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和父母更親密?學會這3條,懂得「少即是多」的育兒法

處處有心 發佈 2020-02-25T17:42:23+00:00

生活中,越喜歡講道理的父母,孩子到了一定年紀,往往就越逆反。原因很簡單,喜歡講道理的父母往往太重「理」,而忽略了「情」,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反抗情緒。

生活中,越喜歡講道理的父母,孩子到了一定年紀,往往就越逆反。

原因很簡單,喜歡講道理的父母往往太重「理」,而忽略了「情」,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反抗情緒。

父母最大的底牌,不是知識豐富,不是道理知道地多,而是親子關係,是與孩子在情感上流暢地互動。

深信「以理服人」的父母,總有一天會發現,孩子比父母還會講大道理。

回憶一下,當你請孩子幫忙時,孩子有沒有回過一句你曾經教他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這時候,很多家長就啞口了,只能用聽話、孝順來壓孩子。

而孝道,歸根到底,也是情感。

父母希望得到孩子的尊重和孝敬,

孩子其實也希望父母能真正在乎自己,而並非冷冰冰的道理。

所謂「情理」,先有「情」,後有「理」,一切好商量,反過來,則容易出問題。

那麼,父母該如何和孩子構建積極、健康的情感連結呢?

做到以下三條,親子關係便不會差。

首先,學會示弱

  • 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渴望。

工作時,如果有領導願意給機會,讓你展現自己,你是不是會對這個領導特別有好感,特別親近?

親子關係也一樣,別把什麼都做全了,留點縫隙,讓孩子去發揮

特別是能幹的父母,更要約束自己。

你做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孩子就只能用無理取鬧、蠻橫任性來發泄自己的不滿了。

  • 人都渴望被別人需要。

綜藝《媽媽是超人》里,霍思燕經常因為擰不開瓶蓋等各種事情而「不得不」向兒子嗯哼求助。

雖然事情都很小(畢竟她兒子當時只有5歲),但在霍思燕的培養下,小小年紀的嗯哼,非但自理能力強、情商高,而且,和媽媽的感情也非常好。

不管幾歲,人都渴望被需要。

  • 示弱和軟弱的區別

示弱會不會被孩子看不起?這是很多家長之所以不願向孩子示弱的擔心所在。

其實示弱不是軟弱,它們最核心的區別在於父母的自信程度

越不自信,越外強中乾,而越自信,越表現為外柔內剛。

一定要從外部表現里找痕跡的話,

話少的人比較自信、強大,這些人的示弱有時候只需要一個表情,或一個眼神就能完成了。

其次,需要克制

蔡康永在《奇葩說》里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聚會中,一位太太認識了2個新夥伴,且都相談甚歡。

第二天早上,當這位太太一覺睡醒後,她回憶昨天的聚會:

第一個新朋友已經有點記不清了,

但對第二位卻印象仍很深,而且每每回憶雙方對話情景時,總不自覺的會嘴角上揚,由心裡感到開心。

那麼這第二個人做了什麼,會讓和她交談的人如此愉悅呢?

她只做了一件事:真誠的傾聽。

人都喜歡以及習慣於表達,卻很少能真正聽別人說話。

所以,如果能克制自己表達的慾望,多聽聽對方表達,就會讓對方感到被重視,被尊重,如此,這段關係自然就很容易變地融洽了。

美國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曾提出「8020對話法則」,

他認為:一次談話中,應該用80%的時間去傾聽,剩下的20%則用來提醒或啟發對方說下去。

這樣的交流方式,能成功征服人心。

父母要想征服孩子的心,也應該「多聽,少說」。

最後,適度引導

或許有人說,又要示弱,又要克制,那麼乾脆父母全都閉嘴算了。

那也不行!

佛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性學三論》中曾談到:無回應,是黑暗,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前面卡耐基老先生的「8020法則」也說了,要留20%時間回應對方。

更何況,作為父母,還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

那麼父母該怎麼用好這20%呢?

推薦蘇格拉底式對話。

蘇格拉底式對話的方式,簡單說,就是「少說多微笑,只問不回答」。

不給結論,只用提問引導孩子表達和思索。

蘇格拉底式提問的經典六連問句式是:

  • 「發生了什麼?」
  • 「為什麼會這樣?」;
  • 「現在用什麼辦法來解決呢?」;
  • 「解決中會遇到什麼困難?」;
  • 「還有沒有其他顧慮?」;
  • 「怎麼化解這些顧慮?」

每一個問題提出後,都要讓孩子充分表達,不要輕易評判。

這六個問題折射出的內容,就是事實、動機、能力、環境、執行。

所有的問題都逃不出這幾個角度。

話不用多,但經常這樣問,除了練就孩子出色的邏輯運轉能力,

還能走進孩子的心裡,讓親子關係更加心連心

《圓桌派》的嘉賓周軼君在談到自己父母時說:

「我覺得我最感激我父母的,就是他們對我所有的事情是兩個字,叫忍著。」

人生在世,克制和忍耐,是主旋律,越成功,越是如此。

事業上,很多人認同這點,並能切實做到,

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卻很少有家長能做到。

鍾南山院士在談到自己父親時,第一句話就是:「我父親是個話很少的人。」

父母只有話少,才能將真正重要的話印進孩子的心裡。

同時,還能在不失權威感的同時,將親子關係維繫地更親密。

少即是多,

很多時候,父母不用長篇累牘地天天給孩子「講道理」,點到即止,信任孩子。

這樣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非但責任感會增強,同時對父母也會敬愛有加。


—END—

  • 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處處有心】,每日都有微頭條,或長文章更新~

作者簡介:

處處有心

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專業,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

營養師,教師,EAP諮詢師,婚姻家庭治療師,育兒類原創文章獲獎作者。

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