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時代,BBA憑什麼能比特斯拉更豪華?

童濟仁汽車評論 發佈 2020-04-27T15:25:15+00:00

傳統汽車品牌不可能做到」不惜代價「,行業轉型,也註定了帶著鐐銬起舞,更需要遠見、決心與時間。油改電,只是暫時的妥協?從去年開始,傳統汽車品牌的首款電動車逐漸交付了。與特斯拉形成直接競爭關係的,仍然是豪華品牌們。所以,我們重點關注的也是德系三強BBA的產品節奏。這三家德國車企的思路

我們常說汽車電動化,不如說汽車電氣化。在電動轉型的道路上,汽車行業還將經歷「軟體定義產品」的變革期。「油改電」只是一種妥協,很多產品願景仍需要在純電平台,以及全新的電子電氣架構上實現。

面對特斯拉的咄咄逼人,傳統豪華品牌更要謹慎了。如果想轉型成功,既需要遠見與決心,也需要股東支持、資本傾注,缺一不可。

特斯拉Model 3賣瘋了,3月出貨量過萬,已經殺到了國內豪華中型車榜單第二,僅次於奔馳C級。

我們曾提到,當價格和續航里程不再是「攔路虎」,電動車與燃油車將正面交鋒。此時,電動車的產品體驗優勢才有可能被消費者認可,而隨著技術更迭,電動車的產品體驗會一路向上。

傳統汽車品牌需要慎重考慮了,如果僅僅以燃油車抵禦電動車的攻勢,屬於守舊打法,所以,還需要儘快推出對等的電動產品相抗衡。

雖然電動車的門檻看上去不高,但某些核心技術仍具備相當高的壁壘,仍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積累。畢竟,特斯拉用了10年時間,才把電池技術、晶片技術以及製造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傳統汽車品牌更換戰場,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輕鬆。

2020年,汽車行業正遭遇至暗時刻,現金流成巨大挑戰,降本增效仍是行業內的主旋律,新能源研發投入的節奏可能就此放緩。在追擊特斯拉的道路上,有可能又慢了一步。

船大難調頭,傳統汽車品牌在轉型中受到的掣肘比較多,一方面,要保證現有燃油車體系的銷量基盤,另一方面,要在有限的資源下高效地完成電動技術的積累。既要賣車盈利,又要花錢研發,這個天平要做好,因為年報要給股東做交代,要麼就下台。

特斯拉可以連年虧損,但仍然架起了高估值,跑著往前沖。傳統汽車品牌不可能做到」不惜代價「,行業轉型,也註定了帶著鐐銬起舞,更需要遠見、決心與時間。

油改電,只是暫時的妥協?

從去年開始,傳統汽車品牌的首款電動車逐漸交付了。

與特斯拉形成直接競爭關係的,仍然是豪華品牌們。所以,我們重點關注的也是德系三強BBA的產品節奏。

這三家德國車企的思路基本一致,設立獨立的電動車品牌,第一款電動車均是SUV。比如,奧迪有e-tron,奔馳有EQ,寶馬有i系列。

橫向對比這三家,奧迪可能是壓力最小的,因為其背後有大眾集團。正如當年執念於MQB平台一樣,大眾在MEB平台上傾注的心血也足夠決絕。奧迪後續推出新車,完全可以「借雞生蛋」。

奔馳、寶馬自成體系,沒有大樹乘涼,其新能源戰略需要獨立完成,難度也增加了一個level。

2018年9月,奔馳EQC全球首發,定位於純電動中型SUV。很遺憾,作為奔馳第一款純電動車型,EQC仍然是「油改電」而來,無論從外形尺寸,還是底盤結構來看,幾乎可以認為是GLC的電動版。

結果是,奔馳EQC的出場並不驚艷,銷量也表現平平。

後來的奧迪e-tron、寶馬iX3,其實都是「油改電」的產品。藉助現有的燃油車平台,進行適應性調整,放入電機、電池,可以理解為,這是傳統豪華品牌成本最低、最直接、最高效的解決方案。

