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蕭紅的最佳途徑,閱讀《呼蘭河傳》

徐逢讀書 發佈 2020-04-26T02:56:19+00:00

走六小時寂寞的路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臥聽著海濤閒話 這是詩人戴望舒去憑弔蕭紅時寫下的詩句。

走六小時寂寞的路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臥聽著海濤閒話


這是詩人戴望舒去憑弔蕭紅時寫下的詩句。

1942年1月23日,蕭紅在法國醫院設在聖士提反女校的臨時救護站去世,骨灰瓶葬在了淺水灣公墓。一代才女,從此與「碧水藍天永處」。

生前她曾說過:「我是個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

對於死,她不甘心,「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


而她生前最能代表她文學成就的小說,她的自傳《呼蘭河傳》,既是一首國民靈魂的輓歌,也盡情書寫了她的寂寞和悲哀,對故鄉、對靈魂家園的眷戀。

在蕭紅短短的31年的生命中,這位出生於中國北端小城呼蘭的才女,可以說從北向南,一路跋涉。她離開了故鄉呼蘭之後,沒有再回去過,卻在生命最後的時間段里,為她出生並度過了童年、少女時期的故鄉小城立了傳。這裡是她的故鄉,是她人生的起點,也是她漂泊半生的根源。

那麼,蕭紅是不是渴望回去?是不是內心深處,對這座偏遠閉塞又寒冷的北方小城,對她的故鄉,充滿了眷戀之情?

她筆下的呼蘭,她記憶中的呼蘭,值得她的這份感情嗎?

我們可以從這部作品,走近蕭紅的世界。


《呼蘭河傳》寫的是一座偏遠的北方小城的風貌,在那裡的人們的生活。距離蕭紅寫作這部作品,已過去了整整八十年,而她在小說里寫的呼蘭小城,則是1910年代的呼蘭,距今一百年了。

優秀的文學作品,經得起時間的沉澱。優秀的文學作品,文字具有它的美感,文字描述的內容、傳達的思想,對社會風貌的記錄,對人性的刻畫,綜合而成的文學魅力,會讓它歷久彌新,經久流傳。

當我們翻開《呼蘭河傳》,我們既可以看到100多年前這座北方小城的樣子,發生在其中的故事,在那裡生活的人們具有怎樣的特徵。我們也可以看到蕭紅的成長軌跡。

我們也就可以大致明白,蕭紅為什麼會離開這裡,為什麼會一路跋涉,直到生命的盡頭。


對於這部只有七個章節的小說,我不知道別人讀的時候,讀完了之後,有怎樣的想法。我是一邊讀,一邊感慨:蕭紅太有才華了,說她是民國最有才華的女作家,都不為過。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她可能比張愛玲的天分更高。如果說張愛玲屬於從小就受到中西文化的薰陶,那麼蕭紅,可以說,更多的是依賴天賦。

蕭紅只活了31歲,離開故鄉後,她再也沒有回去過。儘管那裡充滿了無知和愚昧,苦難和悲涼,荒涼的土地上四處瀰漫著絕望,但是蕭紅還是用平和、淡泊的語氣,敘述了故鄉的種種,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不美好都包容了。

就像她在這本書的尾聲里寫到的: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裡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