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委屈,怎麼應對?

清暉在線學堂 發佈 2019-12-19T08:29:17+00:00

客觀因素我們無法作用,但主觀上,我們作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盡力了,無怨無悔。小孩分對錯,大人看利弊。我們很熟悉。但這句話遠比看上去更耐人尋味:用在孩子身上,是褒義;放在成人身上,仍是褒義。

客觀因素我們無法作用,但主觀上,我們作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盡力了,無怨無悔。

小孩分對錯,大人看利弊

我們很熟悉。但這句話遠比看上去更耐人尋味:用在孩子身上,是褒義;放在成人身上,仍是褒義。

小孩分對錯,是生理髮育決定的:孩子的思維正處於「打地基」的關鍵階段,具體的答案比模稜兩可更促進「思維地基」建造。

孩子撒嬌可愛,成年人撒嬌,頗為可憎。

同樣道理,小孩「分對錯」沒毛病,但成人如果還將思考重心放在「分對錯」上,就有點像撒嬌了。

*這裡並不是說成年人就無需明辨是非,這是兩碼事,請勿「非黑即白」。

那我們如何分辨一個成年人是否仍經常「撒嬌」?

只需看一件事,職場受委屈時,你是否會產生負面情緒(氣憤、抱怨、消極怠工)。

——如果有,那麼恕我直言,你確實在撒嬌。

首先我們需明確一個問題:職場委屈無法避免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職場就是一個微型江湖,涉及到利益分配。

利益分配有一個悖論式特徵:你永遠無法做出一個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分配。換一種說法,縱然你將利益分配優化到極致,都會有人受「委屈」。

內在原因很多,比如: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自我服務偏差」(社會心理學)。即每個人都本能高估自身功勞,這意味著「最優化」分配只會讓所有人都不滿——每個人均認為自己分的蛋糕少了。

而現實離最優化的距離遠著呢。

多數企業,尤其是成熟型企業,存在很多「油膩」領導。你們想必很熟悉,這類人,能力差、沒安全感,既缺乏跳槽的本事,又沒有升職的潛力,因此除了作妖,也沒什麼事可做

這當然會讓你們受委屈了,比如:

  • 作秀式加班、作秀式開會
  • 背黑鍋你來,邀功勞他去
  • 對外逢迎,各種要求來者不拒,一轉手甩給你去做
  • 你能力強想法多,但每天仍被強迫做無意義的蠢事
  • 你苦心經營好的業務,二話不說劃給他親信
  • 你執行力好做事出彩,那麼「能者多勞」
  • 他親信能力差,做不了實事,那就做領導務虛吧
  • 公司裁員名單不是按貢獻排隊,而是按關係排隊
  • ……

當然,現實中的職場委屈可能比這裡羅列的多的多。

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應對?

很多人或「憤怒」或「自怨自艾」,進而要麼「忍氣吞聲」(但你的敵視情緒是藏不住的),要麼「情緒用事」(生硬抗爭最終被掃地出門),結局通常弊多利少。

為何多數人都不太擅於處理類似事情?

根源或許在於我們仍停留在「孩子看對錯」的本能上。對於任何發生在身上的「外部不可控事件」,我們本能的第一反應仍是判斷「誰對誰錯」。

很遺憾,這種反應本身就不適應成人世界。

一旦我們做出「對錯判斷」,那麼其捆綁的「情緒反應」勢必箭在弦上,當情緒主導的時候,縱然聖人亦會做出愚蠢的決策。

那麼,「職場委屈」降臨時,你該如何應對?

最關鍵的第一步,啟用「成人思維」——忽視對錯,看利弊。

一旦我們用成人式思維模式取代孩子式思維,那麼我們就不會喚起情緒,進而維持智慧,保持冷靜。

你或許認為,「受了委屈還要不產生情緒」好難,但其實我們無需「控制情緒」,我在「自毀簡史」專題剖析過,「專業問題的最佳解決辦法潛藏在專業之外」。

在這個問題上同樣如此,我們無需控制情緒,而是進行框架轉換(又翻譯為「思維轉換」)

*思維轉換(ParadigmShift)一詞最早由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在其經典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

什麼意思?就是用成人的「利弊框架」取代孩子的「對錯框架」。

*某些原始社會存在殘酷的「成人儀式」,在此過程中訓練孩子褪去「孩子氣」變成「真正的大人」,當代主流社會已不存在此類儀式。

如上圖所示,按「可控制」的程度分類,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可以歸類三種:

  1. 完全可控區(比如你點個頭,動動手)
  2. 不可控區(比如下雨天、經濟不景氣、領導跟你說話)
  3. 回應區(即你對外部事件的「響應」)

孩子的「對錯框架」就是將思維重心放在「不可控區」(見上圖),並嘗試去分個「對錯」、「責任」等等。但「對錯框架」只是人類為便於維持社會秩序而創造的抽象概念(或是「共同敘事」)

現實世界從來就不關乎對錯(而是關乎適應),我們看看宏觀世界:

  • 65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並不是因為恐龍幹了什麼十惡不赦的大罪;
  • 十四世紀「黑死病」直接毀滅了全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也不是因為人們對主不虔誠;
  • 至於二戰更不用說了,普通老百姓犯誰惹誰了要背負如此深重的災難?