理論上說,「油改電」是一個暫時性策略。

按照奔馳的規劃,EQC是試水的第一代產品。已有諜照流出的EQA、EQB是1.5代產品,基本藉助於GLA和GLB的平台進行改造,仍屬於「油改電」。

可能在2021年以後,奔馳才會有純電平台的產品上市,來自於傳說中的MEA平台,最先可能是2款轎車EQE和EQS,對應的轎車級別預計是E級和S級。

之前的產品規劃如此,但暫時不清楚,受行業停擺影響,奔馳在MEA平台上的產品節奏會不會推遲。

戴姆勒集團的業務體系不只有汽車,涉及範圍較廣,但寶馬集團對汽車業務的依賴相對更大,所以,寶馬對於新能源轉型,更迫切,也更彷徨。

寶馬絕不是一個「後知後覺」的角色,i3和i8皆是上一輪技術競備的產品,對電動技術有所積累,但就目前的產品節奏而言,有一種「起大早、趕晚集」的感覺。

今年3月首度亮相的寶馬i4,外觀相當驚艷,但其車身輪廓與3系相似,基於CLAR平台打造,可以認為是3系Coupe的電動版,本質上還是「油改電」車型。

iX3「油改電」,大家並不怎麼錯愕,但i4仍然採用「油改電」的方式,有點出乎意料。

我們猜測,這是寶馬當前轉型策略的一種妥協,「油改電」雖然保守,但與燃油車共用很多零件,成本更加可控,研發效率也很高。

近幾年,行業波動,這是寶馬收緊口袋的一種做法,嘗試用「油改電」的方式滿足消費者。至於是否一定要推出純電平台,考慮到成本支出,寶馬在舉手投足間有些猶豫。

電動車與燃油車相比,真的只是驅動形式的不同嗎?顯然不是,也正因為產品區別是多方面的。所以,電動車的競爭,最終還是會落腳到電動平台的競爭上來。

為什麼說純電平台很重要?

在燃油車時代,造車平台的歸宿,其實就是模塊化架構思路。

只是說,電動化浪潮來襲,模塊化的思路更加明確了,也更加符合電動車零件少、模塊化集成的優勢了。

從工程的角度來說,車身架構分為前端、中端和後端三個模塊。前端模塊主要指前艙部分,需要考慮動力系統、懸架和轉向等部分;中端模塊是駕駛員和乘客所在的區域;後端模塊涉及到後備廂、後懸架等布置形式。

在過渡期,「油改電」是一個兼容的做法。但是,如果僅僅只是換掉發動機和油箱,並對電機和電池進行適應性布局,在電動車輸出性能和續航里程等方面的提高相當有限。

與燃油車相比,電動車具備兩個「矛盾點」,電機小,電池大。

一般而言,在原發動機艙布置電機,空間比較靈活,而且通過前後電機的組合,可以實現多種驅動形式的切換,同時,不需要傳動軸和排氣管,中間通道可以抹平。

但電池的體積比較大。畢竟,電池能量與體積的比值,明顯低於汽油能量與體積的比值,而且長時間內無法跨越式突破。燃油車的油箱可以布置在後端模塊,可以是第二排乘客的座位下面,電池也可以布置在這個地方,但要求電池的形狀需匹配,且可放置的容量明顯太少。

所以,在純電平台上,電池組基本需要平鋪在乘員艙地板下側。即使「油改電」,對燃油車平台進行優化修改,其方向之一也是要解決地板平鋪電池的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一方面,電池組具有一定的高度,可能會侵占一定的垂直空間。另一方面,電池存在於中端模塊,與前端、後端相連需要採取新的接口方式,為了避免電池受到直接擠壓,還要求載荷傳遞路徑要沿著電池兩側的門檻梁,底盤結構需要重新設計。

可以想見,燃油車平台與電動車平台的差距還是很大的,設計的側重點不同,在兼容上存在困難。所以,多數車企認為,「油改電」只是一個過渡方案,最終還是要開發出真正符合電動車架構邏輯的「新平台」。

最大的難題是成本與時間。長周期、高投入,電動平台的研發是一筆高昂的支出。那麼,在當前行業低迷的情況下,要麼需求聯合開發、平台共享,要麼暫時停留在「油改電」階段,在現有平台上緩慢優化。

需要注意的是,隨電動化而來的,還有智能化。在很大程度上,電動車的產品體驗優勢,是由智能化貢獻的。OTA升級、自動駕駛輔助是兩個最典型的方向。

這裡需要引入另一個概念:電子電氣架構。

在燃油車時代,汽車的差異化更多地集中於硬體層面,比如大排量發動機、多檔位變速箱、底盤懸架結構。而在電動車時代,汽車的差異化會被重新定義,因為硬體層面的差異已經到達上限,不同品牌之間的硬體差異正在被拉平,軟體層面的差異化反而是新的制高點。

德爾福最早提出了汽車電子電氣架構(EEA),以劃分不同功能域的方式來集中控制不同的ECU,一般由五個大域組成,分別是車身與便利系統、車用資訊娛樂系統、底盤與安全系統、動力系統,以及高級輔助駕駛系統。

最開始的時候,ECU只需要控制發動機工作,但隨著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ECU的數量也在快速增加。當面對自動駕駛技術時,對算力的需求已經不再是之前的量級了,傳統的、分布式的電子電氣架構無法滿足需求。

為什麼這麼說呢?

