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蒙冤」背後,有怎樣的「系統性問題」?

中外管理雜誌 發佈 2020-04-21T09:37:11+00:00

全球疫情肆虐下,有著「世界工廠」美譽、給世界輸送「彈藥」的中國,在「抗疫」物資方面卻屢遭質量風波,讓人扼腕!

全球疫情肆虐下,有著「世界工廠」美譽、給世界輸送「彈藥」的中國,在「抗疫」物資方面卻屢遭質量風波,讓人扼腕!


本期「管理百家」特約觀察家:

王金萍(盈飛無限國際有限公司中國區總經理)

采寫:本刊記者 李靖


近期,各國緊急「抗疫」在即,不少國家卻爆出了中方醫療物資不合格的消息。


事件1:有荷蘭媒體報導,荷蘭從中國採購60萬個口罩發放給一線醫護人員,後稱口罩與描述的質量不符,並打算將其退回給供應方中方。


事件2:斯洛伐克和菲律賓先後質疑從中國採購的快速檢測試劑盒可靠性和準確度問題。


事件3:西班牙和捷克兩國均報告「新冠病毒快速檢測試劑錯誤率過高」的問題。西班牙政府退回從中國購買的9000個試劑盒。



而對於以上幾個國家提到的中方醫療物資不合格問題,經過中方核實,發現皆屬於張冠李戴或者操作不當引起的誤解。不乏外媒借題發揮,甚至惡意抹黑,使中國製造「蒙冤」。


但事情還在發展,不久後,一段中國工廠員工用口罩擦鞋的視頻讓人大跌眼鏡。視頻中,一名男子在一個口罩生產車間裡,拿起口罩擦自己的鞋子,不時對著鏡頭「擺拍耍酷」。該視頻傳到海外後,引發眾怒。人民網評論:「不雅視頻引發了人們對口罩生產的擔憂,甚至影響到一個行業的發展。」


原本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計劃認可的中國口罩標準,僅僅一周之後,在正式通知里消失。而且,對比先後兩篇通知,美國之外起個擬被認可標準的國家名單中,唯獨把中國給刷落了榜。


不久之後,海關總署嚴查出口「抗疫」醫療物資,僅1周時間,即查獲並扣押1120.5萬件不合格出口防疫物資!


全球疫情肆虐下,有著「世界工廠」美譽、給世界輸送「彈藥」的中國,在「抗疫」物資方面卻屢遭質量風波,讓人扼腕!那麼,中國製造「蒙冤」背後,真的只是簡單的被個別國家「抹黑」這麼簡單嗎?打鐵還得自身硬,中國製造質量提升有怎樣的「系統性問題」需要我們高度重視?為此,本期「管理百家」專訪了全球知名質量管理軟體服務企業盈飛無限國際有限公司的中國區總經理王金萍女士,從國際國內兩方面視角建言中國製造的質量提升。



1

中國製造,發生了什麼?


《中外管理》:以上一系列中國製造或真蒙冤或假蒙冤的事件,很大程度上暴露出了中國製造業本身存在從上到下的系統性問題。那麼,從監管方面來看,暴露了哪些典型問題?


王金萍:對於終端消費的醫護用品,國內的生產商沒有來自下遊客戶的明顯壓力,同時由於主管部門的監管漏洞,導致很多不法商家鋌而走險,生產假冒偽劣產品。這個現象在非疫情時期一直存在,而在疫情全球爆發的當下,自然顯得更為突出。


國內整體的消費能力參差不齊,大城市和廣大農村,以及西部城市對於各種產品的消費水平差異明顯,導致很多初級產品在國內也有很大的生存空間。同時,更令人痛心的是,主管部門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仍時有發生,全面實現法制管理的路還很長。·


《中外管理》:在製造方面,《中國製造2025》提到的向質量,向品牌,向高端製造業升級轉型,從海關總署一周就查獲並扣押1120.5萬件不合格醫療物資的情況看,目前並沒有看到成功跡象,中國製造在質量提升方面的主要障礙是什麼?


