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結束200年後,萬曆皇帝為何給方孝孺等人平反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1-10-06T20:49:02+00:00

靖難之役結束後,明朝皇位發生了乾坤大挪移——從原先的太子朱標一脈轉移到燕王朱棣一脈,燕王朱棣的子孫把持大明江山,直至明帝國滅亡。

靖難之役是改變明朝歷史的內戰。靖難之役結束後,明朝皇位發生了乾坤大挪移——從原先的太子朱標一脈轉移到燕王朱棣一脈,燕王朱棣的子孫把持大明江山,直至明帝國滅亡。當然,也正是由於朱棣一脈的子孫成為明朝皇帝,從永樂到隆慶一朝,明帝國對建文皇帝及其大臣平反這件事一直是明朝的「政治禁區」,除了明仁宗朱高熾釋放了建文時期的大臣家屬,明帝國政府一直沒有給靖難之役後被朱棣殺害的建文朝大臣徹底平反。畢竟給建文一朝徹底平反就是否定朱棣登基的合法性。

然而,到了明朝萬曆皇帝時期,也就是靖難之役結束200年後,萬曆皇帝突然給建文朝的大臣平反。萬曆皇帝的做法包括:下旨將方孝孺因罪貶黜到邊疆的1300多名後代全部釋放,給予正常的公民權。並恢復建文朝的年號。至此,萬曆皇帝完成對建文君臣這一「明朝政治禁區」的平反,民間談論建文一朝不再是政治忌諱。

那麼,萬曆皇帝為何給「明朝政治禁區」建文君臣平反呢?

上圖_ 靖難之役

第一,萬曆皇帝第一次給建文君臣平反是萬曆皇帝登基後不久,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建議下下詔祭祀為建文帝殉難的大臣,此舉有鞏固張居正權利,穩定人心的作用。

提到張居正建議萬曆皇帝祭祀建文君臣這件事,我們不得不注意嘉靖皇帝中後期到萬曆皇帝初期,明朝中央行政體系的「主旋律」——黨爭。

嚴嵩開起了明朝中後期「黨爭」的潘多拉魔盒。嚴嵩打敗潛在的政治對手夏言等人,內閣次輔徐階想盡一切辦法打敗了嚴嵩和嚴世藩。隆慶皇帝登基後,高拱打敗徐階。萬曆皇帝在位初期,張居正聯合太監馮保打敗了高拱。

從嘉靖中後期的嚴嵩打倒夏言、曾銑,再到萬曆皇帝初期張居正打倒強力反腐的內閣首輔高拱,明朝的黨爭持續了多年。從正面意義看,黨爭對於內閣首輔本人而言鞏固了權利,消除了政敵,為內閣首輔施政掃除了障礙。但從負面影響看,頻繁的黨爭嚴重損耗了朝廷的行政效率,讓滿朝文武只注重個人權勢,不注重江山社稷。

上圖_ 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肅卿,號中玄

隨著張居正打敗高拱,成為明朝的實際掌權者。張居正就得以「完全正面」的形象展現在滿朝文武面前,為了鞏固自身權利,穩定人心,贏得更多人對張居正改革的支持,張居正就建議萬曆皇帝祭祀建文君臣,並以萬曆皇帝的名義下詔,祭祀建文君臣。

建文一朝的大臣——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人有什麼「優良品格」?從明朝倡導的程朱理學角度看,方孝孺等大臣誓死忠於建文皇帝,屬於「為國殉難」的人,這很符合程朱理學的思想。因此,張居正給建文君臣平發,並祭祀建文君臣的意義就很明顯了:張居正希望滿朝文武像方孝孺死忠於建文皇帝那樣,死忠於張居正和萬曆皇帝,進而支持張居正的改革。換句話說,張居正想通過給建文君臣平反這件事情,凝聚人心,進而消除改革在政治上的反對聲音。

上圖_ 張居正改革

當然,站在歷史的角度看,方孝孺雖然氣節被後世稱讚,但其做法值得商榷。方孝孺死忠於皇帝個人而非國家,如果方孝孺能投靠朱棣,其很有可能被明成祖所重用。投靠朱棣的建文舊臣為數不少,諸如夏原吉、楊溥、楊榮、楊士奇等人都在永樂年間被明成祖重用。如果方孝孺能像魏徵那樣有靈活的頭腦,在永樂年間新的政治舞台上施展其才能,方孝孺的人生或許會大不一樣。

總而言之,方孝孺是一個大學者,而非大政治家。

上圖_ 張居正書法

第二,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主動釋放方孝孺的後代,並恢復建文一朝的年號,有萬曆皇帝贏得人心,鞏固皇權,號召大臣「學習方孝孺」忠君愛國,凝聚了清算張居正之後一度離散的朝臣人心。

1582年,張居正去世。由於張居正生前幾乎將萬曆皇帝的皇權徹底架空,有排斥異己發號施令,唯我獨尊。在張居正去世之後,萬曆皇帝和反對張居正的大臣很快掀起了清算張居正的浪潮。張居正差點被鞭撻屍體,其家屬被流放。

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被歷史學界詬病頗多,認為此舉是明朝喪失最後改革的機會,由盛轉衰的重大預兆。但是,在萬曆皇帝本文的角度看,要想樹立萬曆皇帝的皇權,萬曆必須清算權臣,這是歷朝歷代皇帝大多採用的做法。

上圖_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

通過清算張居正,萬曆皇帝鞏固了自身權勢。在張居正之後,朝廷再也沒有像張居正那樣能架空皇權,單獨發號施令的大權在握的內閣首輔了。像申時行之類的內閣首輔都小心謹慎,生怕得罪皇帝。

