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賜浴華清池?這樣的詩句讓人誤會太多,其實古人一般不愛沐浴

一路伴你看天下 發佈 2020-05-13T02:52:04+00:00

這樣的詩句讓人誤會太多,其實古人一般不愛洗澡。洗澡是古人很重視的一件事,但卻不經常洗澡,這其中有什麼隱情?

春寒賜浴華清池?這樣的詩句讓人誤會太多,其實古人一般不愛洗澡

洗澡是古人很重視的一件事,但卻不經常洗澡,這其中有什麼隱情?

洗澡可是現代人一件不可或缺的大事。不管是辛苦忙碌一天的成年人,還是放學回家的小孩子,能夠舒舒服服的洗個澡再去睡覺,準保將一整天的勞累和疲倦全部拋諸腦後。

洗澡除了可以清潔身體,還有就是能夠放鬆心情。相信不少人都做過在浴室里引亢高歌的事情吧,溫暖的浴室,封閉的環境,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愉悅感,於是那些歌曲就不自覺的從口中唱出,加上浴室里水霧的回音效果,我們在浴室里唱歌時總是會覺得自己比原唱唱的還好聽。不過出了浴室以後,這份自信立馬就消失的乾乾淨淨。

可是,對於現代人來說,享受無比的洗澡,對於古人來說,卻是一件不怎麼受待見的事情。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曾經寫過一首詩,提及到了有關洗澡的事宜:「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餘」。對的,這兩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太長時間沒有洗澡,身上已經被污垢給覆蓋,有一天心血來潮洗了個澡,人都瘦了幾斤。

這樣子的畫面,與大家心目中那樣的盛唐畫面是不是極為不符?但這就是古人的生活。除了白居易,宋朝時的變法宰相王安石,也被史書記載「性不好華腴,自奉至儉。或衣垢不換,或垢面不洗」。怎麼樣,是不是一想到畫面就覺得難以接受。大文豪蘇洵也說王安石不愛洗澡,說他「囚首垢面,而談史書」。總之,古人不是非常喜歡洗澡,這又是為什麼呢?

認為洗澡有害身體

古人認為洗澡有可能會造成陽氣外泄,從而損傷身體。這一點中醫當中有一些解釋,認為是洗澡時人的毛孔擴張,容易導致外面的歪風邪氣入侵身體,而身體裡面的精氣有跑了出去,從而導致損傷身體。甚至認為經常洗澡,人可能要被「洗廢」。

在醫療手段僅限於中醫和迷信的古代,這無異於相當於對洗澡下達了禁令。誰會為了一點身上的小污小垢,就冒著損害身體,剪短壽命的危險,跑去洗澡呢?能不洗就不洗才是明哲保身的正確做法。當然這種說法的正確性有待檢驗。

古人相信經常洗澡對身體不好,因此並不經常洗澡。而現代人每天回家都要洗一個澡再上床睡覺,也並未見有誰就因此患病。故而只能當作是看法不同而已。

缺少洗澡的條件

現代人享受的太陽能浴霸之類的,在古代可是想都別想。古人要是想要洗一個澡,那麼就需要砍柴,生火,挑水,燒水,最後準備乾淨衣服,再洗澡。等這樣一應物品全部都準備妥當,這時洗澡才能進行。如此折騰,對於錦繡之家的少爺小姐們,應該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對於尋常百姓來說,自然過於麻煩。

不過冬天或許麻煩,但是夏天呢,夏天溫度高,不用熱水,用冷水沖涼更加讓人心情舒暢,經濟成本低,又不麻煩,隨便打一桶井水就可以解決,那為什麼古人在夏天也還是不愛洗澡呢?這當然還是與古代的醫療條件有關了。

我們都知道,在太陽下曬了半天,口渴的要命的我們,巴不得猛灌下去一瓶冰水。當時覺得神清氣爽,但是不一會,肯定會覺得肚子疼。古人夏天不愛洗澡,也是這個原因,那就是一熱一冷之間,極其容易感染風寒,在醫療手段有限的古代,風寒雖是小病,卻也能夠帶走人的生命。每年的流感爆發期,也有不少人死於流感。

因此古人對於洗澡,心中總是有一種畏懼之情。即使是有條件天天洗澡的富家子弟,也不會輕易嘗試每天都洗澡。

總結

出於對洗澡容易損傷身體和經濟條件限制,古人並不是經常洗澡。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古人對洗澡不重視。相反,雖然洗的次數少,但是古人對於洗澡還是十分重視。這是因為洗澡與另一件大事結合在一起,那便是「禮」。

祭祀之前需要沐浴更衣,見身份尊貴的人物也要沐浴更衣,甚至禮佛也需要沐浴才能前去,因為此時的洗澡,涉及到了基本的禮節,也便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如果不洗澡,蓬頭垢面的跑到祖宗陵寢面前去祭拜,不僅是對祖宗的不尊敬,更是對活著的後代們不尊敬。放在現在也是如此,洗個澡,舒舒服服的去參加各種重要的會議和出席重要的場合,才是現代成年人應有的選擇。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大家評論和轉發,轉發請註明出處。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看好玩的歷史和文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