王金萍:《中國製造 2025》提到向質量、向品牌、向高端製造業升級轉型,國內製造企業應該堅定不移地以此來推動自身變革。中國政府正不斷地加大對製造企業質量改革的支持和投入,多省市也都出台了針對製造業質量提升的激勵制度和資金扶持,企業如果不能主動把握這樣的契機,實在可惜可嘆。


政府和行政主管機構在提供資金補貼形式之外,應該同樣強化以行業特性為準則的質量體系創建和行政管理介入。體系和監管一定要「預防為先」,把質量管理不良消滅在萌芽,而不只是執行以「成品檢驗」為核心的產品審核。政府和行政主管機構對質量管理的界定直接影響製造企業對質量管理的投入和成果,政府應高屋建瓴,多方舉措,包括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先進質量管理軟硬體工具的引入等,真正幫助企業從意識到行動上推動質量變革。



《中外管理》:在中國製造的供應鏈關聯方面,針對目前國內外存在的醫療物資緊缺問題,對於原材料的把控與調配,這次疫情暴露了中國製造供應鏈的生產協同存在哪些優勢和劣勢?


王金萍:中國製造目前總體還處於完成工業化的初期,各產業鏈對應的實體企業受上下游關鍵供應鏈的相互制約比較明顯。


一方面,管理成本太高,導致我們的生產效率低下,生產成本高;另一方面,整個社會都在追求短期利潤的最大化,自然就會降低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歐美國家先進生產技術的壁壘、國內企業對於各項技術研發投入比例不高,都是影響產業升級的主要原因。醫護用品的行業標準遠沒有實現全球統一,不同國家根據自身國情都有不同的執行標準。


供應鏈的上游和下游不是單純的管理和被管理,或者買家和賣家的關係,而是無縫對接的多米諾骨牌的兩端,一旦發生質量危機,製造商幾乎自毀,採購方則面臨供應鏈斷裂。兩敗俱傷,無一能倖免。


「製造全球化」和「供應鏈一體化」是工業 4.0 的前提,供應鏈上下游只有目標一致地鎖定質量管理,才能達成共贏。全球製造鏈條中供應商最集中的中國,只有政府和企業同心同力扎紮實實做質量,才能迎來中國製造的新天地。



2


讓中國製造不再「蒙冤」,方案是什麼?


《中外管理》:以上是對中國製造重要要素的分析,那麼整體來看,您認為對中國製造進行系統性優化,應怎樣做?


王金萍:回顧最近各大媒體爆料的「抗疫」物資質量事件,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


標準不匹配,比如民用防護口罩發放到醫護一線使用。


溝通不暢,使用者未按照標準操作流程進行操作,導致檢測結果失真。


以次充好,假冒偽劣。


排除標準差異及各種誤解引起的質量問題,我們來具體看看,當下從製造企業及行政監管方面,應如何減少產品質量問題,進而在國際社會樹立良好的「中國製造質量」信譽。


我認為:第一,應該從源頭上把關——所有生產防疫物資的企業,必須取得中國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書。


在當下,全球疫情這麼嚴重的特殊時期,防疫物資的需求與供給存在巨大的矛盾。這就給資本流向提供了很好的勢能差,必然會有很多企業臨時轉行轉產生產防疫物資,特別是門檻相對比較低的比如口罩、防護服等產品的生產。同時,我們也看到這種轉產其實是各個國家都在鼓勵的一種行為。


那麼,問題就來了,畢竟這些物資是醫療器械類,本身生產就有嚴格的程序。國家在鼓勵各個有能力的企業轉產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如何指導這些企業快速地按照醫療器械生產的標準進行生產。只有在具備註冊證書的前提下,才可以生產。那麼註冊證書的發放,就成為幫助和監督企業建立規範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比如:GMP(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生產流程的建立,等等。如果有規範的GMP生產流程,員工有良好的意識並且執行到位,就能最大程度避免出現網絡上流傳的類似用口罩擦鞋的惡意視頻。


第二,規範證書及資質認證的環節,提高證書的公信力。一方面,行政機關頒布的各個認證證書,應該嚴格按照認證標準檢查驗收和頒證;程序可以加快,但是流程必須正確。檢測機構認真履行公平公正的檢測職能,提供權威檢測報告。其實就標準條款而言,N95與KN95本質上沒有區別,為什麼美國會取消符合KN95的標準這一條呢?這裡更重要的問題是,企業是如何取得產品符合KN95的資質證明報告的?檢測機構是憑藉什麼發放合格報告的?中間是否有違規的操作導致報告失去公信力呢?對此我們需要反思。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違規行為的監督與處罰。最基本的強化抽查,也能快速發現不少問題。一旦違規,必須重罰。


第三,生產企業必須從內部著手,明確出口國的標準。不同的國家對於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認證准入制度,有的只是備案,有的需要嚴格的認證。作為生產方,必須精準了解各方標準。並按照要求進行操作。涉及到認證的,需要擦亮眼睛,找到正規合法的認證機構。


