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族隨著隋朝統一逐漸消失,廣東如今卻還有鮮卑人,怎麼回事?

走吧自駕游 發佈 2020-04-18T04:36:28+00:00

兩地相隔萬里,可就有這麼一族鮮卑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盡艱辛輾轉來到廣東,在此落地生根,繁衍子孫,他們的後代至今仍生活在這裡,雖然習慣風俗和語言早已粵化,但在祠堂和族譜上,仍然記載著鮮卑祖先的榮光,甚至強大的基因至今仍在遺傳。

「人文視野」,講述景觀背後的人文內涵,這是視野第48篇文章。

鮮卑,興於大興安嶺;廣東,位於五嶺以南。兩地相隔萬里,可就有這麼一族鮮卑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盡艱辛輾轉來到廣東,在此落地生根,繁衍子孫,他們的後代至今仍生活在這裡,雖然習慣風俗和語言早已粵化,但在祠堂和族譜上,仍然記載著鮮卑祖先的榮光,甚至強大的基因至今仍在遺傳。

鮮卑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之一,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五胡亂華」歷史事件,其中,鮮卑人是一支重要力量,慕容氏建立了諸燕(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北燕)和西秦、南涼等,拓跋氏建立了北魏並統一北方,宇文氏建立了北周,這些都是鮮卑人顯赫的姓氏。隋朝統一中國後,鮮卑族逐漸在歷史上消失,但在千里之外的廣東,卻至今生活著鮮卑慕容氏、源氏的後裔,這似乎就有點不同尋常了。

今天說的這個鮮卑古村落位於廣東省鶴山市龍口鎮,是一座由鮮卑源氏後裔組成的村落。

霄南村位於龍口鎮東部,由霄鄉和南安兩座村莊合併而成,常住人口2000人左右。霄南村是一座有著740多年歷史的村落,村中以源姓為主。

霄南村源氏始祖叫做源賀,原名禿髮破羌,是南涼王子,南涼亡國後,隨眾投降西秦,後來父兄姐被殺,他又逃往北魏。

源賀到了北魏後,受到明元帝拓跋嗣賞識,拓跋嗣對他說:「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後來又嫌「破羌」不好而賜他名為「賀」。從此,禿髮破羌以「源賀」為其姓名。其族人也從此改姓「源」。

源賀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大破北涼,拜太尉,封為西平郡王,在獻文帝退位後,聯合尚書擁立太子元宏即位為帝,他一生輔助四朝,並晉爵至隴西王,成為北魏朝中極有權威的元老之一。

所以我們看到村中宗祠中的對聯「發源由北魏,晉爵紀西平」,正是對村中祖先源賀一生的總結。

源賀臨終前遺訓子孫要「誠勤以事君,清約要行已」。源氏子孫遵其祖訓,報效國家,顯赫於北朝、隋、唐數代,以致在二十四史中有名可考者多達五十餘人,加上其他史籍文獻更多達八十餘人。

其中,源賀七世孫源乾曜才華出眾、清廉謹慎、勤政敏捷,為官四十餘年,擔任宰相近十年,政績顯著,被譽為唐朝「開元名相」之一。

源氏一族在北方過得好好的,怎麼就跑到廣東來了呢?唐朝年間,源氏由於「源休事件」而淡出政治舞台,源休是唐朝大官,企圖謀奪唐皇之位,事敗為唐德宗所殺。當時源氏被株殺,只有少數人僥倖逃走了。

從此以後,鮮卑後裔源氏宗族銷聲匿跡,隱居民間,為人不知,史書上也再難找到關於源氏的詳細記載。源氏以經商和務農為主,過著自給自足的休閒生活。

北宋年間,由於自然災害和《青苗法》的實施,源氏日漸衰落。南宋建炎年間,源氏南下躲避戰亂,來到廣東南雄珠磯巷。南宋度宗咸淳年間,因「胡妃之禍」,官府要血洗珠璣巷,源氏族人再次逃亡,他們在一人叫源潛夫的人帶領下,最後定居於現在的廣東鶴山市龍口鎮霄鄉。

到了廣東後,源氏後人安居樂業了,但從遙遠的大興安嶺開始,直到定居於萬里之外的廣東,期間經歷了多少艱難險阻,發生了多少的故事,我們已不得而知。

只有小小的霄南村中9座大大小小的宗祠,一副副金光閃閃的對聯,書寫著「發源由北魏,晉爵紀西平」、「北魏同源遠,南雄衍澤長」、「華胄開東粵,明禮祀北平」……告訴我們,這座村莊有不一般的歷史淵源,有不一樣的故事。

