。

艱苦的作戰環境,讓羅馬人認識到了他們應該持有什麼樣的生活態度。公元前4世紀,羅馬人被高盧人打敗,公元前321年,羅馬人由被迫向薩姆尼人投降。在這樣屈辱的政治環境下,羅馬人除了樸素生活,艱苦奮鬥,努力作戰之外,別無選擇。

羅馬共和初期,公民們有序的政治秩序和清廉的政治生活也影響了羅馬人的飲食文化。羅馬共和初期,民風淳樸,連貴族們都親自下地耕種,只吃粗茶淡飯,穿的衣服也是家中自行縫紉的。那時候的羅馬社會,奢侈和貪圖享受會遭到人們的無情鄙視,甚至會受到處罰。

在布匿戰爭前,一位執政官的家中銀器超過10磅而遭到處罰。執政官們廉潔奉公,反對驕奢淫逸,對於羅馬的社會秩序穩定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給予奢侈享受的人法律制裁,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羅馬人的各方面生活,飲食文化也在其中。

(2)羅馬共和後期至帝國前期:奢靡浪費。

經過羅馬人民的共同努力,四處征戰讓羅馬的疆域面積不斷增加,社會生產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經濟農業發展敘述,國力也快速增強,羅馬發展成為了地中海實力最強的國家。在之後,羅馬開始進行海外擴張,確立海上霸權,從各地搜颳了大量財富,同時也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富人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首先就是他們的食物種類大大的豐富,出現豐富的海產品和蔬菜。不僅如此,還出現了許多獨特的吃法,維爾特里烏斯記載了一種獨特的吃法——海魚肝,孔雀的腦髓伴著鱔魚的奶汁吃。一時間出現了千奇百怪的美食。此外,羅馬國內還出現了很多美食家,為了追求美味佳肴,不會在意鋪張浪費,還經常舉辦一些美食聚會或者豪華的家庭聚會,請來很多上流社會人士,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財富和社會地位。

原本處於社會底層由奴隸擔任的廚師,也成為了一個高尚的職業,廚師的地位大大提高,廚藝高超的廚師會受到很多人的尊重。

在用餐時,餐廳的氣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選址和裝修風格方面都非常有講究,根據季節不同,也會有不同的餐廳搭配。餐具的製作也更加奢華,從原來簡單的木質變為陶瓷,甚至金銀餐具。為了更好的品嘗美食,羅馬人在這時候已經發明了催吐法,用羽毛來刺激喉嚨嘔吐,清空自己的胃之後在重新進食,甚至還有催吐劑。

二、古羅馬人飲食文化轉變的基本原因。

古羅馬人飲食文化的轉變,從早期的節儉到後期的奢華,反映出了古羅馬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社會的進步,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時代和社會的原因,

「公元前186年,從亞洲回來的軍退開始講國外的奢侈品帶回羅馬。有青銅臥榻,貴重帷簾等」可以看出來,古羅馬人在對外戰爭中取得了許多寶物,是他們的文化風俗轉變的重要原因。對外征戰的勝利,讓他們見識到了數不勝數的奇珍異寶,在聲色犬馬中沉溺。

羅馬富人這時候已經開始對本國的食物採取鄙夷態度,他們認為只有美味的食物一定是那些外來的,昂貴的。只有窮人才會吃本地食物。常年的對外征戰取得的戰利品和財寶、物資,緩解了羅馬人糧食短缺的狀況,還讓他們見識到了眾多的奢侈品,面對財富的誘惑,羅馬人摒棄了共和前期的節儉美德,開始注重私人生活,追求奢侈。

羅馬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是節制生活發生轉變的重要原因,羅馬建立了穩固的政權,海上一片和平,為羅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和平穩定的局面。

「帝國內的經濟生活普遍地呈現出了一種欣欣向榮的復興景象。」一個希臘時期的鼎盛的局面又出現了,羅馬統一了整個地中海地區,沒有周邊小國的貿易競爭,商人們之間的貿易來往增加,激活了地中海地區的貿易,關稅比起以往國與國之間的關稅要降低了不少。

除此之外,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採取自由貿易政策,帝國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貿易活動增加也帶來了更多的奢侈品流入,帶動了國民財富的激烈,羅馬人想要吃到各地的美食不再是難事。

在政治上,羅馬出現了「賄選」的現象,為了巴結選民,官員們往往會舉辦大型的宴會,為了爭取選票,自然會奉上美味佳肴,讓這些選民們吃的開心,不會在乎糧食的浪費,宴會看起來越高級越好。大多數的選民都是一些破產的自由民,沒有工作無所事事。為了爭取到這些選民,飲宴自然是最好的拉攏方式。

三、古羅馬飲食文化的轉變帶來的政治影響。

或許有人認為,古羅馬的衰亡是從追求奢華的飲食文化上開始的,雖說羅馬政治上的衰亡是多種因素的結果,但追求奢華,鋪張浪費的飲食文化讓羅馬社會形成了驕奢淫逸的社會風氣,是古羅馬衰敗的重要內因。社會上盛行奢侈風氣毫無疑問是加速了政治衰亡,古羅馬興起的飲宴便是奢侈之風的重要體現。

飲宴更多時候並不是為了享受美食。而是一種展示財富的手段,更多時候是社會上層人士交際,展開政治活動的重要舞台。

古羅馬共和後期,飲宴在上層社會非常常見,而到了帝國時期,平民也可以參與到這些上層的飲宴中,儘管依然有著明顯的等級劃分,但平民和貴族共處一室共進晚餐,實際上是一種相對的平等,這也預示著後代社會政治上階層等級的觀念將會被淡化。

貴族和富人們通過飲宴來拉攏選票的方式也是讓羅馬出現了非常多政治腐敗的現象。富人和貴族們能夠通過揮灑財富來贏得權力,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甚至可以左右羅馬的政治。

飲宴的出現也折射出當時羅馬的社會狀態,驕奢淫逸之風盛行,導致了社會道德滑坡。人們在乎的是金錢利益,對於國家政治漠不關心。社會上層腐化,古羅馬初期的那種愛國,節儉的風氣蕩然無存,這一系列的現象只會加速羅馬帝國走向衰亡。

古羅馬經濟政治的發展推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文化的奢華,但統治者沒有採取措施提倡人民節儉,弘揚清廉之風,上層統治者反而帶動了下層人民追求安逸,最終羅馬帝國走向了滅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