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與功夫茶的區別!

中國茶源地理 發佈 2020-05-05T03:58:17+00:00

工夫茶與功夫茶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一、「工夫茶」即是指茶葉,在清代時是指紅茶及部分武夷岩茶01. 清僧釋超全,布衣。

近幾年來,在不少關於茶的文章中「工夫茶」與「功夫茶」的說法不盡一致:說「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飲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沖泡技巧等等。《辭海》縮印本中「工」與「功」條目雖雲兩字相通,但又說:工夫:指所費精力和時間;功夫:指技巧。 工夫茶與功夫茶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葉,在清代時是指紅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01. 清僧釋超全,布衣。明亡後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為僧,與武夷茶結緣。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蘭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閒手敏工夫細。」說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細」制出來的。這裡的「工夫」顯而易見是力氣、時間之意,後來逐漸引申為花費工夫做出的好茶。

02. 清人劉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縣為令三年,他在《片刻餘閒集》中寫到:「武夷茶高下共分兩種:……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樅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茶,次則花香……」說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稱,且為較珍貴之茶。

03. 被稱為當代茶聖的吳覺農先生主編的《中國地方志茶葉資料選輯》載:武夷岩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民國之後,岩茶就沒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則全指紅茶。如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紅茶篇》中,將紅茶分為正山小種、小種紅茶、紅碎茶三大類,且按地域分為:閩紅工夫、祁門工夫、休寧工夫、川紅工夫、滇紅工夫等等。

04. 民國肖一山主編《清代通史》卷中載:葡荷兩國,與我國通商較早。明末崇禎十三年(1640年),紅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等),始由荷蘭轉至英國。這裡工夫茶就是紅茶的一種,也說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則是指泡茶之法

01. 清人俞蛟所編著的《潮嘉風月記》開篇寫道:「功夫茶,烹治之法」,寫的主要是飲茶時的爐、壺、杯等,後半篇則是泡法技巧。這說明「功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葉。是後人誤將「功」寫為「工」,還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將潮州語音「功」、「工」混為一談?不得而知。

02. 「功」、「工」在廣東潮汕、福建閩南的方言中音與義是有區別的。茶聖吳覺農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剛」,「功」音「攻」。閩南話中的「工」、「功」的音與潮州相同。義也不一樣:「工」即力氣、時間,「功」為武功、本領、火功。這就說明在茶葉範疇「工夫」與「功夫」是兩個含義。如今盛行的閩式、粵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沖泡技法。只要到閩、粵訪談,並用閩南話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與「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區別,且能搞清其由來,因為歷史上此地區均系「功夫茶」品飲法的時興地。

三、「功夫茶」起源於武夷山

明末清初福建閩南的一些明代遺臣不服清廷統治,入武夷山為僧,種茶、制茶、品茶、銷茶。清代才子、浙江錢塘文人袁枚於雍正四年到武夷賞茶,記曰:「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無一兩……」此法與俞蛟所記相比,只是潮州之器具更為講究,程序更為繁複而已。俞蛟出生於乾隆十六年,明顯比袁枚游武夷山遲了25年,其文章問世肯定更遲了,說明武夷茶品飲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雛形。且武夷山由於是正山小種紅茶和烏龍茶的發源地,當時制茶者又多為閩南人,因此對「工夫茶」、「功夫茶」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前者為茶葉,後者為沖泡技巧。「功夫茶」的泡飲技藝經發展、完善,程序雖繁複,卻富涵文化,因而為飲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藝、閩式功夫茶茶藝等都是在此基礎上挖掘、深化而來的,已成了閩、粵的飲茶藝術。近幾年來功夫茶藝已向中國北方傳播,為北國飲者賞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