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離間計為何屢試不爽?不能全怪君王太昏庸

流雲天下 發佈 2020-03-01T13:42:26+00:00

長平之戰離間趙王和廉頗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軍事實力明顯上升,到了戰國中後期隨著樂毅伐齊和楚國實力的下降,趙國成為了軍事上唯一可與秦國一戰的強國,長平之戰前秦趙兩國軍事上互有勝負,閼與之戰和幾之戰趙國連續兩次大敗秦國,兩國之間遲早會爆發一場大戰。

離間計的核心就是使敵自相疑忌,它雖然不是三十六計之一,但是運用得當的話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征戰不休,離間計也頻頻被使用,大多數時候都成功了,其中秦國更是把離間計玩得爐火純青,那麼秦國離間計為何屢試不爽?不能全怪君王太昏庸。

長平之戰離間趙王和廉頗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軍事實力明顯上升,到了戰國中後期隨著樂毅伐齊和楚國實力的下降,趙國成為了軍事上唯一可與秦國一戰的強國,長平之戰前秦趙兩國軍事上互有勝負,閼與之戰和幾之戰趙國連續兩次大敗秦國,兩國之間遲早會爆發一場大戰。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克韓國野王地區,韓國上黨郡和本土被分割開來,為了爭奪上黨秦趙雙方之間的大戰提前爆發了,戰役的前半段雙方主帥分別是王齕和廉頗,老而彌堅的老將廉頗堅守不出,戰役進入相持階段。

秦國丞相范雎為了打破僵局,派人攜重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布流言說秦軍不怕廉頗,只怕在閼與之戰中擊敗秦軍的趙奢之子趙括。

趙孝成王雖然中計,但並不能由此說他昏庸,原因在於大戰打了近兩年,秦趙雙方因為缺糧當時都有點扛不住了,相對而言秦國有富庶的巴蜀支撐還能堅持下去,但是趙國糧草不繼,向齊國借糧又被拒絕,趙孝成王比秦昭襄王更想早點打破僵局。

廉頗的戰術雖然成功,但是對趙國卻是相當不利,秦國的離間計切入點很好,這是離間計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離間魏王和信陵君

戰國歷史上六國有過五次合縱攻秦,聯軍取勝的有兩次分別是第二次和第四次,其中第四次合縱攻秦的主帥是戰國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

長平之戰後秦國開始一騎絕塵,真正擁有了凌駕於六國之上的實力,不過十幾年後秦國卻遭遇了一場危機:前247年信陵君率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再次合縱攻秦,並大敗秦軍於河外,秦軍主將蒙驁一路敗退至函谷關,聯軍則一路追擊尾隨至函谷關外,秦軍懾於聯軍兵鋒閉關不出,如果聯軍繼續在信陵君率領下這一次很可能會重創秦軍。

關鍵時刻秦國又出離間計成功離間了魏王和信陵君,使得魏王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權,第四次合縱攻秦就這樣無疾而終了。

這次離間計的成功在於魏安釐王對他這位同父異母弟弟信陵君始終抱有忌憚之心,十幾年前信陵君竊符救趙已經使得兩人關係破裂,信陵君甚至有家回不得而客居趙國十幾年,信陵君一旦長期擁有兵權,對魏安釐王的威脅可想而知,所以魏王即便知道這是離間計,他也會藉此機會解除信陵君的兵權。

秦滅趙之戰離間趙王遷和李牧

公元前229年秦國發動滅趙之戰,李牧在井陘擋住了秦國名將王翦的主力大軍,招不在多,管用就行,秦國再次使出離間計使得趙王遷臨陣換將,導致李牧被殺。

李牧是趙國最後的名將,「李牧死,趙國亡」,趙王遷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他之所以中計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李牧長期鎮守代郡,其麾下邊軍戰鬥力強悍,他對這支邊軍的掌控力度還要強過趙王,而且李牧有能力也有個性,之前就有過抗命的前例,所以趙王換下李牧首先就是為了掌控這支邊軍。

第二,趙王的寶座原本是趙王遷的哥哥趙嘉的,只是因為趙王遷母親受寵而導致趙嘉太子被廢,但是朝中支持趙嘉的不在少數,李牧就是其中之一,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趙國政局容易生變,趙王遷的王位受到挑戰和威脅,這也是他要撤換李牧的原因之一。

秦國三次離間計並沒有多高明,為何趙王和魏王卻紛紛中計?其實趙孝成王、魏安釐王和趙王遷未必就沒有識破秦國的離間計,只是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中計,秦國高明的不在於離間計本身,而在於審時度勢抓住了要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