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27箱又64包!他們扛不動槍但扛起了文物,誓死守護不絕的文脈

大觀古今 發佈 2019-12-14T07:18:27+00:00

任何一國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故宮文物承載了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是我國數千年文化藝術之結晶,尤於學術方面關係非淺,即在世界文化上亦占重要之地位。

任何一國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故宮文物承載了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是我國數千年文化藝術之結晶,尤於學術方面關係非淺,即在世界文化上亦占重要之地位。

故宮中的文物,不僅僅是簡單的一件古董、文物,而是我們的國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它的價值是不可用貨幣來衡量的。



但在抗戰期間,為了保全故宮的文物,為了避免遭到日寇的破壞,無奈之下,故宮文物被迫進行南遷。

飛馳的列車、遠航的江輪、山路上的汽車、激流中的竹筏承載了萬箱國寶;

身軀柔弱、脊樑筆直的故宮人承載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

他們扛不動槍,但扛起了文物;

他們無力阻止國土淪喪,卻誓死守護這不絕的文脈。



或遭毀壞,或被掠奪,戰火中的文物逃不開這兩種命運。1860年圓明園的那場大火還在灼痛記憶,所以故宮博物館的金石學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

這一想法在今日看來,當時是明智之舉。但是在那個年代,卻遭遇到洶湧的反對聲浪。

面對重重勢力的壓迫,文物到底是遷還是留?

留下,可穩軍心;遷出,易散難聚。

「國家滅亡總有復興之日;文物被毀永遠不可復得」

所以文物南遷,也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主流意見。



1933年2月7日的晚上,北平全城戒嚴,故宮文物南遷計劃正式開始,由軍警護送到北京火車西站先運往上海,再轉運南京。

這次南遷的文物總計13,427箱又64包,附故宮一同最終運往南京的古物還有陳列所5,414箱,頤和園640箱又8包3件,國子監11箱。其中的珍品包括書畫近9000幅,瓷器2.7萬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還有《四庫全書》等各種文獻。

押運文物的故宮文獻學專家歐陽道達在《故宮文物避寇記》中描述道,「溯當日搶運文物出京工作,其倉皇急遽,如救焚拯溺,呼吸之際,間不容髮。」匆匆告別家人,約20名故宮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踏上迢迢南遷路。

最終在1936年,南京朝天宮文物庫房建成後,南遷文物五批均運達南京。



但事情發展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平淪陷,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南京也岌岌可危。

國寶又要開始繼續撤離,從南京分三路往西撤離:哪裡能避敵就去哪裡,三路文物隨戰局變換目的地。北路到西安(後遷至四川峨眉),南路到長沙(後來實際到了貴州安順),中路到漢口(後來輾轉到了四川樂山)。

在抗戰期間那些年內,不管是日機的轟炸、土匪的攔截、敵特的跟蹤,還是激流的衝擊、山道的險峻、生活的困苦,故宮人從未退縮。



在這些人的價值天平上,國寶的分量是絕對重於個體生命的;

在他們的身體里,流淌著胸懷天下、安貧樂道、通達生死的士大夫的血液。

當人們為故宮文物南遷所創造的奇蹟唏噓不已時,他們往往是最平靜的,只淡淡一句:「文物有靈。」

說真的,撤離文物的時候,這邊文物前腳剛撤,炸彈後腳就到,這樣說來,文物確實有靈;

但如若故宮人存一絲猶豫或僥倖,行動只消放慢半拍,文物還會剛巧躲過浩劫嗎?



當然其實最後故宮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抗戰結束後,竟然還有一次「南遷」,那就是蔣介石敗退台灣時,命莊尚嚴、那志良、梁廷煒等故宮人分3批帶走了總計2972箱文物,占南遷故宮文物總件數的22%,並在1956年成立台北故宮博物院。

從此人隔兩地,物各一方,縱然再多離愁和遺憾,又如何填平那一道海峽?

被南遷的這些故宮文物,除了耳熟能詳的大家作品之外,還包括了珍藏的清廷各部檔案,明清兩朝帝王錄、起居注等。故宮文物,包括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各個主要門類,都是不可複製的傳世珍寶。可以說包括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各個主要門類。


韓熙載夜宴圖

此畫在美術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古代工筆重彩的最高水平。


馮承素摹蘭亭序卷

此本在傳世摹本中最稱精美,體現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藝術風神,為接近原跡的唐摹本。


堇臨簋

堇臨簋腹部獸面紋簡潔洗鍊,簋耳卻十分複雜,生動的圓雕極為罕見。此簋原為清代內府藏器,曾藏頤和園。


金胎畫琺琉杯盤


進獻珍品

南遷文物數量之多,不可想像,其所肩負的政治文化使命不可估量。大量文物精品避寇南遷,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更為故宮文物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成立故宮博物院,使象徵皇權統治繼承性、合法性的清宮舊藏成為人民共有共享的文化財產,並賦予而且不斷強化著其民族文化血脈的新意義。



這兩天,偶然間看到了2020年版的《故宮日曆》,立刻收了。一是因為,2020年,庚子鼠年,故宮將迎來600歲大生日。二是因為,自帶熱搜體質的故宮,終於不走賣萌路線,認認真真地出了本書。

這本日曆的來頭很多人都知道。它最早問世於1933年,被評為當時的「頭號社交禮物」。梁實秋、俞平伯、周作人都是它的「粉絲」。在連續出版了五年後,因為種種原因,《故宮日曆》一度停版,直至2010年才又恢復。


復出後的《故宮日曆》,在版式、尺寸、裝幀上,參照民國版《故宮日曆》的樣子,不變的是象徵故宮的紅牆色,每年一換的是日曆上的生肖圖標。

按照慣例,每一年的《故宮日曆》都以生肖文物為主角。但2020年的這本,更似「關於故宮的小百科全書」。


編輯很用心地從整座占地112萬平方米、擁有8700多個房間的故宮中,精鍊了365個知識點,將600年的風風雨雨、宮中故事、帝王后妃的生活,一一裝入了這本寬10.8厘米、長17.7厘米、厚3.8厘米的「小紅磚」。



每一本《故宮日曆》猶如一本濃縮的中國文化藝術史,365張書畫、古籍、青銅器、瓷器等精美文物圖畫集於一冊,讓一本普通的日曆表現出歷史味道與藝術氣。


2020年,為庚子年,生肖鼠。鼠寓意財富與聰慧,子鼠開新業,又適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因此2020年《故宮日曆》選取表現鼠年與紫禁城的文物,各月以紫禁城建築布局為線索,勾勒出一幅有全景有細節、有歷史有文物、有人物有故事的日曆書。



一天一篇述說著有趣的歷史和故事,讓人通過它看遍了故宮,豈不美哉?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的圖片即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