同理,在個體微觀層面,無論是否讓你背黑鍋、是否針對你、是否不公平,從你視角看,這些就像隕石撞擊一樣,「它就是發生了」(It just happen)。

因此,取代「會喚起情緒」的孩子式「對錯框架」,我們應該像一個真正的大人一樣採用「利弊框架」。

利弊框架將思維重心聚焦於「回應區」,這是唯一一個我們能努力並創造利益最大化的區域。

利弊框架考慮的是:

  • 發生了什麼狀況?
  • 在這情境下你想要什麼(對你最有利)?
  • 怎樣才能得到它?
  • 有哪些資源可以爭取?

我們可以看到,「利弊框架」的重心是「適應」,而不是「是非」。在一個真正的成人思維框架中騰不出容納「對錯」的空間。

*重點聲明,本文的「利弊觀」與「自私自利」有著本質區別。

前者是指「個人利益的合理追求會自動演化成社會美德」,類似深度功利主義(哈佛大學約書亞·格林教授在《道德部落》中提出)觀點;後者屬狹隘利弊觀,比如,你領導私吞團隊經費,看似占了便宜,卻因此被所有同事不齒,而「壞事傳千里」,此事終傳到上層,間接斷送了未來。

下面,我們看看在實際的「職場衝突」中,孩子「對錯框架」跟成人「利弊框架」的區別有多大:

你新來了一個領導,為了展現他的領導才能,要求大家每天下班後自覺開兩個小時總結會以促進「業務能力提升」。

這種情況,多數人會用孩子的「對錯框架」,那麼整個思維過程是:

  • 強制下班後開會合理麼?——不合理
  • 誰為該問題負責?——新領導(這個混球)
  • 受害者是誰?——你以及其他同事

於是你自然產生「憤怒」情緒。

因此,你最終的典型回應會是:

  • 消極怠工(不利於自身成長,也降低業績)
  • 正面抵制(遭新領導駁回,失去上升的空間,後續被「穿小鞋」)

簡而言之,將「對錯框架」用在職場上,結局是「殺敵為零,自損一萬」。

反之,如果用成人的「利弊框架」,那麼整個思維過程會是:

  • 發生了什麼?工作時間變相延長
  • 在這情境下你想要什麼?維持原有生活質量
  • 怎樣才能得到它?比如,採取多贏策略,對新領導試用期需要「表現」表示理解,願積極配合,但建議將開會復盤時間改成「自由學習」,這既不影響「作秀」又能讓員工將時間用於「私事」,如此多方共贏。
  • 有哪些資源可以爭取?當然,如果你自知不具備能說會道的特性,那麼上述建議也可以求助一下值得信任的人,比如原領導、或者有話語權的骨幹同事、其他部門領導等等,都可能助你們「圓潤」的達成目標。

*這只是示例,實際策略根據你的具體情境而定。只要你聚焦於「如何達成想要的結果」,解決的辦法總比抱怨的理由多的多。

這麼一轉化思維框架,是不是馬上就有一種局面大開、豁然開朗的感覺?

我們很熟悉的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男主安迪正是把這種思維框架發揮到極致的典型。

這正是「成人看利弊」的精髓所在,也是我們對自己人生真正擔負責任的表現:客觀因素我們無法作用,但主觀上,我們作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盡力了,無怨無悔。

(此處可關聯專題「自毀簡史」的「盡力-免責原則」)幸運的是,你成熟的「回應」實踐的越多,你的「可控制區域」也將擴展的越大,進而又強化了你後續的「回應」能力,從而使你的影響力產生「正螺旋式」升級。

當然,踐行中你會發現,要像個「真正的大人」一樣思維並不容易——但,誰告訴過你現實世界很簡單了

如果你直到今天還認為世界是一團溫柔的七彩祥雲,那跟拉屎不出怪地心引力有什麼區別?

別高估了人類跟普通動物的區別。

我們都缺了一節「打破門牙往肚裡吞」的成人禮,而現在,是時候補回這寶貴的一課了:孩子才分對錯,大人需看利弊

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及時聯繫小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