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不願意參加諾貝爾獎,為何不讓梁啓超參加,還說他不配

文化小弟 發佈 2020-04-16T19:56:43+00:00

諾貝爾獎迄今為止,仍是最高榮譽獲得獎項,在諾獎目前,我國第一個獲得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作家慕言。而魯迅有機會參加諾貝爾獎,為何不僅拒絕了參加,而且還貶低梁啓超不配參加呢?1927年春天,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到中國西北邊疆考察。斯文來到中國後結識了北大國文系教授劉半農。

諾貝爾獎迄今為止,仍是最高榮譽獲得獎項,在諾獎目前,我國第一個獲得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作家慕言。而魯迅有機會參加諾貝爾獎,為何不僅拒絕了參加,而且還貶低梁啓超不配參加呢?

1927年春天,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到中國西北邊疆考察。

斯文來到中國後結識了北大國文系教授劉半農。而作為瑞典人的斯文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人之一,也是提名候選人之一。在中國這段時間,對於中國的文化了解越深,也知道當時魯迅對中國文學和社會有較大的影響,想讓魯迅參加這次諾貝爾文學獎的競選,對於一個外來人的斯文,只能求助在中國的朋友劉半農先生,讓他轉達給魯迅先生。

劉半農聽後當然高興,畢竟這是一種榮譽,一種光榮。劉半農將斯文想將魯迅提名的緣由轉達給魯迅,魯迅卻一口回絕了。魯迅說,我還不夠格,非常感謝對我嘉獎,不過在文學這塊,我的功底還很差,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太多,我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水平。而且提到自己翻譯的小說《小約翰》的作家就沒有被提名。

言外之意就是荷蘭作家凡·伊登都沒有得到,我差遠了。不過在婉言拒絕時,卻說了梁啓超先生不配被提名諾獎,也不配參加。

魯迅為何在回信上直接貶低梁啓超,我們不得而知。

魯迅與梁啓超相差7歲,卻經歷了同樣生命時長的歲月。梁啓超比魯迅早七年出生,而魯迅比梁啓超晚七年去世。同時代的人,一起經歷了最動盪的年代,不過彼此沒什麼交集,無論文化和思想上都沒有什麼交集。

作為同時代的人,都有機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而魯迅拒絕了後,而作為中國人另一個被有機會提名的是梁啓超,卻被魯迅否決了。

周樹人的弟弟周作人曾這樣貶低梁啓超:"洋人之暗於東亞文藝與中國的藝文人士之缺少自知之明,為周知的事實,因此愚對於這個榮譽問題不能不略有懷疑。我所不能解定者即梁君(梁啓超)到底是否一個文學家?夫梁君著作之富,與其'筆鋒常帶情感',海內無不承認,但吾人翻開《飲冰室全集》,雖處處可以看到帶情感的筆鋒,卻似乎總難發現一篇文學作品,約略可以與竺震旦(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中國名字)之歌詩戲曲相比擬。所以我縱亦希望梁君之能夠運動到該獎金以為吾國民族爭光,唯對於梁君是否一個文學家這個問題尚未能解決,故不能不抱一部分的悲觀也。"

在周作人的眼裡,梁啓超不是一個合格的文學家,更像一個政治家。他沒有一部作品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的作品相提並論。然而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則是法國的哲學家亨利·柏格森。他憑藉《創造進化論》獲得這一獎項。

一位哲學家的書籍,斬獲了文學獎中最高榮譽的諾貝爾獎項。那作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的梁啓超,真的沒有資格參加當時的諾獎嗎?

本以為梁啓超和魯迅能夠打一場隔空對罵的"筆水架",即使和魯迅打不起來,也可以和他的弟弟周作人來一場,讓吃瓜群眾解解乏,結果在周作人發表這份言論時,梁啓超早已去世。

一場文學的辯證就此錯過,你們認為魯迅的做法對不對?周作人的說法對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