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他們眼裡,最偉大的詩人不是李白,而是他?

今今樂道讀書會 發佈 2020-04-26T11:07:48+00:00

「在詩歌屆,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如果想知道最偉大是個長什麼樣,他們的作品就是範本。這些詩人創造了詩歌應如何被平鍵的真正的價值。」


「在詩歌屆,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如果想知道最偉大是個長什麼樣,他們的作品就是範本。這些詩人創造了詩歌應如何被平鍵的真正的價值。」


是誰給予杜甫如此高的評價?

在BBC推出了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中給出了答案,該片由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執導,在片中,他走訪探尋了唐代詩人杜甫一生的足跡,向人們介紹杜甫波瀾壯闊的一生。


至於這位「最偉大的詩人」為什麼是杜甫而不是李白?

本片的主持人麥可·伍德在紀錄片開頭就給出了答案:

在當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離我們遠去。但尋旅者仍然可以在中國當代找到古中國文化的價值。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躍的詩歌傳統,上下延續三千年,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更古老。

而杜甫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最好的時代」,他的一生親歷了唐朝由盛轉衰,因此杜甫的詩歌記錄的不僅僅是他的人生經歷,更折射了當時社會的變化。


在片中曾飾演過《指環王》中的「甘道夫」一角的英國演員伊恩·麥克萊恩,用優美的莎士比亞腔詮釋了《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杜詩,讓中國觀眾從另一個角度體會和品味杜甫的詩歌。

這是西方有史以來第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

從黃河到長江三峽,再到重山疊翠的湖南,麥可·伍德一路探尋著杜甫的足跡。他採訪了普通百姓,舞者和音樂家,講述了一個個將詩歌和歷史完美融合的精彩故事。

杜甫出身書香世家,從小就是個小天才,七歲就能成詩。

在《壯遊》里,他回憶道:「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片中英文版的詩歌均由漢學家洪業翻譯,偏向直譯,雖然有些典故缺失,但也還算能傳遞情感。

所以,英國人聽起來,大概就是這樣子:

「我才7歲的時候,滿腦子浪漫主義,作的第一首詩就是歌詠鳳凰。」

帶著這樣的才華、理想,杜甫進京趕考,卻名落孫山。但或許是那時還年輕,一時的失利並沒有讓他變得頹廢,此後的幾年他開始了肆意人間的遊蕩之旅。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春歌叢台上,冬獵青丘旁。

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岡」。

後來,在快30歲左右的時候,杜甫遇到了改變了他一生的知己——李白。李白當時頗負盛名,杜甫稱讚他『金閨彥』,杜甫拜倒於他的魅力之下。李白讓杜甫領悟到詩歌藝術的無限可能。」

杜甫和李白的追星故事已經被廣為傳頌,那些年杜甫為李白的詩,你肯定讀過不止一首,比如:

得知李白流放夜郎,他積思成夢,醒來之後寫了首《夢李白》: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在這部紀錄片中,你會了解杜甫不凡的一生,他為民請命,他不平時事,他用盡全力替活在底層的人民吶喊,他的眼裡滿是家國情懷與人文悲憫。

這部不到一小時的紀錄片,既為西方介紹這位來自中國的偉大詩人,也是通過探訪現代中國,試圖找尋杜甫與我們當下生活的關聯。

杜甫,或是說,詩歌,正是急劇變化的現實洪流中潛藏的某種永恆,為我們,特別是處於疫情危機中的人們,源源不斷提供著某種信念。

對於中國人來說,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正如詩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這就是中國詩人的風範,他們站在時代的洪流之中,無謂於安身立命,勇於說出社會現狀,體會人間疾苦,用自己手中的筆,用心中的情寫出了一首又一首震撼時代的詩篇,讓我們在其中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和美。


比如像宋代的蘇軾,他的詞作的轉折點始於一場政治風波,這就是1079年的烏台詩案。當時蘇軾被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彈劾,表中稱蘇軾在上表和詩文中諷刺朝廷和執政者,於是,蘇軾被押解回京,入御史台受審。

在經歷了百餘天的關押後,蘇軾終於洗清了那幾項可治死罪的罪名,被貶黃州。


這段流放一直從1080年持續到1084年,也是在這一段時期里,蘇軾進入了詞創作的重要階段。

那個時候的蘇軾其實也是陷入了焦慮之中,經歷過一次「文字獄」之後,蘇軾不敢輕易再寫詩文,可要是直接封筆,對蘇軾來說無疑也是另一種折磨,在這種痛苦和焦慮之下,蘇軾把創作方向對準了詞。


因為從傳統的觀念來看,詞並不在「詩文」之列,詞不入文集,甚至都算不上是文學。

蘇軾在焦慮下的新嘗試,為後代詩人更徹底地改革詞風開闢了坦途,詞所能表現的領域也越來越廣闊,並最終成為宋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了和詩一樣重要的地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