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的798線下展覽:若只為拍照打卡,冒險就毫無意義

手望sowarm 發佈 2020-04-26T04:54:53+00:00

●2020年初 上海博物館中專注看畫的觀眾 圖源:Yifan Ding/Getty Images藝術評論家鮑里斯·格羅伊斯在《時代的同志》里提到:「21世紀初,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即不僅僅是大批量消費藝術,而且是大批量生產的時代。當代藝術在今天成為了一種大眾文化實踐。」




最近,798疫情期間的第一場線下展覽爆火,眾人也是冒險前去想要看看12位藝術家的作品。我也沒頂住朋友的邀請,前去參觀,結果卻令人唏噓,不盡如人意。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藝術展應該是非常安靜,人們也是能夠靜下心去看展,可以有一些靈感,有一些觸動的和收穫的。但是現在,年輕一代眼中的藝術展早已變了味道。


雖說限制一場次30人,但是現場嘈雜,幾乎無人觀展,都在等待時機去和「網紅」娃娃拍上一張,整個展覽就像是高級攝影棚,到處都是擺著姿勢的模特,大廳迴響著「咔嚓咔嚓」的聲響。沒有以往參觀展覽的那種心情,更像花了10元錢去看精緻男女拍照現場。



更有甚者,不顧門口大牌子上寫著的須知事項,不顧工作人員的勸告,偏要坐上藝術品來一張精緻合影。展覽上僅有幾個人戴著口罩,大部分都是為了照片的美觀性選擇不戴,拍完照即參展結束,不到半小時,人就換了一波。


近年來,藝術展越辦越多,各種類型層出不窮,但很多人只是為了看個噱頭湊個熱鬧,借著展覽在朋友圈炫耀一番,而不是真正的看展。


··


不少人認為藝術是難以捉摸的,無論自己如何努力地欣賞作品,似乎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看展時很多人也只是湊個熱鬧,徹底陷入迷惘狀態的觀眾,也常常只能拿出手機拍拍照權當不白來這一趟。


藝術品不像是文章,只要看文字就能明白,它本就是需要通過各種感官來傳達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等都可能是感知藝術的方式,藝術表現的多變手法,也造成了它的獨特門檻。


由此看來,藝術展覽似乎只值得行家去看?其實不然。



藝術評論家鮑里斯·格羅伊斯在《時代的同志》里提到:「21世紀初,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即不僅僅是大批量消費藝術,而且是大批量生產的時代。當代藝術在今天成為了一種大眾文化實踐。


因而,更多載體的出現,也讓當下的藝術展被賦予了多種表達形式。同時各種各樣的藝術展層出不窮,逐漸進入到大眾的生活。從以前的官方舉辦藝術展到現在各個商場、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都可以開放展覽。


可見,現在的藝術形式是十分廣泛的,拉近了人們和藝術之間的距離,給了人們美的享受,同時也為愛好者提供交流的平台,為藝術家們提供靈感。可以說當下的藝術絕不是一個小圈子裡的狂歡,而是一種影響全社會的公眾文化。



那麼,我們要如何學會欣賞藝術作品呢?


首先無論是參觀藝術展、博物館還是演奏會,都要先了解大概的背景資料。比如展品的歷史背景、藝術家生平、其主要作品風格等等。看展其實就像通過藝術作品與藝術家對話,要能聊的投入,就要對聊天對象有一定的了解,才更可能產生共鳴。


藝術其實沒有那麼「虛」。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是它所在的特定時代的產物,時代賦予了它特定的風格和特別的意義。具體而言,藝術家是在什麼情況下進行的創作,他所處的是一個怎樣的時代,這個時代下的具體環境對他的創作有什麼影響,這些內容構成了藝術作品和藝術品的創作背景。


而這些創作背景當中往往蘊藏著或有趣或深刻的故事



比如蓬巴杜夫人巴洛克藝術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背景下攜手宮廷畫師布歇打破了由陽剛之美主宰一切的流行法則,從服飾、珠寶和其它藝術門類中完成了女性化的改良,創造出全新的洛可可風格


這種嬌艷甜美而又不失優雅華麗的女性化風格體現在歐洲古典繪畫作品當中,它源於巴洛克藝術又在巴洛克藝術的基礎上有了創新。由這樣的背景故事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洛可可藝術誕生的過程和重要意義。了解古老的背景故事很有助於我們完成對藝術作品和藝術品的欣賞。



