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為何這樣說?看完才知深意

夏末講歷史 發佈 2020-05-03T01:22:48+00:00

另外,關於漢字的看法,魯迅先生在另一部作品中《關於新文字》也有闡述,他認為:「中國的方塊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勞苦大眾沒有學習和學會的可能,就連有權勢的上層人士,耗時一二十年,也不見得可以完全學會……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有人說,魯迅的意義,正是文學的意義;魯迅的價值,正是文學的價值。

在他的筆下,產生過太多太多讓人為之深思的文章。他的文筆可謂是十分犀利,洞察也是直逼本質的。以前因為年少,上語文課的時候,有三大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前兩怕,說出來想必大家都可以理解,但這第三怕則有點懵,一些朋友會問為何會怕周樹人呢?其實,周樹人就是魯迅,周樹人是本名,魯迅則是其發表作品時所用的筆名而已。

魯迅的作品,曾被收入語文課本最多時達到了30多篇,且每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那時候,老師習慣性的語句便是:「默寫、背誦。」

拿《故鄉》來舉例,那時候對於這篇文章可是全文背誦的,至今還記得文中的經典語錄【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前幾日,筆者在查閱資料時,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魯迅先生闡述了一個思想「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乍一看,大文豪魯迅先生的這個觀點很不可思議,漢字乃是五千年中國歷史的文化瑰寶,是國民賴以溝通交流的橋樑,為什麼就要廢除呢?

要理清楚這個問題,就先來看一看這句話出自哪裡。這句話最早出現在他所撰寫的《論語文改革》一書中,在魯迅看來,方塊漢字難認、難寫、難學,大多數國人想要徹底精通學習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另外,關於漢字的看法,魯迅先生在另一部作品中《關於新文字》也有闡述,他認為:「中國的方塊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勞苦大眾沒有學習和學會的可能,就連有權勢的上層人士,耗時一二十年,也不見得可以完全學會……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在這裡,我們要明確一點,魯迅之所以會這樣闡述,那是他從當時的背景角度出發,為了改變國家貧窮、落後、挨打的局面,才有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觀點。

眾所周知,在上世紀剛開始不久,中國便興起了旨在「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運動,史稱新文化運動,發起人是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接受過新式教育的文人墨客。

在這些文人們看來,近代中國之所以處於落後挨打的狀況,根本原因就是國內百姓文盲率太高,而導致文盲率過高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漢字太難學了。漢字(當然是繁體字)的艱深,使得大多數國人,永遠和前進中的文化隔離。

面對這一現狀,當然是要打破,正所謂不破不立。1913年2月15日,當時的北洋政府教育部組織展開了一場主題為「讀音統一會」的會議,邀請南北兩方有知識、有頭腦、有見解的文人共同參加,其目的就是探討漢語拼音化的可能性。

在此次會議上,南北兩方的參會人士在國音和字母以及母韻上產生了激烈的衝突,討論了半天最終也沒達成共識。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還是因為漢字太博大精深了,就連有文化的人都沒有形成統一的思想,讓文化水平極低的民眾如何才能完全領悟其含義呢?

​現如今,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所學、所識的漢字乃是簡化後的漢字。在魯迅先生提出取代漢字的同時,漢字的簡化工作就已經開始了,在經過歲月的洗禮後,簡化後的漢字,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文化最不可缺少的的部分。

漢字,對中國數千年文化歷史的傳承,是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是所有國人的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