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臨床療效再獲國際內科學領域「第一刊」《內科學年鑑》認可

環球健康 發佈 2020-05-13T22:45:14+00:00

來源:環球網國際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鑑》5月12日在線發布針灸臨床研究論文《針刺治療餐後不適綜合徵的隨機對照試驗》。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楊靜雯講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劉存志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來源:環球網

國際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鑑》5月12日在線發布針灸臨床研究論文《針刺治療餐後不適綜合徵的隨機對照試驗》。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楊靜雯講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劉存志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作為最普遍的功能性胃腸病之一,功能性消化不良全球發病率為 8% ~12%,其中我國為 18%~45%,占消化門診的 20%~40%。儘管它是一種非致命性疾病,但長期患病可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

臨床上常選用促動力藥和酸抑制劑治療,但多數藥物存在胃腸道和心血管方面不良反應,越來越多的患者尋求非藥物治療。起源於中國的傳統針灸療法是一種具代表性的非藥物治療方式,是中醫學的瑰寶。長期以來,針灸療法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但符合現代醫學國際規範的針灸證據還遠遠不夠。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劉存志教授團隊牽頭,基於臨床研究的金標準-隨機對照試驗(RCT),開展了針刺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評價研究。以278例中國18-65歲符合羅馬IV國際診斷標準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為研究對象,歷時3年,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友誼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5家三甲醫院完成。發現與假針相比,12次針刺治療能夠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整體療效評估的有效應答率,提高餐後飽脹、上腹脹和早飽3個核心症狀的消除率,並且這一效應能夠持續3個月,安全性也較好。這為消化系統疾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特別是對於大多數患者而言,或許可以藉助針灸來解決經常面臨的餐後早飽而無理想藥物可醫的尷尬。令人振奮的不僅是研究結果本身被國際內科學領域「第一刊」《內科學年鑑》發表,同時也意味著我國的針灸技術越來越獲得國際的廣泛認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