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乏力、津傷口渴怎麼辦?黃芪與這味中藥一起用,可以補氣生津

金蘭中醫學社 發佈 2020-01-27T14:18:55+00:00

相傳古時候,一位獨居老人身患嚴重的眼疾和喉疾,生活十分不方便。

相傳古時候,一位獨居老人身患嚴重的眼疾和喉疾,生活十分不方便。一天又飢又渴地爬出門外,在手邊摸到一根比較粗的藤蔓感覺比較多汁,無奈之下一口咬下去吮吸汁液,瞬間覺得自己的咽喉舒服了不少,心想它的根部說不定更加多汁液,就順著藤蔓刨根,果然有一較大的塊狀根,不僅飽滿多汁回味甘甜,還可以咀嚼食用填飽肚子,慢慢喉疾變好,眼睛也能看見一些東西。後來,這種東西就在當地流傳開來。而這種植物後來也有了它正式的名字,名喚葛根。

葛根在中藥材的應用歷史上源遠流長,首次被記載於《神農本草經》,是葛的塊狀根,常常有野葛和粉葛之分,傳統認為,粉葛長於生津止渴,以塊大質堅,顏色呈現白色,含有大量的澱粉,品嘗有顯著的甜味。葛根在生活中可能我們接觸的比較少,但是它具有很多的功效,因為性味偏於寒涼,能夠清熱、生津。

在中醫理論藏象學說中脾主肌肉,又主升清,葛根歸於脾胃經,所以不僅能夠解除肌肉痙攣,還能夠止瀉。另外葛根具有透疹的作用,可以用於麻疹透發不暢,但是透疹不止癢,在這方面的功效就稍有遜色。



我們將葛根與黃芪一起使用,那黃芪又起什麼樣的作用呢?黃芪自古就被稱為補氣要藥,性味偏於溫性,能夠補益脾肺之氣而歸於脾、肺經。黃芪在中醫方劑中應用十分廣泛,例如我們熟知的治療中氣下陷的補中益氣湯,方中使用大劑量的黃芪,又或如黃芪配伍當歸用於治療血虛證的當歸補血湯,方中黃芪與當歸的用量為5:1。


除此之外,黃芪還有固表止汗、調和營衛的作用,甚至還可以用於托毒生肌與利水消腫,《神農本草經》中早有記載,黃芪「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黃芪屬於補虛之藥,發揮補益的作用,常選擇炙黃芪,針對肺脾氣虛以及由氣虛導致的多種症候,同時因為氣血緊密相關,黃芪在補氣生血也具有很好的功效,甚可以說在血虛中的治療,補氣不可或缺,黃芪的應用理所當然。


顯而易見,葛根和黃芪在一起使用,具有補氣生津的主要功效,同時也有部分清熱解表、固表止汗的作用。葛根在《神農本草經》中的第一個功效即為「主消渴」,多用於陰津不足的口渴,最常可用於糖尿病的口渴。

黃芪和葛根的配伍使用,可見於著名方劑玉液湯,在氣虛津虧之消渴方面發揮明顯的緩解作用。消渴就包含現代西醫所講的糖尿病,其中醫病機主要為陰虛燥熱,並以氣虛為潛在病機之一,兩者的組合使用,在症狀和病機上都有很多好處。但是這不只是用於所列舉的消渴,更多時候是我們出現的氣虛口渴症狀,例如夏季暑熱妄行,耗氣傷津,此時我們簡便的日常開水沖服就會明顯緩解,再者本來葛根具有清熱之功,如此就再適合不過了。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徐長青,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