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太極拳超強爆發力的面紗

武博功夫 發佈 2020-01-02T05:59:20+00:00

練太極者,要知太極拳的爆發力從何而來。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凡是武術都應具有攻防的共性特點。不過內家拳與外家拳攻防是有區別的。從進攻策略講,前者要求「後發制人」,後者要求「先發制人」。從技擊目標而言,內家拳短打寸發;外家拳襲遠,疾收快發。

練太極者,要知太極拳的爆發力從何而來。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凡是武術都應具有攻防的共性特點。不過內家拳與外家拳攻防是有區別的。從進攻策略講,前者要求「後發制人」,後者要求「先發制人」。從技擊目標而言,內家拳短打寸發;外家拳襲遠,疾收快發。從力的來源講:內家拳煉丹催氣,外家拳靠肌肉骨節的伸屈產力。防守是為了保護自己,進攻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進攻就是要制人,「制人」要求一招斃之,不論目的是擊傷,還是擊倒對方。取勝的先決條件,是看爆發力的大小。爆發力大者,功夫較深,若能得機勢,制人速決。太極拳爆發力技擊要求:意遠,動短,勁長,力猛,速疾。陳氏太極拳還增添一種螺旋纏絲勁助力,它像槍彈出膛,又像雷射透射物體一樣,迅猛異常。


太極拳爆發力從何而來呢?下面談幾種產生力的因素。



意念的調控


意導是練太極拳的總綱。練太極者功夫不等,他的意識層次也是不同的。對意識剖析,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哲學去研究它。從理論上看,應先有物質(即客觀拳架)、後有意識(即拳理)。從練拳實踐看,先有意識,而後指導動作。從太極拳的意識分析,又能分為理論意識和客觀意識兩種。前者是借用他人之理,是追求高層次目標,後者是自己在實踐中領悟的道理。前者應由淺深入探求,後者應針對辯證而求達。初練拳者,一定要以理練拳,少走彎路。雖有些理論,暫時難以求達,但是,只要勤於苦練,目的就一定能實現。因為,學者所持之理是前人實踐證明的,它是正確經驗的結晶。陳鑫大師講:「心勁一發而周身之筋脈骨節無不隨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發,故曰內勁」,「內勁何發何行,發於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前輩經驗所得,「以心行氣」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怎樣研究這個規律呢?要以唯物辯證法為遵則。分析它,求練它。「意念」與客觀動作是辯證的。對「意念」本身也得辯證對待,決不能絕對看待。既要求心意高度集中,又要求心意靈活多變。既要求心意有正確的想像,也應有錯誤之形存在。先持「意識」指導動作運行,而後以動作促使意識的發展。先刻意求動作的死陰陽,然後追求動作的活陰陽,先練鬆柔,後練堅剛,最終剛柔相濟,隨著招熟、懂勁,加速想像的高層次發展。意導求發力為:呼氣催丹,丹氣潛轉,意氣風發,意到勁隨,蓄如張弓,發如放箭,借地生力,腰胯疾轉,七星巧用,統一調譴,柔剛疾變,勁點要准,想像導形。


動作的虛實變化


虛實變化是產生爆發力的因素。虛實變化是隨著姿勢的動與靜而變的。太極拳發勁「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曲與蓄的動作就是爆發力的前提條件,負重的一腿是實力所在,發勁時要疾變重心,負重腿蹬地將身體送移到虛腿,成弓步,身體松沉直豎,內外統一,上下相隨,瞬息完成。同時,勁路弄清,目標定準,動要短、意要遠、勁要猛。拳諺曰:「打人如親嘴,手到身要擁。」強調指出增加壓強,加大發力在於身擁。下肢緊隨上肢,實虛變換。為了技擊目的,練拳者每做一勢,須得在下肢實虛變化上下功夫。特別是對負重蹬地的一腿加之意導。既能瞬息紮根,又能輕靈活變。紮根要用力、腿肌緊縮。擊發時要猛蹬地面,把身體送到另一腿上,動步時的一腿,要放鬆腿肌,輕靈邁出。久練,腿肌發達,彈、韌性增強,彈抖的爆發力就越大。為增加腿肌功能,應抽出單勢練習。如:「掩手肱拳」、「野馬分鬃」、「雲手」等。



肌肉的馳張


肌肉的弛張是爆發力產生的又一因素。肌肉的弛張,應在大腦的支配下求達。先應排除僵勁,放鬆練習。不論放鬆,還是緊縮練習,都要追求一個「極」字。放鬆要從精神到軀體,緊縮也是同樣。放鬆要使骨節、肌膚、筋脈最大限度拉長,緊縮要使肌膚密度加大。要注意放鬆的時間長些,緊縮的時間宜短。要在柔轉剛的階段,畫圓出方,柔弛剛張練習。要配合逆腹式呼吸,隨著下肢動作的實虛變換,意導為先,里動催外,離弦的一剎那,肌肉繃緊,上下變整。緊縮疾發,隨即鬆開,這樣久練,既能增加爆發力,又能經濟用力,能引化來力,能得機擊發,能達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功夫。



腰襠的旋轉


腰襠的旋轉是爆發力的來源。拳論曰:「腰為主宰」、「命意源頭在腰隙」、「主自穹於腰」、「腰為車軸,氣如輪」。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強調了腰部的重要意義。腰是身體上下轉動的關鍵,它對全身動作變化,調整重心的穩定以及推動勁力達於四梢,並產生爆發力起了重要作用。試想若人們患了腰脊骨病,他就什麼活也幹不了,連行走也不能自理。對於腰部要愛護並加強鍛鍊。身體虛實的變換,關鍵在以腰脊命門為軸心的左右腰隙(兩腎)的抽換。腰隙向左抽則左實而右虛,腰隙向右抽則右實而左虛。意導呼吸,內氣潛轉,路經腰脊,運行於四肢。朱天才大師講:「對腰的練用要求有三種:練柔勁要活腰,起到圓活作用,引化得法;練發勁要擰腰,起到增強爆發力,加速直射作用;定勢時要塌腰,起到穩定下肢,氣收歸於丹田的作用。」 拳諺說:「腰胯微轉鳥難飛。」強調了腰胯在技擊上的特殊功能。事實確實這樣。整個拳架姿勢離不開腰胯旋轉,下肢實虛變換,引化打發,腰為主宰。有的拳架直接靠腰胯旋轉產生爆發力。例如:「護心拳」、「三換掌」等拳架。擰腰練習要選定拳勢。如:「掩手肱拳,青龍出水,撇身捶」等。練時要注意起點、中點、落點三點變化。起點要作好蓄勁準備,腰部要塌松,丹田氣要充滿。中點要注意出力點,即圓切;注意速度與方向。落點要注意位置,力度,壓強。上下肢合住勁,腰繃,腹實,勁沖,動疾,瞬息彈抖完成。做到穩、准、狠三要素。五、丹田的運氣。不論是氣功,還是武術,都講究用丹田之氣,不過各自求丹不同。太極拳的爆發力產生於丹田的鼓盪。它的鼓盪是有規律的。內功深者,不見外形之動,就能拋人丈余。而被拋之人感到莫名其妙,像觸電一樣。這是丹田鼓盪的爆發力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