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澍雨: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陶藝展縱覽

藝術品牌 發佈 2020-04-14T07:09:58+00:00

2019年9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陶藝作品展在江西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了本屆全國美展陶藝展區的入選作品274件,其中進京作品30件,含獲獎提名作品8件。

2019年9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陶藝作品展在江西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了本屆全國美展陶藝展區的入選作品274件,其中進京作品30件,含獲獎提名作品8件。王傑的《曖昧》獲得本屆美展銅獎。儘管此次展覽作品數量不大,但由於立體作品居多,展覽的體量很大,各種類型的作品展陳在中國陶瓷博物館兩層展廳之中,非常震撼。觀眾穿行於作品之間,作品與受眾的距離被拉近,陶藝所具有的天然的親近感被煥發出來。陶藝自上屆全國美展開始單設展區,這是中國當代陶藝的新發展所致,也使陶藝與設計、雕塑、繪畫等美術門類拉開了距離,更加強調陶藝本體語言的運用與創造。此次展覽展現出當代中國陶藝創作的生機活力,也帶動了關於中國陶藝現狀新的思考與討論。

一、傳統陶瓷語言的當代轉化與運用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積澱的深厚根基為當代陶藝創作提供了強大支撐,中國的當代陶藝家始終在挖掘、利用傳統藝術資源進行創作。此次展覽中,無論是作為陶藝展區承辦地的景德鎮,還是黑陶、白瓷、青瓷等傳統陶瓷產區,都有相應的新類型作品出現。其地域傳統形成的特色語言運用到展覽作品當中,成型方式與色釉裝飾等工藝手段的應用,使得不同產區進行燒制和創作的作品自然地帶上了地域的烙印。如何轉化傳承已有的陶瓷傳統也成為近期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展覽之後,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鍾蓮生髮表了《給中國陶瓷界的一封公開信》,明確指出官方主導的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陶藝作品展中,明顯受到西方藝術影響的現代陶藝作品成為主流,並對現代陶藝一家獨大,中國傳統陶瓷元素嚴重缺失的現象提出了批評。進而引發有關陶瓷藝術當代發展的多回合論爭,目前還在持續討論之中。誠然,傳統藝術必須得以傳承,這是前提,但要經過當代轉換與運用才能創造出新的風格,這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簡單地將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傳統與當代的觀念變化對立起來都是不可取的。問題可以討論,要明確討論的目的是為了推動藝術的發展,而不是靠著全國美展蹭熱度、喊口號、製造影響。這個時代需要有人敢於擔當、敢於發出聲音,但更需要執著的實踐者埋頭苦幹、潛心創作。


王傑(浙江) 曖昧 陶藝 80×70×50厘米


二、多元並包的當代陶藝風格

  此次陶藝作品展品類豐富、風格多樣。中國美協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中國美協陶瓷藝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白明等專家表示,展覽入選作品體現了陶藝創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青年陶藝家的大量參與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創造力。與上屆全國美展相比,參展作品延續已有陶藝類型同時,出現更多新發展。

  在此次展覽作品中,主題創作依然占有一定比例。以陶瓷為材質進行主題創作,與其他美術門類相比顯然沒有優勢。陶瓷成型的工藝要求限制了客觀造型的發揮,使陶瓷能夠表現的題材相對狹小,同時器物類作品只能間接地隱喻時代主題。這類作品在展覽中仍占有一定數量,以陶瓷雕塑形式的人像作品為代表,表現重要的人物形象與社會圖像。

  陶瓷雕塑作品的類型隨著成型技術的發展,更加豐富。上屆全國美展金獎作品孟福偉的《生死時速》表現汶川地震的救災場景,運用陶瓷雕塑形式,主題鮮明,手法純熟。這屆的陶瓷雕塑作品還沒有如此突出的作品。孫睿的作品《山海經——夢遊蒼穹》極致展現了雕塑成型工藝的高度與難度。胡敏的作品《鴻鵠志》發揮陶土的質感,造型樸實、語言單純。尹航的作品《同體》,則是精緻的瓷塑,白瓷瓷質的美感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作品構成了陶瓷雕塑的不同探索方向。

