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比其他人更容易焦慮?看原生家庭之「過」

人衛健康 發佈 2020-04-13T19:12:53+00:00

為什麼有的人能達觀的面對生活,有的人卻因為一點小事就憂心忡忡呢?雙生子的調查: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為50%,比雙卵雙生子高得多,證明焦慮症有遺傳傾向,但遺傳上完全相同的單卵雙生子同病率也不是100%,證明環境因素也起作用。

焦慮是我們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亦是人的一種情緒表現。為什麼有的人能達觀的面對生活,有的人卻因為一點小事就憂心忡忡呢?焦慮的這些危險因素您都知道嗎?

1

家族遺傳風險

家系調查發現,在焦慮症的血緣親屬中,同病率為15%,遠高於一般居民的患病率(5%)。雙生子的調查: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為50%,比雙卵雙生子高得多,證明焦慮症有遺傳傾向,但遺傳上完全相同的單卵雙生子同病率也不是100%,證明環境因素也起作用。一般認為,焦慮障礙的遺傳度為30%~40%。

2

家庭環境及成長經歷

1 家庭不和睦

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家庭和睦可以培養孩子活潑聰明的天性;相反,夫妻不和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癒合的創傷,孩子的情緒會變得焦慮起來。家庭不和睦會使孩子痛苦難言,孩子易形成受壓抑的性格和焦慮的情緒。如果不能得到調節和解脫,無形之中會毀掉一個人。

2 家長期望值過高

望子成龍或望女成鳳幾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為了能使孩子早日成才,有多少父母處心積慮,嘔心瀝血,甚至「踏破鐵鞋」為孩子尋覓成才的路。但是,人們往往會因情急心切不明方向、不究方式而落得事與願違。

有些父母讓孩子從3歲起背唐詩,5歲起學書法,周末要練琴,假期學繪畫,動輒還要給孩子請家教。他們實施類比教育,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與班上學業優異的孩子比,與各方面「出類拔萃」的孩子比。

這樣比來比去,比垮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的心靈備受折磨。沉重的心理負荷使孩子過早地體驗焦慮、緊張不安和缺乏自信。殊不知望子(女)成人更重要。

3 家庭的過度限制或保護

研究表明,有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其童年成長發育過程中由於受到家庭的過度限制或過度保護沒有機會或甚少與社會接觸,缺乏學習和掌握基本社交技巧的能力;即使有一些社交活動,因為「害羞」、臉紅、「口拙」、緊張不自然等採取避而遠之,而家人並未給予足夠重視,認為這是讀書人的「書生氣」。

3

個性或人格因素

一個人的個性與人格特徵形成是與其童年期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的。其幼年期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時(如衣食無憂、家庭穩定等),個性與人格的形成相對完整;但當個人的安全被迫壞或扭曲時(如單親家庭、經常搬遷居住地等),則會產生焦慮。如社交焦慮障礙的患者往往在童年期缺乏朋友、夥伴等可靠人際關係的建立,成年後總覺得周圍有潛在的危險而加強自身「防禦系統」,易發生社交恐懼。

1 自卑

焦慮的患者大多存在自卑的個性特點,缺乏自信。而自卑的產生往往與其童年期的成長經歷有關,例如:

  • 得不到父母的鼓勵:

童年生活中受挫,容易導致自卑的心理,其中父母是否給予鼓勵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每個人在孩提的時候都有自己的志向,這志向有時與父母不能相謀合,這樣,他所做的事總是很難得到父母的鼓勵。有些父母,由於自己的某些志向不能實現,就會強加在孩子身上,對不能實現他的「夢想」的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可能看不慣,並給予怒斥、打擊,這會導致成長後的自卑心態。

  • 達不到同齡團體的標準:

兒童和少年很容易受到其他人要求的影響。特別是青少年時代,要求「與別人一致的壓力」就非常強烈。如果自己沒有達到他在同齡團體中的標準,這對他來說可能是一個痛苦的體驗,他的自尊也會受到持續的影響。比如,如果同伴中的人都比較「苗條」,而他屬於「強壯」的人,儘管他的「強壯」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老師的表揚,但他仍會感到自卑,而不願與他們交流。

  • 家庭在社會中的地位:

許多人的自卑感源於家庭在社會中的地位,比如,如果家庭很窮、如果父母的工作讓別人看不起、如果家中有人犯罪或做了見不得人的事,那麼這些經歷將長期在他心中留下低人一等的感覺。

一些人會因此社交迴避,行為退縮,帶有一種深深的羞愧感,認為自己是一個毫無價值的被遺棄者;有些人則採用相反的方式,就是攻擊,經常和別人打架,荒廢學業,荒廢工作,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 在家族中不受重視:

