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 杖 芒 鞋 鄧 石 如

善墨書齋 發佈 2020-05-19T06:34:28+00:00

沙孟海說,「清代書人公推為卓然大家的不是東閣大學士劉墉,也不是內閣大學士翁方綱,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鄧石如。

沙孟海說,「清代書人公推為卓然大家的不是東閣大學士劉墉,也不是內閣大學士翁方綱,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鄧石如。」


走近鄧石如,很輕鬆也很親切,活脫脫一個淡泊野逸的布衣平民、一個鬻書刻印的藝術匠人,一個遊歷大江南北的美髯俠士。

鄧石如像

「說什麼歲月靜好」,鄧石如最知甘苦。

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寧人,原名鄧琰,因避嘉慶諱,以字行,號頑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清代碑學書家巨擘,與伊秉綬同為「啟碑法之開山鼻祖」,人稱「南伊北鄧」。

清乾隆八年(1743年),鄧石如出生在安徽懷寧的一個清寒書香家庭。據史料記載,他出生那一年夏天熱得要命,當時乾隆皇帝寫了一首詩 :「冰盤與雪簟,瀲灩翻寒光。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可能因為天氣原因父親將他取名「琰」。

鄧家家境貧寒,祖上三代皆以布衣終老窮廬。祖父鄧士沅,酷愛明史和書畫,以隱逸為樂事;父親鄧一枝,為一教書先生,「博學多通,工四體書,善摹印」。鄧石如9歲隨父親僅讀過一年書,之後便輟學在家。14 歲「逐村童采樵、販餅餌,負之轉鬻」賺錢養家。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鄧石如對書法、金石、詩文有深厚的興趣,並一直刻苦自學。17歲為鄉里一個號「瀟洒老人」的人寫了一篇篆書《雪浪齋並序》博得好評,從此,寫字刻印成了其謀生的手藝。三年後在家鄉設館任童子師,併到壽州幫助父親訓蒙。

成年後的日子稍為平靜,苦難卻突然來襲。21歲時,鄧石如的妻子潘氏不幸病逝。鄧石如不忍哀慟,辭館離開了家鄉。接下來的日子,四處遊歷,靠賣字刻印維持生計。先後在安徽壽州、寧國、江西九江刻書、賣字。八九年下來,終無所成。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32歲的鄧石如於壽州結識梁巘,讓長期處於窮鄉僻野,左衝右突找不到出路的他找到了方向。

鄧石如很受前輩老者的待見。在壽州,長鄧石如33歲的老書法家梁巘很賞識鄧石如,以伯樂的眼光接納了他並將其推薦到梅繆家學習深造;在廣德,長鄧石如20歲的「經人師」程瑤田無私的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提攜鄧石如。經程瑤田介紹,鄧石如與翰林修撰金榜交結。後經金榜引薦,鄧石如得識戶部尚書曹文埴。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曹文埴盛邀鄧石如入京賀乾隆皇帝八十壽誕。入都後,力贊鄧石如「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且頗得書法家劉墉和《四庫全書》總纂陸錫熊的推崇,其書法進入京師文人視野,在清中葉書壇開始占據重要地位。其入室弟子包世臣奉鄧石如篆隸為「神品」,並極力推進碑學實踐和理論研究宣傳,深刻影響了晚清一代書風。

與同為「啟碑法之開山鼻祖」的伊秉綬(1754—1815)相比,鄧石如是多舛的。他出身寒微、飽受生活煎熬,既沒有30歲舉中正榜、出守惠州和揚州的顯赫,也沒有受知紀曉嵐、劉羅鍋等乾嘉重臣的幸運。相反,在京城還受到書壇大家、內閣學士翁方綱的排擠,以致「頓躓出都」。

與悲情印人趙之謙(1829—1884)相比,鄧石如是豁達的。他不像趙之謙那樣刻意仕途,壓根兒沒有考過功名;也不像趙之謙那樣倔強自負,憤世疾俗,做成了一個純粹的平民藝術家。

「稱什麼開山鼻祖」,鄧石如受之無意。

鄧石如是一介平民, 他以庶民的身份寫出了庶民的風格,與同時代的書法家拉開了距離。他無意於碑學,卻被後世舉為碑學鼻祖。

鄧石如精四體書,他以隸筆入篆,以篆筆入隸,溢而為行草,筆勢雄渾,氣勢開張。其楷書承六朝,兼以隸意,清雅剛正;篆刻則以書入印,印從書出。

有人評論鄧石如寫小篆是「千年一人」。從小篆之祖李斯到李陽冰用了一千年;從李陽冰之後,歷經五代十國、兩宋、元、明,小篆沉寂了千年,直到清朝鄧石如的出現,在第三個千年之際又隆起了第三座高峰。

