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上海灘的頂級流量,100度熱情女作家

新經典 發佈 2020-04-22T15:49:33+00:00

放到現在來看,在上海公寓里做著天才夢的張愛玲,和北上廣出租屋裡獨自打拚的女性,大概是能惺惺相惜的。即使屢屢受挫,23歲就寫出了轟動一時的《傾城之戀》,24歲出版《傳奇》,閃爍至今。

放到現在來看,在上海公寓里做著天才夢的張愛玲,和北上廣出租屋裡獨自打拚的女性,大概是能惺惺相惜的。


22歲,多數人剛畢業的年紀,也是張愛玲輟學寫作,追求經濟獨立的年紀。現代女性初入世界的要強,當初的張愛玲半分不少。

而她的成就又太矚目。即使屢屢受挫,23歲就寫出了轟動一時的《傾城之戀》,24歲出版《傳奇》,閃爍至今。

她的一生,便是在塵埃里奮力開出的花。


年少:地獄級難度的求學


按照近些年來流行的「原生家庭」的說法,張愛玲的生活背景是少有的複雜。一方面是煊赫家世和家學傳承,另一方面卻是不太和諧的父母關係。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張愛玲,一直把世界強行分為兩半:屬於父親這邊的是小報,老先生,章回小說。與此對應,另一邊則是鋼琴,畫畫,紅藍房子。

姑姑張茂淵新派,開放。出國回來之後,也是自食其力的職業女性。母親黃逸梵在那個年代大膽離婚,踏著三寸金蓮,去了阿爾卑斯山滑雪。

在聖瑪利亞女校行將畢業的張愛玲,也準備前往英國留學,像母親和姑姑一樣,去尋她自己的光明。


那時候最紅的海上名人,是寫出暢銷英美的《吾國與吾民》的林語堂。16歲的張愛玲發願:「我要比林語堂還要出風頭,我要穿最別致的衣服,週遊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過一種乾脆俐落的生活。」

她要做自由的女性,也要不設限的人生。

但結果是她被父親毒打,關了禁閉,病了半年。

這樣的經歷後來被她寫進《半生緣》,寫進《小團圓》,兜兜轉轉幾十年,從上海到香港到洛杉磯,反覆在作品裡,描摹她的自畫像。

不願坐以待斃,張愛玲逃去了母親和姑姑的公寓。

但隨即發現,母親視她為生活的累贅:嫌棄她的穿著髮型,抱怨自己花錢花時間花精力。犧牲許多之後,還要掂量一句,這樣的犧牲值不值得。

缺錢成了次要的事情,至親之人的排斥,成了心病。

以遠東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倫敦大學後,天不遂人願,因為戰亂只得去了香港。港大三年,被東南亞橡膠大王的闊綽子女環繞,張愛玲「真的發奮用功了」。

不參加舞會,不參加同學聚會,放棄了從7歲開始的寫小說的愛好,沒有自來水筆就拿著蘸水筆和墨水瓶,揣摩教授的心思和試題規律,一人拿下了何福和尼瑪齊兩個獎學金,解決了自己的學費和膳宿費。

與此同時苦修英文,寫家信、做筆記、參加徵文都堅持用英文來磨礪自己,寄希望於早日脫離香港這個暫居地。


滬漂:沒文憑也要拼事業


如果不是大考當天突逢太平洋戰爭爆發,張愛玲在港大的勤奮或許會換來一張牛津大學的通知書。

按照她在自傳性小說《易經》裡面的描寫:「當炸彈爆炸後,她還回房間裡背歷史,因為想著戰爭說不定哪天就會結束。」

但是,港大的檔案被燒,人生中第二次求學之路中斷。所有的念想都隨著這座城傾覆了。

22歲的張愛玲只得回到上海,完成最後半年的學業,拿到文憑。偏偏母親在國外音信不明,偏偏姑姑被洋行裁了員。最終還是屈辱地求了父親,解決了學費。


然而滬上米貴,久居不易,生活費沒有著落,連搭電車去上課的錢都要計較。

偏偏,就是差了那麼一口氣。

這樣的窘迫,後來一再重現於她筆下的女性身上。沒有經濟地位,就會是賣身嫁入深宅的曹七巧,是掙扎著墮落的葛薇龍,是深愛仍然求不得的顧曼楨……

吃了太多沒錢的苦,兩個月後張愛玲就輟了學,決定做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香港圍城的十八天裡讓她意識到,「什麼都是模糊,瑟縮,靠不住……房子可以毀掉,錢轉眼可以成廢紙,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

換句話說,亂世里命薄如紙,一紙文憑又有多大用處呢?