在一個有很多同齡孩子的家族中,也許你是位在別人眼中有才能的孩子;由於某種原因,你就是和家族模式發生衝突,達不到家族的標準,那麼,你也會感到自卑。例如,有一個患者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兩個兄長一個做了醫生,另一個當了律師。這位最小的孩子有敏銳的眼光和靈巧的雙手,很有繪畫天賦,他的美術作品充滿了生氣和色彩。但是,當教師的祖父和祖母卻認為學術和手工藝品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並因此對他持否定態度。在這種情況下,他從不到祖父母家中去,並且漸漸地不再與外人接觸,最後發展到連家人也不想見了。

2 追求完美

追求十全十美,要求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完美無缺,所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具體的事物上,強調細節,忽略整體;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即有很強的占有欲、控制欲,在臨床上常稱這些人具有強迫傾向。

過分追求完美的人在某些事情未完成時,就會產生相當強烈的焦慮感,覺得渾身不對勁,所以,不論在任何情況下,他都必須今日事今日畢,一旦碰到什麼事沒法馬上做完時就會緊張萬分。倘若跟別人一起做事時,別人不根據他的標準來做的話,他也會覺得如坐針氈。這類人往往更易患焦慮障礙。

3 自我中心或過度關心

過度關心自己亦易變成焦慮。這些人通常以自我為中心,非常關注自己健康的狀況。當他發現自己有任何的身體症狀時,他會非常緊張而馬上採取各種醫療行為。一些輕微的不適,如頭痛、頸酸、腹痛等也會引起他們對嚴重疾病的強烈恐懼,並有可能發展成為嚴重的焦慮障礙。

4

應激性生活事件或創傷事件

不同的生活事件可引起不同個體不同程度的精神應激,這也可能是一些人發生焦慮障礙的原因。例如,有研究提示,對父母依戀關係的早期破裂與分離性焦慮以及成年後的驚恐障礙發生有關。

有報導顯示,10歲前母親去世的成人患驚恐障礙的比例幾乎是無早期喪母史者的7倍;10歲前與父母分離或分居的成人也幾乎是無相應情況者的4倍。另外,有證據表明在兒童和成人期經歷創傷性事件或負性生活事件(如早年遭遇強暴、虐待,遭受創傷性事件等)與焦慮障礙相關。

需要重視的是,突發災難性事件(如四川汶川5.12地震、日本2011年3月的地震、海嘯與核泄漏等)的發生,會導致嚴重的應激性障礙,即焦慮障礙的一種特殊亞型——創傷後應激障礙。它是指在遭遇威脅性或災難性攻擊(如戰爭、嚴重事故、目睹他人慘死、身受酷刑、遭受強姦等)之後,延遲(遭受創傷後幾日至數月)出現或長期持續(至少1月以上)的精神障礙。

5

性別、年齡等個體背景狀況

女性焦慮障礙的患病率幾乎比男性高1~2倍。年齡可能也是焦慮障礙的危險因素,大多數焦慮障礙都起病於兒童或青春期。已婚者焦慮障礙的患病率低於喪偶、離異、單身者。這也可能是由於焦慮障礙患者很難開始和(或)維持與他人的親密關係。關係的破裂似乎是焦慮障礙的危險因素。失業者、家庭主婦或操持家務的丈夫和無業者焦慮障礙的患病率高。低教育程度和低收入者焦慮障礙的患病率高。兒童時期表現出行為抑制會增加以後一些時點焦慮障礙的發病風險。

1 妊娠期

國內有研究調查266名孕期婦女,結果發現,33%的35歲以上孕期女性心理焦慮程度超出了正常範圍。目前,產婦高齡化正是孕期婦女焦慮指數不斷攀高的主要原因。除了工作和生活壓力外,對育兒、早教問題的擔憂,以及高齡產婦生育可能導致的胎兒畸形、妊娠高血壓、分娩時間延長而發生大出血或難產、誘發隱性糖尿病或高血壓、可能導致身體出現癌變的五大風險,都會影響到孕婦、產婦的心理狀態。

當前孕婦焦慮的誘因:育兒成本高,經濟條件不好,以及未對生兒育女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也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分娩安全和兒童早期教育餵養成為孕期女性最擔心的問題。

2 更年期

人們往往認為,女性變得脾氣大、亂猜疑、喜怒無常,是進入更年期的正常表現。其實,上述症狀恰恰是更年期病態心理的信號。統計表明,約1/3的更年期女性患精神心理疾病。其中,更年期偏執的後果最為嚴重,而更年期焦慮症的患者人數最多。

焦慮症是最常見的一種疾病,患者常有面部潮紅、夜間出汗、突然發冷發熱和渾身疼痛等症狀,表明自主神經功能已經發生紊亂。有許多更年期婦女發現自己總是心慌,晚上失眠,脾氣也越來越壞,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無緣無故沖丈夫、孩子發火,事後卻又後悔得要命。

這樣的精神狀態嚴重影響了正常工作和生活,讓她們苦惱不已。其實,她們已患焦慮症,需要進行心理輔導和藥物治療。簡而言之,女性、未婚、離異、喪偶、受教育程度低、失業,以及低收入者等都是焦慮障礙的高危人群。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心晴指引:焦慮障礙防治指南大眾本》

作者:吳文源 季建林 司天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