名門望族之後,到哪裡都會發光,哪怕是來到萬里之外舉目無親的嶺南,源氏後人依然人才輩出,甘和茶創始人源吉林、近代「染料大王」源龍章、香港上世紀最大的戲院——「太平戲院」掌門人源吉翹、香港知名企業——「半圓球紡織實業公司」創始人源秉彝等都是霄鄉源氏後人。

源吉林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始創甘和茶,這是一種涼茶類中成藥,可以疏風清熱,解暑消食,生津止渴。用於感冒發熱,頭痛,骨節疼痛,食滯飽脹,腹痛吐瀉。

當時為了打開銷售局面,源氏家族把握時機,突出甘和茶的特點,使出「夏季贈飲」的絕招,在珠江三角洲一帶,採取試飲、贈飲施茶。即仿效賑災施粥的做法,派出員工在珠江三角洲城鄉一帶和路邊茶亭歇息處,將煲好的甘和茶免費請過路人飲用,並贈送少量成品,同時把廣告招紙到各地張貼和散發,持之以恆。

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廣東南海、佛山一帶發生瘟疫,源吉林家族動員一切力量,贈飲送藥,以甘和茶救治了很多人。甘和茶打開局面,銷到廣東、湖南等地。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甘和茶的銷售量呈直線上升,達到20萬盒以上,逐漸銷往海外。

今天在香港上環的街邊,甚至還有一家從1906年就開始賣甘和茶的老店。

源氏後來回到家鄉設廠,廠址就是原來的霄南小學,如今走進村中,也能聞到空氣中飄散著一股涼茶的甘香之氣。

霄南村不大,村中歷史古蹟總體也不算太多,但除了幾座宗祠外,還有一些值得一看的地方,這是村中的龍章花園,來龍去脈未知。

東門一帶還保存著一段古老的城牆和石階梯,頗有一些古味,其實霄南村當年不僅有城牆,周邊還有護城河,村莊猶如一座城堡,先祖源潛夫將此地取名「堅城鄉』,意為「比南涼城更堅固」,不過如今的護城河都變成了池塘。

村中石板路遍布,與一般的嶺南村落並無大異,在源吉林故居附近,有兩口古井,相隔數米,一口為方,一口為圓。

為何一方一圓,據說這兩口古井是源氏先人遷徙到霄南之後,為紀念祖先曾在青海日月山附近居住,一方一圓代表日月山,這兩口古井已有740多年的歷史了。

歲月滄桑,眼前一切早已物是人非,這裡的村民穿著普通的漢服,說著地道的白話,飲食和生活習慣也與當地人並無不同。

哪怕是村中的景物也與嶺南村落無甚大異,但誰能想像這些村民的祖先,卻是曾遊獵於大興安嶺森林和放牧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鮮卑人呢?誰能想像這些當年馳騁冰雪草原的北方硬漢,卻不遠千里隱居於這南方的水鄉呢?

1999年5月13日至26日,霄鄉開診所的醫生源可受全村源氏族人的委託,專程到鮮卑族的發源地——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旗嘎仙洞尋根祭祖,成為第一位廣東鮮卑人後裔到嘎仙洞祭祖的。圖中的樹皮屋「仙人柱」,正是鮮卑祖先的民居式樣。

今天,鮮卑族作為一個名聞遐邇的民族已經消亡,但在歷史書籍中,我們仍能找到慕容氏、獨孤氏、拓跋氏、源氏等等曾經顯赫的姓氏。

經歷千年的歷史,這個遊牧民族的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最終化作了嶺南村落中的一樹紅花。

其實有意思的是,廣東還不止這一個鮮卑人後裔村落,在廣東肇慶白土鎮的幕村、大旗村、中崗村,集中生活著鮮卑慕容氏後裔。據說他們的祖先是因為逃避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迫害,不斷南遷,到了明朝初期,慕容氏輔佐過朱元璋建立王朝,但後來朱元璋又對其進行迫害。慕容氏不得不再往南方遷徙,並且還改了姓氏,有的改姓慕或穆,有的改姓容,最後定居在了肇慶。

說起鮮卑族的消失,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北魏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孝文帝是一個堅決的漢化者,他在位期間,強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例如,明文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話,禁止穿胡服,一律改穿漢人服裝,鮮卑貴族們全部改漢姓,拓跋氏改姓「元」,拔拔氏改姓「長孫」,獨孤氏改姓「劉」,賀賴氏改姓「賀」等等,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孝文帝的這種極端漢化行為,肯定會得到鮮卑人的極力反對,孝文帝的太子就反對這種極端的漢化改革,孝文帝甚至不惜處死了太子。

假如不是孝文帝的極端漢化,鮮卑人會不會消失呢,歷史不容假設,鮮卑已經成為歷史民族,如今我們只能在史書和歷史故事中找到鮮卑祖先的光輝歷史,卻未曾想到,在千里之外的嶺南,居然還保存著一座完整的鮮卑人村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