1、在傳統的電子電氣架構下,由於是分布式布局,ECU的算力無法協同,還會互有冗餘;

2、分布式架構需要大量的內部通訊,也就需要大量的整車線束,成本和裝配難度都有增加;

3、不同的功能域相互獨立,可能由不同一級供應商提供,程式語言和邏輯算法甚至都不統一,幾乎很難做到統一維護與OTA升級。

在動力層面,汽車將從內燃機向電動機轉型;在產品層面,汽車將從機械化向電子化轉型。

電子電氣架構的設計思路得有所變化,這也將正式開啟汽車的軟體定義時代。主要方向是,架構思路需要從模塊分布式向中央集成化改變,提升效率,降低複雜程度,且不論是硬體製造的複雜程度,還是軟體開發的複雜程度。

在這一方面,特斯拉的做法值得參考。

特斯拉在架構設想之初,打破了「五個大域」的慣性模式,集成整合之後,其架構簡化為三個部分:CCM中央計算模塊、BCM LH左車身控制模塊、BCM RH右車身控制模塊。

理解起來有點「破圈」了,特斯拉的設計思路與計算機的體系結構相類似。馮·諾依曼將計算機的硬體劃分為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五大部分,英特爾的X86硬體架構在其基礎上進行了集中化演變,將計算機主板分為三大塊,分別是CPU、南橋晶片、北橋晶片。

特斯拉的電子電氣架構與之類似,但不完全一樣。

X86架構成就了英特爾,解決了個人計算機的集中算力問題,所以軟體設計才可以蓬勃發展;特斯拉在其電子電氣架構基礎上,要通過高算力的處理器,打造車載linux系統,在此之上,汽車軟體的發展空間很大,OTA功能才可以真正起到作用。

這也是特斯拉的野心,用軟體定義汽車,並不依賴於一級供應商,以主機廠的身份,將軟體核心技術握在自己手裡。

電動車時代,什麼才是豪華?

競技場忽然改變了,傳統豪華品牌原本積累的技術優勢,比如大排量發動機製造技術,要被淘汰了,產品競爭的評價標準也被改寫,時代真的要變了。

我們試著討論一下,傳統豪華品牌汽車為什麼可以賣那麼貴?品牌溢價是怎麼產生的?

品牌溢價的基礎一定是產品,產品在技術層面一定是領先的。

當我們想到豪華車,可能會想到其搭載的大排量發動機,動力足,提速快,一般品牌的汽車無法達到這樣的水準,畢竟,技術門檻和成本都擺在那裡的。但現在,即使在旗艦級轎車上,也會發現豪華品牌正在搭載小排量發動機了。

發動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豪華品牌在懸架結構、動力調校、內外設計、用材用料等方面,也會有技術優勢,還包括後期服務、品牌身份加成等,都會讓消費者覺得「貴」得值。

但是,產生高溢價的元素正在慢慢褪色。

一方面,隨著汽車製造技術的極大成熟,硬體層面的差距越來越小,成本越來越低,甚至於,電動技術使汽車的某些性能被輕鬆突破,比如零百加速能力;

另一方面,電動汽車帶來了很多新穎的產品體驗,尤其是智能化。無論是自動駕駛輔助,還是遠程控制、OTA升級,電動汽車幾乎都具備先天優勢。不僅僅是新平台、新架構帶來的衍生價值,單就維持強大算力所需的電力支持,也不是傳統燃油車的蓄電池可以充分滿足的。

特斯拉趟過了一條滿是荊棘的造車之路,他們付出了哪些代價,一定要把哪些技術握在自己手裡,其實已經打了一個樣板。架構、電池、晶片、製造,傳統汽車品牌朝著電動轉型,如上這些核心技術,都需要好好斟酌,該怎麼去掌握。

但很顯然,在並不擅長的領域做轉型,既需要培養大量的相關人才,也需要管理層的遠見,股東的支持,以及強大的執行力,甚至於,最好有一個蒸蒸日上的市場環境。

這些看起來都不容易。

據中信建投研報稱,按照特斯拉Model 3當前的國產定價,即使不含補貼,在其達成100%國產化後,各版本的毛利率均可以維持在40%以上。其中,後驅標準版的毛利率是42.6%,後驅長續航的毛利率是40.2%。再假設將毛利率固定為25%,特斯拉Model 3各版本其實還有7萬元以上的降價空間,完全可以下探到30萬元以內。

這樣的成本控制是相當恐怖的。電動車本身的模塊化集成度就高,特斯拉也在不斷地追求效率,降低製造成本。然而,傳統豪華品牌暫時還受困於高昂的前期平台投入,以及後期製造成本,需要慢慢補課,在特斯拉的成本優勢面前,品牌溢價更加難以維繫。

行業不必唱衰傳統豪華品牌,但如果只是拿出像EQC、iX3這樣的「油改電」產品,儼然無法阻擋特斯拉的產品攻勢。

卸去慣性,打破陳規,是時候,用「圈外人」的思維造車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