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姓、宗教,傳統的印度文化,為何忠於社會秩序而不是忠於國家

史書百科 發佈 2020-04-27T08:38:14+00:00

「印度忠於社會秩序而不是忠於國家」出自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理阿諾斯的《全球通史》,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印度種姓裡面最低等的兩類,恰恰是天竺的原住民,他們曾經有輝煌的歷史,後來被征服後,成為低等人,現在他們似乎也一直認為自己是低等人了。

「印度忠於社會秩序而不是忠於國家」出自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理阿諾斯的《全球通史》,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應該站在怎樣的語境下理解這句話?

在弄清楚這句話的意思前,了解印度的歷史是有必要的。我們都知道,古時候的印度盛產寶石、香料,在西方人看來,這簡直就是天堂。所以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行記》中絲毫不掩他對印度的讚美,稱那是一個黃金遍地的國度。

他的這句話引起了西方人的狂人,所有人都渴望來到夢想中黃金遍布的印度,於是,英國殖民者浩浩蕩蕩地來了,自十八世紀末開始,英國開始實行對印度的殖民統治。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日的到來,印度才獲得獨立和自由,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但由於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時間太長了,英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政治制度都對印度產生了深深的影響,印度根本不可能和英國完全劃分開來。

印度從英國「拿來」了政體,形成了他們所謂的「民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國家。但這個國家的力量實在太小,真正能讓印度人臣服的還是鞏固千年之久的社會秩序,這社會秩序包括方方面面,主宰著印度人的生活。那麼,所謂「忠於社會秩序」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種姓實際上決定著印度人的命運

和別的國家不同,印度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國家,保留著許多封建習俗,至今還在影響著每個印度人的命運,其中之一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實際上的第五等),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1、種姓使階級固化,社會喪失公平

在一個人出生前就已經決定了他的種姓是高貴還是低賤,而且很難更改。更可怕的是,你的種姓已經決定了子孫後代的命運。這樣頑固的種姓制度在印度已經存在了3000年之久,每個種姓間被決然地劃分開了,只允許同個種姓的人通婚,使種姓之間無法流動,印度的階級也因為種姓不同而走向固化。

從印度的國家體系來講,應該講民主平等,但在頑固的種姓制度前,許多印度人都已經放棄了掙扎。婆羅門的地位在印度是不可動搖的,你要是吠舍哪怕非常有錢你也不會改變你的種性地位,除非和婆羅門等高種姓聯姻,這就是女方要是低種姓要付高額嫁妝的原因。

自由戀愛根本不存在,假如地位有差別,會殺死那個低種性的,這樣你全家的地位就會提升,所以婆羅門男青年在印度很受歡迎,賤民的是不可觸碰的,只能做掏糞工或者一些下賤的工作,而且這是世襲的工作。假如低種姓的人肢體碰到了婆羅門等高種姓會被亂石砸死。

這些規定已經存在了幾千年,要想改變是非常困難的。印度的社會階層之間完全斷裂,各種姓階層有獨立的車廂,餐廳,房間,甚至教育,職業。整個社會是割裂的,近乎種族隔離的程度。

2、種姓矛盾不斷引發暴亂

1921年科哈特教派仇殺死155人;1931年坎普爾衝突,死亡500人;1946年加爾各答大屠殺死亡5000人,旁遮普仇殺50萬人喪生;1968年到1985年的15年間,印度發生4742起教派衝突,死亡人數2721人,平均每年316起,死181人。

聖雄甘地也是死在教派分子之手。這些冰冷而殘酷的數字,都是由於教派鬥爭引起的,而在這些報復行動和襲擊中,種姓都是極為重要的主要原因。國家強制力在這些教派狂熱分子前,根本無力鎮壓。

對於印度人來講,個人不可能挑戰種姓,因為即將面對的將是整個階層的碾壓。種族制度根深蒂固,個人完全沒有希望改變。而國家在種姓制度前,顯得那麼虛弱,甚至國家的領導人和政府的高級人員都出自尊貴的種族,無疑是助長了種族的統治。

3、種姓面前,國家如此弱小

很明顯,印度的種姓制度完全與現代社會文明背道而馳,更是與印度作為一個民主國家喊的自由平等差別甚大。種姓制度於印度,真是對「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稱號以莫大的諷刺。

