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最懂「消費心理」的高人,卻做了一筆最失敗的「生意」

老樂說歷史 發佈 2021-09-19T16:01:09+00:00

歷史演義燦星河,老樂斗膽鼓唇舌,咱們繼續侃三國,品生活。

歷史演義燦星河,老樂斗膽鼓唇舌,咱們繼續侃三國,品生活。在第六十二回中,核心線索還是劉備征西川,而劉備的這筆發跡史,雖然是他成功的必經之路,但跟仁德的劉皇叔人設相比,無論是正史記載,還是小說美化,都不能改變他打著幫忙的旗號,搶人家東西的基本事實,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上看,都是好說不好聽。

所以,即便是對劉備極盡吹捧的毛批,也不好意思說太多,反而對劉璋多了一絲同情,進而直接轉移話題,重點說了一下龐統給劉備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直取成都,中策是通過涪水關,穩步前進,下策則是回荊州。劉備肯定是不能回去的,而直取成都的風險太大,所以他選擇了中策,穩紮穩打,逐步蠶食。但這樣一來,龐統的性命就丟在了落鳳坡,由此也可以說,龐統用自己的計策成全了劉備,賠上了自己。

對此,毛批就說了,龐統給劉備的下策,根本是不可能被接受的,與其那樣的話,不如把上策定為刺殺劉璋,而後中策順延成取成都,下策變成走涪水關,是不是就可以讓劉備選擇「成都」路線,進而保住龐統了呢?且不論毛批的假設能否成立,但這個觀點,跟龐統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證明,龐統是最懂「消費心理」的高人,只不過他賠上性命的失敗生意,太過意外。

那麼,龐統的計策跟消費心理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只要大家回憶一下,咱們自己購物的習慣,就會很明顯地發現這個問題。當我們在選擇一樣商品的時候,往往會發現,有高中低檔,甚至更多的款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高配的雖然好,但價格方面,可能不太實用;低配的雖然便宜,我們卻擔心其質量問題,所以更加傾向價格適中,功能比較全,質量過得去的「中配」,這就是所謂的性價比。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做個最簡單的假設,如果選擇的商品中,只有中配和低配兩樣的話,選擇更便宜價格的人,是不是相對會增加不少?而高配的商品雖然銷量一般,但卻刺激了中間價位的銷量?說到底,商家最想賣出的,也最有市場價值的商品,都會被定義為中等水平,所謂的高配和低配,只是一個對比參照而已。沒有這兩樣,商家最想出售的商品,自然就不會被注意到。說回《三國演義》中龐統給劉備的三條計策,其實就是這個原理。回荊州的下策,是劉備根本不可能接受的,直取成都,也是劉備不敢冒險的,所以說到底,龐統就想讓劉備走涪水關,但如果龐統不提那兩個明知會被劉備拒絕的建議的話,只說走涪水,恐怕還會被猶豫的劉備拒絕,或者拖延幾天再決定。

因此,上中下三策給劉備,逼著皇叔選中策,正是龐統的高明之處,他的犧牲只能算是意外,至於毛批所說的把上策變中策,讓龐統想做的穩紮穩打取涪關變成下策,那就容易讓劉備孤軍犯險了。說到這裡,這一回《三國演義》的內容,給現實中的我們可以借鑑的經驗也很明顯,無論是咱們想給別人提意見,希望對方接受我們的想法,還是真正在生意中獲取更大的收益,都應該用好這種「消費心理」,把一個很高大上同時也很難實現的目標,和一個很低廉讓人不屑一顧的目標放在一起,中間夾雜著我們最想讓人接受的東西,往往要比直接單純地推銷自己覺得最好的想法或商品,更有效率,也更容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