鄧石如篆書

鄧石如大膽以長鋒柔毫作篆,融秦漢石刻、碑額與李陽冰為一爐,並打通了篆、隸之間的壁壘,富有創造性地將古隸筆法糅合其中,使線條婉暢姿縱中有提按、轉折、方圓等豐富的變化。其篆書筆法也從古法的勻稱平整的單一空間,走向了流動頓挫的時空交錯。他摻入了只有他這個時代才有的流美感。其後的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等無不脫胎於此。

在篆刻上,鄧石如將小篆筆法融入印作之中,並在章法上「計白當黑」,開合險絕,小中見大,氣象雄遒。他在刀法上所施的沖披手段,酣暢洒脫,使作品表現出濃郁且豐厚的筆墨情趣和強烈的虛實對比感,為印壇開創出氣局宏闊、剛柔相濟全新的面目,被印學界尊為「皖派」篆刻的鼻祖。

我想,時人和後人如何評價自己,鄧石如處之淡然。他原本就是一個淡泊得不能再淡泊之人。當年受曹文埴之邀進京賀乾隆皇帝80壽辰 ,他不願湊熱鬧,獨自戴著草帽,趿拉著草鞋,騎著驢,在曹文埴走後三天才出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三年幕僚,他看不慣官場的群蟻趨膻,「日與此輩為伍,鬱郁殊甚。」於是辭歸民間,適者自適,從此再也沒有混跡於官場。

鄧石如印

他中意的可能還是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為他寫的一副對聯:

茅屋八九間釣雨耕煙須信富不如貧貴不如賤;

竹書千萬字灌花釀酒益知安自宜樂閒自宜清。

「道什麼閒雲野鶴」,鄧石如樂此不疲。

鄧石如一生交遊廣泛,戴草笠,趿芒鞋,策驢山行,布衣徒手,浪跡江湖,甚至捫蘿辟荊,也不惜常往。足跡遍安徽、北京、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河北、湖北、湖南、江西等省。「每足跡所經,必搜求金石,物色賢豪。或當風雨晦明,弛擔逆旅,望古興懷,濡墨盈斗,縱意作書,以紆泄胸中鬱勃之氣。書數日必游,游倦必書。」在他老家鄧家大屋內,鄧石如寫有一幅龍門長聯:「滄海日、赤城霞、峨媚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姻、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文采和閒遊可見一斑。

鄧石如隸書聯

鄧石如愛鶴如命。

嘉慶元年(1796年),鄧石如由懷寧去揚州丹陽郡(今為江蘇鎮江市)訪友。老友袁廷極贈給鄧石如兩隻古鶴。據說,這兩隻鶴的年齡至少有130歲。此時鄧石如已經53歲,長子傳密剛剛出生,鐵硯山房新居落成,得贈兩鶴真可謂「鶴(賀)喜成雙」。

嘉慶六年(1801年)冬天,雌鶴在溪澗飲啄遭「野人之厄」而斃。說來也奇,十數天後,鄧石如40歲續娶的妻子沈氏也相繼去世。59歲的鄧石如傷心至極,雄鶴也孤鳴不已。不忍心看到孤鶴悲戚的樣子,鄧石如擇地三十里外的集賢關佛寺,將鶴寄養僧舍中。臨別前,他與鶴說了無數話,殷殷之狀,如同兒女言。從此,他擔糧飼鶴,三十里往返,每月堅持不懈。

一天,雄鶴被安慶知府看中,將鶴抓回府中。他即刻啟程趕回安慶,用行書寫下《陳寄鶴書》向知府憤而索鶴。為了這隻鶴,鄧石如表示可將生死置之度外。他說「大人之力可移山,則山民化鶴、鶴化山民所不辭也。」知府接書,無言以答,不日將鶴送還佛寺。見鶴歸,鄧石如大喜,作《鶴歸誌喜》兩首絕句記之:「黃堂畫閣麗三台,飾羽修翎並快哉。底事樊籠關不住,空庭又見爾歸來。」「閬苑蓬萊漫起予,且隨鹿豕度居諸。丁寧莫更重干祿,免使山翁再上書。」

離世前兩年,鄧石如請人畫了一幅《完白山人放鶴圖》,並自題詩道:「草漫衡門春復秋,年華如水等冬流。朝朝兩件閒功課,鶴放晴空理釣舟。邱壑閒身古畫圖,青松留客足清娛。向平志願何年遂,老矣鬚眉七尺軀。」

嘉慶十年(1805)四月,「鶴在僧院與蛇斗,不勝死。」六個月後,鄧石如隨鶴而去,享年六十三歲 。

60年後,被譽「有清二百年以來第一人」的何紹基專門為鄧石如書寫了墓志銘。

何紹基書鄧石如墓誌


關鍵字: