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如何看待生死?儒家講道德,道家講自然,楊朱講放縱慾望

好玩的國學 發佈 2020-04-29T09:16:54+00:00

人生哲學是探討人活著是否有價值,有何價值的哲學,但人生哲學並不將所有的重點都落在生的維度,它更重視死亡。

人生哲學是探討人活著是否有價值,有何價值的哲學,但人生哲學並不將所有的重點都落在生的維度,它更重視死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探討死亡比生存更有價值,畢竟生的價值要依靠死亡來凸顯。因此,如何讓短暫的人生富有意義,讓死亡更有價值,是中國人生哲學上的頭等大事。

對於死亡,中國人非常清楚,這是必將到來的儀式,是人生的終點。無論富貴逼人權勢熏天的王侯將相,還是貧賤如蟻的販夫走卒,沒有人能躲得過死亡。死亡乃是對不平等的人生的一種補償——畢竟死亡是終極的平等。

面對死亡,詩僧王梵志寫道: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宋朝詩人范成大則說,「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需一個土饅頭」,代表了我們對死亡的認識——人終究是要死的。而《楊朱》的「無貴無賤,同為枯骨」,則更將死亡賦予了虛無主義的色彩。縱然生前有榮華富貴,死後枯骨一堆,縱然生前受萬人景仰,死後也是枯骨一堆,因此人活著就要把握當下,正如魏晉名士張季鷹所說,「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生死對人來說是性命攸關的大事,中國哲學史上的各家門派,都對生死有深刻的思索。比較各哲學學派生死觀的不同,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儒家的生死觀表現為道德理想主義。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他們對死亡的思考是理想主義集體主義,認為活著就要為社會家國做貢獻,而死要死得其所。因此,在死亡終將到來之際為,正義獻出生命是儒家君子的道德理想,這來自於孔子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求仁」,來自於孟子的「捨生取義」。

儒家認為人生必死但道德之光將永存。因此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之說。崇高的道德理想主義瀰漫心中,儒家君子可以寧靜地面對死亡,這正是王陽明的臨終遺言「我心光明,夫復何言」的境界。

儒家將死亡看得崇高且充滿儀式感,但秉持自然無為的道家哲學,對死亡卻並不重視。因為道家的核心理念是「自然」與「無為」,人生是自然的產物,死亡也是回歸自然的過程,這是一種自然主義生死觀。

老子對死亡的思考不多,而莊子則認真地思考過死亡的問題。莊子認為,從齊物的理論上來看,生與死相同,因此貪生怕死或者是為名為利而死毫無意義。莊子還認為,人生本來如牢籠如倒懸,死亡猶如甩掉身上的「附贅懸疣」一樣,是一種解脫。因此,面對死亡的大智慧應該是「死生,命也」,而道家對待命運的態度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讓一切隨風。

因此,莊子的老婆去世他並不悲傷,反而鼓盆而歌,莊子不是無情郎,因為他已經洞徹了人生與死亡的真相。

道家對生死看淡,但來源於道家的道教卻渴望人生不老——畢竟人有不死的慾望,而滿足人類不能實現的慾望,這是宗教的本質特徵。道家把追求人生不老叫做「長生久視」之道。無論是外丹還是內丹,都為了長生不老。內丹主要是以氣功修煉為主,按照天地間陰陽消長來修煉精氣,道教認為這樣可養性修命長生不老。道教徒們後來又嫌內丹修煉時間太長效果不彰,就想出借用外藥之功延年益壽返老還童,甚至是坐地飛升長生不老的法子。長生不老沒有見到,但死於服藥暴斃於煉丹爐前的人,卻大有人在。

中國佛教反對儒家道家和道教的理論。他們認為「靈魂不滅」。佛教對生命的價值持否定態度,認為人生皆苦,因此生命並不可貴;而「靈魂不滅」的思想,又讓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不過是在不同的肉體之間空間之內轉換與輪迴而已。今生之苦是你前世沒有做好事的業報;而今生作惡又將為你來世受苦種下種子。

因此,人世間的一切苦難都無意義,人世間的一切苦難都無所謂,反正人的靈魂不死,死亡於人而言,不過是換一個生存環境而已。

還有一個驚世駭俗的哲學學派,就是楊朱和《列子》一書中的享樂主義生死觀。與儒道墨法等主張寡慾的人生觀不同,《列子》與楊朱倡導赤裸裸放縱慾望的享樂主義價值觀。

這來源於他們對死亡的認識。楊朱認為人生必死,人生貴賤殊途但同為枯骨,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平等;人生短暫,可以享樂的時間實在不多。堯舜禹苦了一輩子死去,夏桀商紂快樂半生死去。既然死去萬事皆空,相較之下,還是夏桀商紂獲得了快樂,顯然是賺到了。

所以面對終將到來的死亡,楊朱與列子提倡盡情享樂:「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盡情放縱慾望,迎接終將到來的死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