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旅美畫家,李山的花鳥畫,筆墨功夫皆屬上乘

一星半月夜 發佈 2020-05-18T02:05:43+00:00

別看畫中都是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飛鳥飛蟲,這皆是他童年在農村生活時所見。那一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不願做亡國奴的父親,在日軍侵占青島前便匆匆帶著家人,逃回故鄉無棣農村,這一住就是五年。

李山(1926~2019)

現當代著名書畫家,旅美畫家。

擅山水、花鳥、人物,尤擅畫駱駝。在60年代時,便以「天山駱駝」聞名遐邇,這個之前我們有具體說過。

所以,咱們今天主要來欣賞一下他的花鳥作品。





李山曾經師承與潘天壽與傅抱石。尤其深受導師潘天壽先生的薰陶和影響。

其筆下的花鳥畫,是介於寫意與大寫意之間的表現方式,是經過抽象、簡略、凝練與變形後的一種審美意象與精神寫照。

他用筆剛健而柔情,墨色淋漓而酣暢,畫風清新俊逸,且帶著鄉野之氣。因此頗得著名書法家林散之先生的盛讚。

他曾為李山的花鳥畫題句:「羨君作畫有真力,不肯依樣畫葫蘆」,「畫到神情飄渺處,更無真像有真魂」。





別看畫中都是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飛鳥飛蟲,這皆是他童年在農村生活時所見。

那一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不願做亡國奴的父親,在日軍侵占青島前便匆匆帶著家人,逃回故鄉無棣農村,這一住就是五年。




農村生活辛酸勞苦,卻也多姿多彩。

夏荷秋葉、春雨冬雪、柳塘泥路、滴露驟雨、野花鳴蟲,無不在李山後來的藝術創作中,帶著濃郁的生活情趣一一重現。

他自己也曾感慨說:「五年的農村生活,使我後來的作品,一直帶有一股泥土的氣息。」





即使後來不得已旅居美國,李山也常常或憶寫田園、或懷戀故土、或追思童年,或情寄桑梓。

無論是亭亭玉立的荷花,質樸無華的野菊,還是笑迎朝陽的牽牛花,卑微弱小的芳草,無不在他妙筆之下,以堅硬挺拔之姿,生機盎然之態,來抒發、寄託、象徵自己的精神情感。




李山先生喜愛畫梅花,也許是因為梅的傲骨更貼合他自身的遭遇和情感。

他以變形寫意的技法畫梅花,尤其注重環境氛圍的塑造,如漫天飛雪、疾風淒雨、寒流襲地,來表現遭受酷寒嚴冬摧殘折挫的梅花。





或枝條交錯散亂殘折,或花瓣破碎血色點點,或老乾眥裂峭拔矗立。

這種審美意象給人的感覺是雖殘破零落,模糊朦朧,但又形斷意連;雖淒寒蕭瑟,但尤有堅韌剛強。

因此,李山筆下的梅花已經不是單純的繪畫,其中注入了極為豐富的情感與文化內涵。



此外,李山的書法,也是極有特點的。

他以甲骨文入行草比筆法,鐵劃銀鉤,如同金屬線般地結屈盤虬。


有時,也會隨著詩文感情的跌宕起伏來寫寫,大小斷續,輕重緩急,橫空豎立,空白密集,有時如無聲的音樂。從而充分地體現了所寫詩文意境內涵的深沉。


如今李山已不在人世,但他一生盡付丹青。「但願香甜留人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