如果沒有太多的藝術領域的知識積累,那麼也不妨繞開複雜的創作背景,直接從最小白也是最直接的方式開始做起——感覺。


跟著感覺走,通過肉眼觀察和心理感受來判斷這件藝術作品或藝術品能不能帶給你靈魂的震撼與感動,來判斷這件作品的風格是否鮮明、其中蘊藉的情緒或情感是否能夠引起你的強烈共鳴,在你腦海和心靈當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這些通過感覺來完成的判斷就是你對一件藝術作品或藝術品最為簡單卻最為有效的欣賞方式。相信自己的感覺,它一定會引導你找到適合你欣賞的那件藝術結晶,引發你靈魂深處的共鳴。



除了跟著感覺走之外,還要注意觀看時長。聽一場音樂會要一個小時,看一部電影要2個小時。美食家們為了表示對大廚的尊重,用餐時間基本和大廚烹飪的時間一樣長。那麼看一幅藝術作品多長時間合適呢?


有些人什麼都想看,每幅作品前拍張照打個卡就算完了,走馬觀花一樣。有研究發現,觀眾看蒙娜麗莎的平均時間只有15秒。而藝術家創作一件作品往往要花上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為了表示尊敬,我們何不慢一點?


就像看菜單一樣,你看的不止是菜單上的白紙黑字,還有這道菜的原料、做法、口味、營養及葷素搭配,細嚼慢咽之後才知道喜不喜歡。因此,對於展館的核心作品,不如每幅留出5分鐘以上的駐留時間細細品味。



說完了如何正確觀看藝術展,我們再來說說藝術作品。


幾十年前藝術家杜尚把小便池作為藝術品擺放在藝術展上的時候,人們感到疑惑和驚訝,難道這也可以稱其為藝術?這個命名為《泉》的作品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品,被認為是20世紀藝術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表明他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嘲諷,同時也表明了一種新的藝術創造途徑——對一件普通的物品賦予新的意義。


他敢於打破某種陳規和定義,發現了看待世界的新視角。杜尚徹頭徹尾的諷刺了當時的藝術機構以及藝術評論。人們開始反思,藝術的概念和邊界到底是什麼?從此展廳的內容變得豐富起來了,不再是只有繪畫和雕塑,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追隨杜尚的腳步;做起了真正顛覆傳統意義的藝術創作。



藝術的表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論是在一幅油畫、一支完美的舞蹈、一首好聽的旋律、還是在一篇優美的文字面前,只要人從中獲得愉悅與美的感悟,就是藝術所賦予在他身上的意義。


藝術品就像是藝術家生命的延續,使人們看到後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藝術也可以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思考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產生作用。藝術並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物,它隨時都能發生,如果可以每一個人都是藝術家。


從色彩鮮艷的古典油畫、清新淡雅韻味十足的筆墨畫、荒誕有趣的現代版畫、形象寫實的人像畫到現在的各種展覽,這些藝術作品能夠很快地抓住大眾們的眼球,在大開眼界的同時,也應該思考「為什麼這些作品能夠稱得上藝術品?」




相信大家對去年大熱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的「故宮跑」事件還有印象,毋庸置疑這種現象表明了市民對藝術的熱情高漲,但同時也不排除這與過度報導宣傳有關,導致很多人跟風跑來,用相機代替眼睛去看,麻木地接受藝術。


當時杜尚帶領人們在藝術品的「度」上做出改變,現在藝術的「度、思想、內涵」都有了一定的參觀標準,可是大部分年輕人還沒有掌握正確的看展態度與方式,只能用相機來「看展」走馬觀花一通亂拍,實在是十分遺憾。


還是建議大家,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慢慢品味。畢竟不合適自己的,再「高端」也難以消化。去看一個展覽時,不一定要固執探尋作品的現實意義,藝術的價值就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用心去感受作品傳達的意義就夠了。



藝術展發展到今天,歷史不長,但步伐很快。每一件作品都有它自己的故事,看藝術展是探索和不斷發現的過程,通過不同的作品積累藝術文化知識,這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對普通觀展者而言,要不計較時間地研究一件作品,從作品的創作時代談到社會背景再到藝術家的人生經歷來說實在是很難, 更多的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這一點也正是現在大部分觀眾所欠缺的,大家一味追求藝術品的真實意義,過分揣測藝術家的內心,卻忽視了自身對藝術最直觀的感受。


藝術展的存在給大眾提供了一個好的平台,讓大家在藝術中感悟生活,不是每一個人都要成為藝術家,但看藝術展肯定可以在無形之中升華你的思想,幫助你更好地享受生活。畢竟,什克洛夫斯基說過:「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凸顯出石頭的質感。」


你覺得呢?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