第四,最重要的,無論生產什麼產品,加強內部管理、嚴格控制產品質量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從來不缺少體系,不缺少制度,我們缺少的是對按照體系要求,嚴格執行已確定的制度。管理的執行力,從領導層首先就要以質量為本,把質量作為企業的第一生命來呵護,才可以從根本上樹立良好的質量觀。


具體的技術保障上,企業可以選擇一些工具,來確保制度的執行與追蹤。比如:無論是GMP還是FDA認證的要求,對於醫療行業,最重要的就是很多關鍵危害點在日常工作中必須有例行的檢查,檢查以後有詳盡的記錄。比如:進車間前要消殺、開機前要點檢、生產過程要周期性檢查,等等。如何保證每一個指定動作都規範地、及時地被執行?專業的軟體工具就能發出及時提醒和預警,並在完成檢驗後及時記錄入系統。這些工具有著嚴格的簽名制度,供審核核查。在嚴格追蹤執行的同時,如果企業的制度不是那麼完善,工具還可以反向促進企業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監管司劉衛軍司長提醒各個企業:當出現質量異議的時候,各個企業要及時申訴,及時響應。那麼,企業拿什麼去響應?得有資料,有記錄。如果生產管理全過程有著真實完整的記錄,能夠迅速自證清白,就不用再怕被「黑」!「中國製造」必定再上一個新台階。



第五,對於企業違背倫理道德,故意涉嫌造假,矇混過關的,一旦查出,必重罰。源頭把不住,只靠海關去查,勢必效率很低,而且流出風險太大。必須有重罰措施來震懾,所幸現在國家已出台嚴厲措施。中國海關目前已對這些產品實施100%單證審核,審核重點包括品名、數量與申報是否相符,外觀是否霉變、有無污染或污化、是否超出保質期,是否破損及侵權,以及是否存在夾藏夾帶、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等情況。在審核中發現,有企業夾藏口罩出口,還有企業試圖將新冠病毒檢測試劑偽造成其他產品出口。


海關總署稱:對出口醫療物資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將責令其停止出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貨值金額50%以上3倍以下罰款。構成走私行為或者走私犯罪的,海關將企業信用等級直接降為失信企業,並實施提高查驗比例、加大稽核查頻次、全額收取擔保金等嚴格管理措施。同時,官方將對該企業實施聯合懲戒。


在我看來,罰款力度應當進一步加大:查處一起,應當罰至傾家蕩產,提高犯罪成本,鋌而走險的企業和個人勢必減少。並且,這個處罰不僅僅是在海關查到時處罰,生產前資質的審批、生產過程中的核查,都應切實加大處罰力度。


全球共同「抗疫」的嚴峻形勢下,中國製造絕對不能承受任何污點,在這特殊時期,任何一個微小的瑕疵都可能被無限放大,同時可能導致無法估量的損失。中國企業必須放棄僥倖心理,全力以赴。更重要的,不能放棄基本的良知與道德,發人類災難財。



3


「會吆喝」也是中國製造企業的必修課之一


《中外管理》:在外部環境方面:中國「抗疫」物資出口屢次出現質量風波,並發生反轉,不排除國外媒體借題發揮,進而詆毀「中國製造」,面對嚴酷的外部環境,中國製造企業該怎樣應對,還有什麼路要走?


王金萍:基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固有的偏見,加之經濟快速發展對歐美國家壟斷利益形成的挑戰,中國自然會受到來自這些國家更嚴格的「吹毛求疵」。在疫情高發的特殊時期,國際間相互溝通的時間和耐心都非常有限,一些問題在短時間內被迅速放大,甚至上升到政治高度,我們對此也非常遺憾和揪心。


但是,從品牌打造和推廣的角度來說,我們必須明確:由於意識形態差異、信息不對稱,以及傳統的偏見(當然,也有咱們在言論、宣傳方面的傳統做法存在不完全透明的隱患),外媒對中國的報導常常有失偏頗。如何利用外媒更好地宣傳與推廣中國製造,其實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我們需要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今天的中國和中國製造。雖然接受、認可中國製造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除了有紮實的基本功,過硬的品質外,「會吆喝」也是中國製造企業的必修課之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早已遠去,只有更多地讓自己以高品質形象站在世界市場,經受住嚴苛的考驗與挑剔的眼光,中國製造的出海才能行得更穩,行得更好。


來源:中外管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