她開始給英文月刊《二十世紀》賣文。第一篇題為ChineseLife and Fashions(《中國人的生活和時裝》)。接著是Peking Opera Through Foreign Eyes(《洋人看京戲及其他》)、Demonsand Fairies(《中國人的宗教》)。

表面上看,走的是她年少時嫉妒的林語堂的路線:向西方人介紹中國的文化和生活。自己多年來苦練的英文,也終於有了應用之地。

實際上,林語堂寫他眼中的中國藝術:庭園、飲食、書法、繪畫、家族、社會流變,群眾性情……是無一不可透徹賞玩,細細欣賞的。張愛玲卻偏要拆穿,要中國的年輕人知道他們所愛的中國究竟是一些什麼東西。

她不要走林語堂的路,因為那並非自己眼裡的真實。正如多年後在美國投稿屢屢受挫,她也仍然不願滿足外國人的期待,寫他們眼中的東方情調。


但林語堂那樣的風頭,還是要出的。張愛玲逐漸意識到,《二十世紀》終究是寫給租界裡的人看的,遠遠不足以在上海灘打出名氣。

她開始希望上海人喜歡她的書。

四處投稿自薦的張愛玲,給了《紫羅蘭》月刊的主編周瘦鵑兩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 第二爐香》。

香燒完了,張愛玲的事業,才真正閃爍起來。

傳奇:出名要趁早


張愛玲當然不是池中物。

雜誌要連載故事,撐版面,撐期數,《第一爐香》在《紫羅蘭》分了三次連載。張愛玲等著文章快些面世,打響知名度後好出書,要求一期登完《第二爐香》,但最終還是被分了兩期。

她實在等不及了。「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今天有稿費可拿,明天誰又說的定呢?

她把《心經》《琉璃瓦》投給了《萬象》,《傾城之戀》《金鎖記》給了《雜誌》,《封鎖》《公寓生活記趣》給了《天地》。其他諸如《古今》《苦竹》《太平》等,都有張愛玲的足跡。

海上風雲驟變,流水的雜誌,配的始終是鐵打的張愛玲。

23歲的她,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風頭時刻。上海灘的頂級流量,報紙說的華氏100度熱情女作家。

然而和社會的接觸,讓她時刻警醒。物價上漲之快,多數男人都不能賺到足夠的錢養家。更不要說沒有婚姻保障的獨立女性了。

同是賣文為生,當時的女作家裡,她只願意和蘇青相提並論。離了婚的蘇青,辦刊物,做編輯,都是認認真真,興味十足,鮮少悲聲的。

於是,熱度未退之時,張愛玲就開始頻頻和書商談生意。朋友勸她靜待時機,不要急於求成。她最終還是選擇了趁熱打鐵,結集出書。

放在今天來看,或許稱不上多有生意頭腦,但每一次的取捨,都夠有魄力。每一次的決斷,都在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所以有了第一本小說集《傳奇》。

出版四天,即告售罄。數度加印仍然脫銷。一個月後,《傳奇》再版。


其中《傾城之戀》一篇更成為其代表作,影響之大,跨越時代,數十年之後還有「張迷」為其續作。

這篇小說也為張愛玲自己所偏愛,還親手將其改編成話劇。同年年底話劇在上海新光大戲院上演,連演80場,場場爆滿,轟動海上。

按張愛玲自己的話來說,這是個「小姐落難,為兄嫂所欺凌」的故事。回到娘家的白流蘇因為離婚而失意,卻也因為步步為營,香港陷落之時終於成婚而得意。

而除了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愛情故事,其中所表現的「蒼涼的人生的情義」,時代的「惘惘的威脅」,大概也是引起困守孤島的人們切身共鳴的原因。

時人評價,「作品中的heroine皆是現代中國女性的某一面的典型」,「充沛著對人類無上的熱愛之情」。

但張愛玲不願講男女之間的純粹愛戀,更願意去寫圍繞愛情的戰爭:策略、計算、戰鬥、博弈……因為這些更加接近生活現實,也更加接近男女關係的真相。

張愛玲從不迴避錢對女性的重要,她也只知道錢的好處。

《傳奇》序言裡曾寫道:

「等我的書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個報攤上去看看……我要問報販,裝出不相干的樣子:『銷路還好嗎?——太貴了!這麼貴,真還有人買嗎?』呵,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對物慾、名聲、金錢,她都坦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嚮往。

因她始終覺得:「用別人的錢,即使是父母的遺產,也不如用自己賺來的錢來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

身為獨立女性,她當然明白女性生存的艱難。正如她寫白流蘇在舊家庭和范柳原之間進退不得。

但她仍要發聲,鼓勵女性跳出男女對立的想法,去尋找自己的立足點:

「女人當初之所以被征服,成為父系宗法社會的奴隸,是因為體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體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不曾為禽獸所屈服呢?可見得單怪別人是不行的。」


而她的立足點便是寫作。因為她知道,「我生來是一個寫小說的人。」

傾城之戀》里的白流蘇,有美貌,有智慧,有決斷,見過世面。在混亂的時代里,不得不拿自己的青春和婚姻去賭后半生的安穩。

而寫就《傾城之戀》的張愛玲,早已洞悉女性多少個世紀以來的生存難題。

沒人給她歲月靜好,她便憑著自己的事業,去找自己畢生的安全和依靠。

求學是,戀愛是,工作也是。能夠主宰她人生的,從來都只有她一人而已。




傾城之戀

張愛玲 著


張愛玲中短篇小說集。收錄創作於1943年至1944年創作的中短篇小說《第一爐香》《第二爐香》《金鎖記》等。

在這動盪的世界裡,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裡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傾城之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