為了避免朝臣中出現「張居正第二」,號召大臣們 「忠君愛國」,萬曆皇帝就通過釋放方孝孺後代,恢復建文年號的行動,讓越來越多的朝臣團結到萬曆皇帝周圍。整體來看,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行動在朝堂上引發了支持張居正大臣的非議,一度引發朝臣人心離散,但萬曆皇帝通過釋放方孝孺後代,恢復建文年號的舉動又讓自己贏得了朝廷絕大多數大臣的支持。樹立萬曆皇帝自身的「正面形象」,並藉此舉全面鞏固皇權,確立萬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上圖_ 萬曆皇帝,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由於萬曆皇帝通過釋放方孝孺後代,恢復建文年號的做法全面鞏固了皇權,在萬曆皇帝統治的中後期,朝廷再也沒有出現內閣首輔專權和宦官專權的局面。

即便萬曆皇帝在後期不出深宮,很少上朝理政,萬曆依然將皇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就和萬曆皇帝釋放方孝孺平反,號召大臣們像方孝孺忠於建文皇帝那樣忠於萬曆皇帝本人密切相關。

上圖_ 萬曆年間的明朝官員

第三,萬曆皇帝給方孝孺等建文大臣平反,恢復建文年號,其距離靖難之役過去200年,朱棣一脈掌握明朝皇權也有200年,其皇位傳承固若金湯。即便萬曆皇帝給建文平反,明朝也不可能出現所謂的「建文餘黨」舉兵造反,推翻萬曆。

靖難之役結束後,明朝給方孝孺等大臣徹底平反,恢復建文年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明成祖本人就是踏著方孝孺等明朝建文舊臣的屍首和鮮血登上了龍椅,明成祖自然不可能給方孝孺平反。明仁宗朱高熾心地寬厚,同情方孝孺的遭遇。

但由於其皇位的合法性來自於明成祖的靖難之役,明仁宗只能釋放方孝孺的部分家屬,並在私下稱讚方孝孺為忠臣,明仁宗不可能在公開的場合下詔給軒方孝孺為徹底平反,恢復建文年號。

上圖_ 朱祁鎮(1427—1464),即明英宗

到了明仁宗的孫子,明英宗在位期間,明英宗朱祁鎮釋放了建文皇帝被關押多年的兒子朱文圭。但明朝皇帝出於承認靖難之役合法性的考慮,始終無法公開而徹底的對方孝孺等人徹底平反,並恢復建文年號。明朝對建文君臣「公開不承認,暗中作調整」的做法持續了多年。

嘉靖皇帝登基後,明朝內憂外患不斷,再加上明朝內閣黨爭不斷,嘉靖皇帝無力顧及給方孝孺平反,恢復建文年號一事。隆慶年間,明朝內閣黨爭持續,隆慶皇帝的注意力又在革除嘉靖晚年的弊政上,自然無力顧及方孝孺平反,恢復建文年號一事。直至萬曆皇帝登基,並借清算張居正一事全面鞏固皇權後,萬曆皇帝才敢對方孝孺等建文朝臣平反,釋放其家屬,並恢復建文年號,承認建文帝的合法地位。

上圖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樂皇帝

站在萬曆皇帝的角度看,明朝從永樂直至萬曆時期,皇位已經在朱棣一脈傳承了200年。朱棣一脈掌握明朝皇位是無可爭議的既成事實。再加上建文皇帝早已絕後,民間壓根不可能有所謂的「建文餘黨」舉兵造反推翻萬曆,即便有「建文餘黨」聯合朝臣推翻萬曆,除掉張居正影響力的萬曆也能輕鬆鎮壓所謂「建文餘黨」的謀反。

在皇權全面鞏固,朱棣一脈把握皇權200多年早已成為既成事實的政治背景下,萬曆皇帝就能主動釋放方孝孺的後代,並恢復建文年號。

上圖_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

第四,明朝大臣上書建議萬曆給方孝孺和建文平反,有暗示萬曆皇帝將皇位傳給長子朱常洛的情況。

萬曆皇帝下詔給方孝孺和建文皇帝平反,這其中離不開明朝大臣的努力。而明朝大臣建議萬曆平反建文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希望萬曆皇帝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樣,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而非立三子朱常洵為太子。

萬曆皇帝有8個兒子,其喜歡三子朱常洵,疏遠長子朱常洛。萬曆一度要立朱常洵為太子。

但是,在滿腦子儒家思想的大臣們看來,皇位傳承必須延續「立嫡長子」的傳統,沒有嫡子就得立長子。皇帝立太子必須立長子朱常洛。這就引發了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國本之爭。

上圖_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即建文帝

為了讓萬曆同意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的建議,明朝大臣就給萬曆皇帝提建議,給建文皇帝和方孝孺徹底平反,因為建文皇帝是朱標的兒子,明太祖早年立朱標為太子,朱標去世後立朱標的兒子為皇太孫名正言順。

通過對建文皇帝的平反,承認建文帝合法性,萬曆時期的大臣就希望萬曆皇帝能像明太祖朱元璋立朱標和朱允炆一樣,立長子為朱常洛為皇太子。而萬曆皇帝對建文皇帝的平反從皇位傳承的角度看也體現出了萬曆逐漸認可大臣,立長子為太子的建議。最終,萬曆皇帝正式下詔立朱常洛為皇太子。

上圖_ 明朝萬曆年間的聖旨

總而言之,萬曆皇帝給方孝孺和建文皇帝平反,並恢復建文年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既有張居正鞏固權力,推行改革的原因,又有萬曆皇帝在清算張居正後凝聚人心,鞏固皇權,樹立萬曆「正面形象」的原因,還有萬曆認可長子為太子的原因。

但不管是什麼原因,萬曆皇帝給建文君臣平反這件事,認可了建文皇帝在明朝當皇帝的合法性。

作者:貞觀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