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最終屍身車裂滿門滅族,他的變法令秦國得富,影響中國數千年

歷史控 發佈 2020-01-12T05:46:18+00:00

他叫衛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他從小就好刑名之學,只是故國積弱難反,難以伸展其抱負。秦國在秦獻公即位之前,經歷了四代亂政,導致秦國貧弱不堪,時常受到魏、楚等諸國的侵迫。

文/令史

1.

他的為人,被司馬遷評價為"天資刻薄";他的作為,被賈誼稱作"違禮義,棄倫理";他的功績,更是被趙蕤貶為"敗俗傷化"。

他叫衛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他從小就好刑名之學,只是故國積弱難反,難以伸展其抱負。

二十出頭的他,選擇了當時的第一強國魏國,希望可以一展所長。然而魏國廟堂暗弱,早已失去了文侯和武侯時的氣象。

但他沒有放棄,他一直在尋求自己的伯樂。而他的伯樂,也將他與一國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這個人就是秦孝公嬴渠梁。

秦國在秦獻公即位之前,經歷了四代亂政,導致秦國貧弱不堪,時常受到魏、楚等諸國的侵迫。

秦獻公即位後,為了迅速恢復國力,他選擇了以戰養戰,與魏國鏖戰了二十餘年。秦國上至六十幾歲的老人,下至十一、二歲的孩子都身赴戰場,浴血廝殺。

等到秦孝公即位,秦國已經失去了河西之地,失去了函谷天險,風雨飄搖。秦孝公廣布"求賢令",大力招攬人才,希望能變法圖強,改變秦國貧弱的現狀。



2.

他應召入秦,以"霸道"說服秦孝公變法,以其"強秦九論"陳述改革主張。秦國大臣甘龍、杜摯等提出反對,認為"智者不變法而治","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他則主張"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一場朝堂辯論以他獲勝結尾,他得到了孝公的賞識和重用,開始推行變法。變法的具體措施,前後分兩次頒行。

公元前356年,他第一次頒布變法令,以厲行法治,強化君主集權為主要內容。行什伍連坐糾察之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發展武備。

這批法令可謂是開千古先河,不僅廢除了奴隸制,一改秦國私鬥之風,更讓平民百姓看到了出人頭地的希望。為保證上述法令的順利執行,還特別採取了焚燒儒家經典、禁止私門請託的措施。



3.

公元前350年,他主持頒布了第二次變法令。這次變法在第一次變法的基礎上更著重於新制度的建設,其主要內容包括:廢井田,開阡陌,徹底廢除古老的農村公社井田制;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將都城由雍(今陝西鳳翔)遷至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為東向擴張進行準備。

另外,他還革除國內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移風易俗,令百姓分而居之。

他在秦國歷任左庶長、大良造等要職,當政近20年,因此他的上述變法措施在秦國得到了長時間和比較徹底的推行,且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由於變法嚴重損害舊貴族的利益,受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和阻撓,連太子也在貴族唆使下故意違犯新法。

他在秦孝公支持下嚴厲鎮壓反對派,將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公孫賈等逮捕處刑,全國大為震動,無人再敢公開反對。

新法推行十年之後,"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秦的國力迅速上升,之後他親自統兵擊敗魏國軍隊,奪回被魏侵占的大片領土,周天子和其他諸侯都來致賀。秦從此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

而他也因變法有成,被秦孝公封為商君,並封商於十五郡為其封地。後人也因此稱他為商鞅。



4.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卒,太子嬴駟即位,是為秦惠文王。由於變法時的宿怨,秦惠文王以謀反之罪誣陷於他,用車裂的酷刑將他處死,並滅其族。

他雖然死了,但他所制定的新法,卻在秦國長期行用並取得顯著成效,改革的趨勢已不可逆轉,故而秦惠文王以下歷代國君仍遵行新法不廢。

秦國亦因此得以長期保持強盛的國力,在之後的統一道路上,逐步實現一統天下的大業。

他所著力建立的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也成為大一統專制政體的社會基礎。而他所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雖然與戰國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趨勢相違背,但卻成為以後歷代王朝的基本國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