雖然在國家的法律上,殘酷的種姓制度早已被抹去,但在印度人的血液里,仍然保持著種姓與種姓之間莫大的隔閡,社會仍然承認種姓制度,並且是社會運作的潛規則。如果印度不能根本上廢除種姓制度,它就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現代化國家。

再回到印度的社會現實,雖然政府陸續出台了多種政策來保護低種姓人民,但無一不遭到高種姓人強烈的反抗和破壞。而低種姓的人在幾千年的壓迫之中,早就失去了反叛意識,他們已經在心理上淪為種姓制度的奴隸。習慣於逆來順受的他們,早已忘了要如何反抗。

二、宗教鉗制印度人的思想,大於國家效力

印度有多種宗教,被稱為「宗教博物館」,主要包括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錫克教,基督教,耆那教等,還有部落信仰原始宗教。

關於宗教現狀,印度宗教衝突形勢非常嚴重,歷史上教派衝突很多表現為屠殺其他宗教的信徒,如伊斯蘭教統治時期;近代教派衝突仍然不斷,如曾1984針對錫克教的藍星行動及後續衝突,穆斯林與印度教徒的衝突等。

正是因為印度宗教發達,所以在英國殖民的早期,基督教根本沒辦法得到印度人的信仰,這也破滅了英國人想靠基督教鉗制印度國民思想的計劃。但英國人很快發現,印度幾乎全民信教,信仰最多的便是印度教,於是殖民者藉助印度人這個特點,利用本土的印度教來統治印度人的思想。

同時,英國統治者也對印度教徒進行分化。種姓制度本來是一項約定俗成的規則,在一定區域內存在,並且隨著各個社會團體地位的變化,亞種姓地位的高低也經常變化。婆羅門和剎帝利人數都很少。真正起主要作用的是紛繁複雜的亞種姓。

英國殖民當局進行人口統計,普查每一個人的種姓,並且登記記錄,按照種姓管理,使之規範化和制度化,在全國形成系統,影響到政治中的方方面面。不同的種姓受不同的政策對待,形成了眾多不同利益的種姓團體。

對各邦也由當地人管理,只有少數要地由英國殖民者直接管理,由此削弱各邦之間的聯合。

分而治之確實有效,各種姓,各民族,各宗教團體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很難形成合力對付英國殖民者。英國殖民者通過將宗教和種姓結合的方式,讓各宗教互相撕咬,削弱彼此的力量,自己則坐收漁翁之利,穩固了自己的統治。

印度的宗教體系如此複雜,一直保存到現在。只是印度已經是一個政治實體的國家,國家整合和民族構建也在慢慢發酵。

以印度教為精神紐帶,以人數最多的印度斯坦族為主要民族,以印地語為主要語言的印度教民族主義逐漸壯大起來。這一方面加強了內部的凝聚力,但另一方面也破壞了原本各族群協調的局面。

印度現在雖然是世俗立國,但是印度教事實上的國教地位卻並不難看出,當年和巴基斯坦的分裂就是因為印度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激烈衝突。任何宗教在和異教衝突的時候都是邪惡的,包括佛教,更不要說其他類型宗教了。

現在,印度國內依然有大量伊斯蘭教存在,因為錫克教、耆那教、拜火教等和印度教天生的相似性,所以易被接納,但是伊斯蘭教就難了。低種姓、穆斯林和南印度各群體與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矛盾日益加深,成為印度國內越來越激烈的矛盾衝突來源。

任何一個大國管理起來都非常困難,美國一樣,印度在生產力尚不發達、宗教氣息從來都沒有淡化的背景下,更是難上加難。

三、總結

長時間被奴役之後,我們就忘了我們本來是什麼人,也忘了我們本來是做什麼的,也許三代人就足夠了。印度種姓裡面最低等的兩類,恰恰是天竺的原住民,他們曾經有輝煌的歷史,後來被征服後,成為低等人,現在他們似乎也一直認為自己是低等人了。

任憑國家怎麼倡導「平等、自由」,也很難改變印度人骨子裡的信仰。印度的種姓和宗教統治早在英國殖民者到來前就統治了印度人千年之久,英國人不過是利用了「國家」的外殼,實際上卻加深了印度的種姓和宗教矛盾。從1947年至今,在根深蒂固的社會秩序下,印度還未真正實現獨立和自由。

參考文獻:

《種姓和印度教社會》

《摩奴法典》

《印度均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