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秋先烈紀念碑記》行楷

大家書法資料庫 發佈 2021-09-19T17:33:05+00:00

以往的于氏作品儘管也甚是精妙,但細細分析總能看到他人的影子,但在本碑中,于右任已完全從前人的模式中脫胎出來,不論是帖的或是碑的,在這裡都已變得無跡可尋。

1930年,于右任51歲。這是這位巨匠藝術生命歷程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這一年他為革命先烈、巾幗英雄秋瑾紀念碑親書了碑文(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撰文),即《秋先烈紀念碑記》從而宣告了他作為中國近代書法史大師地位的確立。

我們之所以如此看重《秋先烈紀念碑記》將其作為于右任書法藝術的一個里程碑,有如下一些理由:

第一,這是純粹的藝術個性的產物。以往的于氏作品儘管也甚是精妙,但細細分析總能看到他人的影子,但在本碑中,于右任已完全從前人的模式中脫胎出來,不論是帖的或是碑的,在這裡都已變得無跡可尋。

第二,這是將藝術技巧與生命激情完美結合的典範。翻開中國書法史,我們很難找到像本碑一樣的筆墨精到同時又輕鬆從容、端莊優雅而又氣象宏闊的正書作品,可以說這則幾乎每根線條都洋溢著生命熱情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則紀念碑。

從筆法的角度來看,《秋先烈紀念碑記》的魅力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線條頎長,清暢靈動。作者以修長的線條作為基本元素,在筆墨行進過程中不斷調整著毛筆的運進方向和節奏,從而使整件作品呈現出活潑生動的面貌。

二、草情隸意,水乳交融。儘管我們在前面的《耿端人少將紀念碑》中已窺見于氏將隸書與草書融人正書一些做法,但在本作品中,他將此做法推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任情揮灑境地,從而為千餘年間形成、流傳並已固化的書法正書形式提供了一種新樣式。

三、變化多端,生機無限。作為一位大師級的書法家,于右任完完全全是用副「藝術」的眼睛看待書法,而「藝術」的書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則便是變化。這「變化」的涵義與魅力,在本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例如(圖20)中第一個「生」字,上中下三橫,不論起筆還是收筆均很不相同,這種不同不僅是用筆提按輕重的不同,而且還是整個運行過程的不同,其中包括起首筆鋒的切人角度,收筆的方向,以及線條中部的運行軌跡,等等。這是-一個字中相同筆觸的不同,即使兩個相同的字,于右任也完全可以憑藉天才般的創造力將它們處理得各具性格,如本圖中的第一個「生"字與第二個「生"字。「生"字如此,其他字也是如此;橫畫如此.豎畫也是如此。

四、婉轉優雅,韻味無窮。《秋先烈紀念碑記》是最能體現于氏藝術鼎盛期用筆委婉、優雅原則的作品。所謂委婉與優雅,在這裡是指作者在運行毛筆時不是簡單地直來直去,而是讓毛筆通過一種曲線運動,使整個線條產生動感。這一點,在橫畫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其餘筆畫中,雖然沒有橫畫那麼明顯,但「曲」的意味仍是觸目皆是,例如圖20中「桐」、「陶」、「湖」等字的勾,其折轉部並不是一轉了事,而是通過一個筆鋒往外走的「緩衝」後才將一鉤送出,這個「緩衝」地帶,觀者欣賞起來特別優雅,耐人尋味。

于右任此種對用筆的特別強調,在這一時期所作的大量對聯作品中表現得更為清晰,圖21僅是其中一例。在這副對聯中,不僅鉤被重點強調,撇、橫、豎等筆畫的起首或末尾也被抑揚頓挫之運筆強調得格外醒目。在這種醒目中,作者的藝術個性得到了充分張揚。

自此,作為一代宗師,于右任完成了自身的最主要的形象塑像。

但是,藝術家是永遠向前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