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善待一個仇人,害死一個好友,用1生戰功換來了:慘死長樂宮

漢史鈎沉 發佈 2019-12-20T08:10:08+00:00

劉邦生平最得意之事,就是以布衣之身,持長劍而定天下。他曾經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不如張良;戰必勝、攻必克、伐必取,他不如韓信;安撫百姓、籌措軍糧、坐鎮後方,他不如蕭何。沒有「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也就沒有大漢江山。

劉邦生平最得意之事,就是以布衣之身,持長劍而定天下。他曾經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不如張良;戰必勝、攻必克、伐必取,他不如韓信;安撫百姓、籌措軍糧、坐鎮後方,他不如蕭何。沒有「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也就沒有大漢江山。可張良也好,蕭何也罷,劉邦最不放心的還是韓信。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

韓信淮陰人,貧窮而又不注重操行,當不了官,也不會做生意賺錢。只能去別人家中混飯,許多鄉鄰都討厭他。沒有人能想到,韓信會成為日後的大將軍。3個人、3件事,徹底改變了韓信的一生。

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第一個人,是南昌亭長的妻子,她教會了韓信——人要有價值。南昌亭長,一開始覺得,韓信不是一般人,就讓他在家吃飯。韓信白吃白喝了幾個月,亭長的妻子不滿意了,提前將飯菜吃光。韓信回來一看,沒有飯了,就氣沖沖的離去了。亭長一家態度為何轉變?因為,一連數月,他們在韓信身上看不到回報的希望。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第二個人,是河邊給人洗衣服的漂母,她告訴韓信——世間有大愛。韓信沒飯吃,在河邊釣魚,洗衣服的老婆婆,一連十幾天給他飯吃。韓信告訴老婆婆,將來飛黃騰達了,一定重重的回報她。漂母聽完,非常生氣:「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老婆子我是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哪裡求什麼回報」?韓信在漂母的大愛中,覺得自慚形穢,決定離開。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



第三個人,是淮陰的屠夫,他告訴韓信——胯下之辱的滋味。亭長的妻子,是個市儈的人,她讓韓信明白了謀生的重要性。河邊的漂母,是個大愛之人,她的光輝刺激韓信有了志向。胯上的屠夫,是個惡人,他將有了志向的韓信,逼到了名將該走的道路。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



在這3人的作用下,韓信帶著志向,來到了「兵仙」最終的歸宿。他先是追隨項梁,項梁死後,又做了項羽的郎中。後來,韓信離開項羽,遇到了最後的伯樂——劉邦。

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一戰定三秦。接著背水一戰,連滅趙國、齊國。垓下之圍,十面埋伏,項羽烏江自刎。齊王韓信,向人們說明了一個道理——辦不成小事的人,未必不能辦大事。在淮陰,不會種田、不會經商、不能做官的韓信,卻成了漢王劉邦的大將軍。

這就是術業有專攻的道理,用自認為很簡單的小事,來否定另一個人,是不可取的。

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



功成名就的韓信,回到了故鄉淮陰,給了漂母千金之報。找到亭長,給了他一百錢,說道:「你是個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並將讓他,承受胯下之辱的屠夫,封為了楚國的中尉。

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

韓信賞賜屠夫,這個讓他蒙羞的仇人,就是他身死的起因——他在做君主該做的事。韓信對著楚國將士說,屠夫是個勇士,沒有他當日的羞辱,也沒有今日的韓信。這是什麼行為?是拉攏人心的行為,是君主的智慧。

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眛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

韓信寬恕仇人屠夫,本沒有錯;但害死好友鍾離眛,實屬不該。此時的韓信,只有兩個選擇:1.乖乖做劉邦的附庸;2.做一個比劉邦更賢明的君主。沒有人比劉邦,更清楚韓信的可怕,所以韓信要麼做大漢的忠臣,要麼就做劉邦的逆臣。



可韓信聰明過頭了,他一邊寬恕屠夫,像明君一樣拉攏人心;一邊又向劉邦示好,害死可以合作的鍾離眛。這種聰明,是韓信缺乏決斷力的表現。你拉攏人心,就一定得罪劉邦。可既然已經得罪了劉邦,又為何要處死鍾離眛。

一邊讓劉邦不放心,一邊又除掉對抗劉邦的資本。韓信就像在駕駛,兩馬戰車:一馬向東、一馬向西,合力為零。韓信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像蕭何自污一樣,將自己弄得聲名狼藉,讓劉邦徹底放心。要麼就拉攏人心,積蓄力量,讓劉邦不敢動他。

可韓信面對單選題:兩個都選,等於沒選。先是利用胯下之辱,寬恕屠夫拉攏人心,扯了劉邦的鬍鬚;劉邦來找麻煩了,再害死鍾離眛,斷了自己的左膀右臂。這就是韓信,政治智慧不足的表現。

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然後,交出兵權的韓信,死在了呂后手中。一代戰神,死於婦人之手,可悲可嘆!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劉邦班師回朝,聽說韓信死了,一邊竊喜,一邊傷心。喜的是韓信威脅,化為烏有;傷心的是,昔日的漢王大將軍,成了墳冢枯骨。韓信忠心嗎?至少他不敢反,劉邦是可以肯定的。但韓信沒有野心嗎?年邁的劉邦,不敢賭身後之事。所以,韓信死後,劉邦且喜且憂之。



「生死兩夫人,存亡一知己」,一代「兵仙」韓信,慘死呂后之手。是韓信沒有智慧嗎?當然不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韓信用他的智慧,成就了淮陰侯的傳奇。但韓信沒有政治智慧:一邊寬恕屠夫,拉攏人心;一邊害死鍾離眛,自斷左膀右臂;讓人不放心,又不反抗。這就是韓信的死因。

戰場上的智慧,和政治里智慧,韓信不是一般的偏科,這就是術業有專攻的道理。我們有許許多多的智慧:書本上的、書本外的、帝王將相的、平民百姓的,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根基。

做得好小事,未必做得好大事;做大事的人,也未必做得好小事;各自的智慧,成就各自的傳奇。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汲取適合自己的智慧。百戰百勝的韓信,在淮陰老家,還要靠漂母一飯之恩,才不會被餓死。你能說種地吃飯,比打仗更難嗎?對大多數人不是,可對韓信就是這樣。因此,智慧沒有高下之分,只有合適與否。

曾國藩曾經說過:「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他能以中人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曾國藩的書桌上,常年擺著一本奇書——《智囊全集》。此書為明代馮夢龍所作,從先秦到明代,記錄著1238則名人智慧故事,取材於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專門分析他們的錦囊妙計。



曾國藩日夜捧讀,紀曉嵐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許內部流傳,都是為了傳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

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直接購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