  陶瓷繪畫是陶藝的重要門類,代表著中國傳統陶藝的藝術高度,專於陶瓷繪畫的藝術家活躍在各個陶瓷產區與藝術院校,在當代陶藝創作中仍然占有重要位置。進入此次展覽的純陶瓷繪畫作品所占比重較小,新的技術處理使陶瓷繪畫的形式語言得到新發展,也與傳統青花粉彩等繪畫方式拉開了距離。同時並置展陳的王樂耕作品《雨像》呈現出油畫效果,戴清材、李梓欣的作品《青綠文本》則呈現出傳統中國山水畫的意趣。這些作品的細節也都體現出陶瓷繪畫材料的特質。另外,陶瓷繪畫作為裝飾手段也融入其他類型的陶藝創作中,成為作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器物類作品是傳統陶瓷中的大類別,從手工藝到現代大工業生產,器物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且形成穩定的審美範式。展覽作品中,有一部分器物延續了已有的青瓷、黑陶、紫砂等代表性的傳統風格,在此基礎上尋求形式語言的新變化,做出新的嘗試和探索。另一類由傳統器物創作生髮演變出的現代陶藝作品,不再恪守經典的器物範式,融入更多新手段。審美上也力圖打破已有的傳統風格,既與工業陶瓷的設計生產拉開了距離,又不局限於傳統手工藝的拉坯注漿等工藝成型方式,手法更為綜合。王傑的作品《曖昧》,體現出當代社會審美的新追求,其技術因素很特別,看似單純,卻有一種神秘感,耐人尋味。熊開波的作品《鼎興中華》則象徵性地表現了中國氣象的時代主題。

  偏於裝置與觀念類作品在此次展覽中也很突出。但與現成品等其他類型裝置作品比較,陶瓷材料的特殊性限制了展示方式的自由度。比如《低頭族》雖為裝置作品,但依然是以寫實造型為手段結合傳統工藝方式來表現社會生活。郝振瀚的《脆弱的誘惑》採用裝置形式探尋陶瓷材質的觀念表達。觀念類作品更加注重材料語言的發揮,陶藝家歷來迷戀於材質的模仿,以陶瓷材質再現、模擬其他材質,這是一個重要的類別。孫月的《中國新化石》是將與當代社會生活發展相關的材料標本以陶瓷形式燒制表現。王國棟的作品《不能忘記的》則表現出了紙雕塑的質感。裘娜娜的《童志浮生》對書的逼真再現凸顯出燒制工藝的高度與難度。


  綜合來看,展品形成多元類型的陶藝創作格局,一方面離不開傳統資源的延展轉化,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新技術手段的創造性運用。


王國棟(黑龍江) 不能忘記的 陶藝 150×100×50厘米


三、新技術手段帶來新推動和新問題

  繁複的作品樣式給作品的展陳方式帶來新的挑戰。除去極少的作品可以上牆懸掛外,大多要放在展台上展示,造成展場比較雜亂的印象,這使得作品的展陳很難獲得最佳的觀看方式與角度,而這恰恰是藝術家創作時非常注重的。當代陶藝作品,有的側重於裝飾與表面肌理效果,有的強調展示造型的相互組合關係,有的則強調觀眾穿行其間的參與與互動。現代美術場館的設計缺乏對陶藝展陳的考慮,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也沒有體現出專業陶瓷展館的優勢。由此可見,陶藝作品展示也是新出現的、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隨著科技進步,展覽作品創作手法極大豐富,綜合材料和3D列印技術、電子雕刻技術有了較成熟的運用。新的技術手段不斷打破陶瓷工藝的束縛,使原來不能成型的得以成型,不能燒制的從容燒制。技術更新帶動當代陶藝創作的多元格局,也帶來新問題、新挑戰。材料、工藝的約束造就了陶藝獨有的藝術魅力,泥土經過人手的陶造與火的歷練,質變升華為藝術。人在成型、燒制的過程中起到決定作用,而過多的電子技術、科技手段的介入,割裂了傳統陶藝當中人與泥土、與器物之間順暢的關係,離開手工勞作的創造,人的價值如何體現?陶藝何以成為陶藝?陶藝語言之所以能夠獨立存在,離不開人的精神創造與手工勞作,技術只能是輔助手段。如果當代陶藝家僅僅將技術的創新作為藝術實踐的方向,就背離了藝術規律,這也是當代陶藝發展中應該警醒的。


陰澍雨 本刊欄目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0年第1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